愚公移山作者( 《愚公移山》课堂实录 )

愚公移山作者
背景:第十届名师优课教学研讨
地点:武汉光谷实验中学
班级:八(17)班
执教:徐杰
整理:胡倩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已经是我第三次在这里上课了。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愚公移山》。大家读了几遍课文了?五六遍?七八遍?有吗?
生:有。
师:现在打开课本,让我听听你们读书的声音。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完后,要能够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下列问题。
    (出示PPT:
        用课文的句子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的原因    愚公移山的准备
         移山的方式        移山的艰难
         移山的阻力        移山的结果……)
    (生读书,师巡视)
师:咱们班有的同学读书习惯很好,已经拿起笔来了。好了,现在我们来分享一下。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请你回答。
生:“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好。“惩”是什么意思?
生:苦于。
师:哪一句在写愚公移山的准备?请这位男生来回答。
生:“聚室而谋”。
师:干净利索,到底是男孩子,不拖泥带水。确实是这四个字,“聚室而谋”。愚公移山的方式是什么呢?大家一起回答。
生(齐答):“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师:“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算不算移山的方式?
生:不是。
师:你们多划了。哪一句表现了愚公移山的艰难?
生:“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师:应该有两句,还有一句是?
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师:这句确实是表现了移山之“难”,但却是从别人嘴里说出的“难”。我们要找的是客观上表现“难”的句子。
生:我认为是文章的第一句。“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师:“方七百里,高万仞。”这跟搬一个土坑相比,难度太大啦!所以这句也是。大家把它划下来。接下来,我们再看愚公遇到的阻力。
生:“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师:“笑而止之”就可以了。我想问一下同学们,“笑而止之”是什么意思呀?
生:智叟嘲笑他,想让他停止这个行为。
师:我问的是“笑而止之”四个字的意思。
生:就是“嘲笑和停止他”的这个意思。
师:你的意思是先笑,笑完以后再阻止?应该是怎么阻止的?
生:应该是边笑边阻止。
师:对,边笑边阻止。“笑”是用来修饰“阻止”的。这个“而”的用法要把它记上,它是表示修饰的。
    (板书:笑而止之,表修饰)
师:最后一个问题是,哪句话在告诉我们移山的结果?
生:我找的是最后一句话,“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师:对不对?认为对的举手。
    (有生举手)
师:请放下。认为不对的请举手。你来说一说,有时候真理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
生:我觉得应该是“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你问的是“愚公移山”的结果,而最后一句是“帝”的结果。
师:这位女生读书很仔细。最后一句说的是夸娥氏二子移山的结果,而愚公移山的结果应该是“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好,刚刚徐老师用这种方法检测了大家的预习情况,大家做得不错。接下来,我们一边回答这些问题一边再把书读一遍。
    (生读书)
师:本文题目叫《愚公移山》,而真正写移山的动作、过程的就只有一句话,是哪一句?
生:“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师:对,那么文中哪个内容写得最详细呢?
生:愚公和河曲智叟之间的谈话。
师:是的,这个故事很有意思。谁来读一读这段文字?
生(读):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师:读得挺好,请坐。刚才我们说过了,这里的“笑”是什么意思?
生:嘲笑。
师:智叟在嘲笑愚公什么呢?
    (出示PPT: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生:智叟嘲笑愚公用自己的残年余力去移太行、王屋两座大山。
师:有一个成语是怎么说的?你这点儿力气,居然想去撼动大山,真是……?
生:不自量力。
师:很好,智叟笑愚公不自量力。但徐老师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觉得智叟在“笑”愚公,而愚公其实也是可以“笑”智叟的。
   (出示PPT:
       北山愚公长息(而笑)曰:……)
师:这里愚公的“笑”是什么意味?
生:他应该是来反驳河曲智叟的观点。
师:笑着反驳别人的观点,这个“笑”是怎样的“笑”?
生:这个“笑”也是“嘲笑”。他是嘲笑河曲智叟的顽固。
师:你把愚公的境界想得有点低了。你嘲笑我,我也嘲笑你?我们可不可以把愚公的境界想得高一些?你嘲笑了我,我就给你讲道理。这个“笑”是怎样的“笑”?
生:是善意的笑。
师:你把愚公的境界想得太高了。愚公心里想,我的子子孙孙是肯定能把这座山移走的。这是怎样的“笑”呀?
生:得意。
师:好,得意的“笑”可以,自信的“笑”也可以。愚公多得意呀!“子子孙孙无穷匮”。这天晚上,愚公和智叟回到了各自的家,都笑着把今天的见闻和感受说给自己的老婆听。她们会怎么说呢?愚公回到了家,笑着跟老婆说:老太婆呀……智叟回到了家,笑着跟他老婆说:老婆子……现在,你们能不能揣摩一下这两个老头儿回到家,笑着说什么比较好?考虑两分钟。
    (生写,师巡视)
师:好,我来找一个愚公说说看。
生:愚公会对他老婆说:“老婆子,我今天挖山的时候,我们附近的河曲智叟居然笑我不聪明,说我想凭我一个人的力气挖山。我虽年老,力气不足,但是我却有我的无穷子孙,他们可以帮我完成我的志愿。你说这个河曲智叟目光是不是也太短浅了呀?”
师:这个愚公主要说了两点意思:第一,我“子子孙孙无穷匮”;第二,智叟这老头儿目光太短浅了。这两层意思说得真好。下面找一个智叟说说看。
生:智叟到家会这样笑着跟他的老婆说:“老婆子,我今天出门的时候,看到了那个愚公,他都已经老到站不稳了,竟然还想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给搬走,你说他是不是太愚蠢、太可爱了?”
师:很好,再请一位智叟来说说看。
生:智叟会笑着对他老婆说:“老婆子,我今天看到北山的愚公竟然想搬走太行、王屋两座大山,但是他现在年纪已经非常大了,你觉得他是不是太不自量力了?”
师:这两位智叟说的同是一个意思,都觉得愚公是自不量力。那徐老师来说一下,你们听听看有没有道理。
    (生点头)
师:智叟这老头儿回到家,笑着对他老婆说:“哎哟,我今天遇到了愚公那老头了。我笑着阻止他不要去搬山,他那一点点微薄的力气怎么可能搬走山呢?可是这老头真的有恒心,真的有信心。他觉得子子孙孙总有搬走这座山的一天,他的眼光比我长远多了。哎,看来是我太不聪明了呀!”这样说好不好?
生:这样说很好。因为文章第三段结尾说“河曲智叟亡以应”,就是说明河曲智叟认同了愚公的观点。
师:你是我的知音呀!请坐。他关注了“亡以应”三个字。什么叫“亡以应”?
生:没有话来回应。
师:这说明什么呢?可能是被愚公说服了。那么,有没有可能“亡以应”是智叟不屑于回答愚公呢?
生:可以。
师:那么哪一种理解更好呢?
生:他被说服的要好一点。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我觉得打动一个人比和一个人对着干要好一点。
师:真好,打动一个人比和一个人对着干要好。但有的时候我们还是需要有对手存在的,我们也要感谢对手的存在。当然,在这个故事里面,智叟被打动也好,心里不屑于再与愚公啰嗦也好,都可以理解。
师:好。下面我再请同学们来读书。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可以加“笑”?
    (出示PPT:
       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也可以加“笑”?)
    比如,徐老师读到“聚室而谋”时,就可以加“笑”,“笑而谋曰”。愚公笑着说:“我和你们一起来想办法把山搬走。”你们觉得可以加吗?
生:可以。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这里的“笑”有鼓励他们的意思,也有想征求他们意见的意思。
师:这个女生说得很好。第一,鼓励;第二:征求意见。这个家庭很民主。好,接下来你们来读书,看看“笑”还可以加在哪些地方。
    (师巡视)
师:好,我们来分享一下。
生:可以在“其妻”后面加上“笑而”,就是“其妻笑而献疑曰”。因为它可以表明妻子有点质疑愚公的观点,就像是在开玩笑一样,提出自己的观点。
师:他老婆是不是在质疑?
生:这里的“笑”应该是和他开玩笑。
师:老夫妻之间是可以开玩笑的,但是面对如此重大的一个决策性问题的时候,她是不是在开玩笑?
生:她可能被愚公这个说法逗笑了。她觉得愚公这个说法是不可能实现的。
师:好,你还是认为她在质疑。我现在想问大家的是,老太婆对于愚公的做法,是支持还是不支持?
生:不支持。
师:支持还是不支持?应该是支持的。注意,老太婆“献疑”是为了愚公能把这件事情做得更好,而不是觉得老头子在开玩笑。后面有四个字印证了这家子人都是支持愚公的,是哪四个字?
生:“杂然相许。”
师:对。所以“其妻笑而献疑曰”的“笑”应该是带着欣赏意味的,我家老头子真不简单呀!好,继续,还可以在哪里加“笑”?
生:“杂曰”可以改为“杂而笑曰”。这里的“笑”表达的是他们觉得这事很简单。
师:不是很简单,而是他们为找到这样的移山方法而感到高兴。还可以把“笑”字加在哪里?
生:还可以加到第四自然段“帝感其诚,笑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这个地方。
   (师板书:帝感其诚,(笑)命)
生:因为愚公这个想法令天帝感动,天帝确实想要帮助他,所以就命令夸娥氏把这两座山移走。
师:来,你们俩小伙子过来把这山给我移走呀!天帝“笑着命”,表达的其实是对愚公一种的……
生:赞赏。
师:对。在这个句子前面有一句“告之于帝”,这后面能加“笑”吗?
    (板书:告之于帝,帝笑……)
生:我觉得可以。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加在这里的话,就是表达天帝对操蛇之神恐惧的嘲笑。
师:第一个意思,帝“笑”的是操蛇之神,你们怕什么呀,胆小鬼?还有没有另外的意思?
生:我觉得也有对愚公的赞赏。
师:好,有赞赏的味道。还有没有其他味道?
生:前面的“子子孙孙无穷匮”,表明了愚公的决心和他的毅力。我觉得这里的“帝笑”,是天帝佩服愚公的诚心和毅力。
师:好的。天帝对凡人想撼动大山的做法,从心底里来讲,刚开始有没有一点“讥笑”的味道?天帝的力量太大了,一个凡人的这点小伎俩、小动作,天帝才不放在眼里呢!好,还有哪个地方可以加“笑”的?
生:“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这里可以加一个“笑”。刚换牙的小孩子,七、八岁的年纪,对于移山这种事情肯定是比较新奇的。所以他去帮忙,是会“笑着”、“跳着”去的。
师:非常好。我们发现这些地方都可以加“笑”,但作者为什么不加笑呢?
生:题目是《愚公移山》,主角肯定是愚公,文章中的所有事情都应该是围绕愚公来写的,要能突出愚公的特点。如果在“杂曰”、“跳往助之”这些地方加“笑”的话,对愚公的形象并不会起什么作用。
师:有可能会有一点作用,但作用不是特别大,对吧?是的,细节要为故事的主要人物服务。好,下面讨论另一个问题。
    (出示PPT:
        我们在愚公身上看到了:
        不畏困难的勇气;
        造福子孙的胸怀;
         …… )
师:徐老师读到了愚公身上不畏困难的勇气。面对“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大山,将近九十岁的愚公想要移掉它们,勇气可嘉。而且,他自己是不能享受到移掉山之后的坦途的,这是在为子孙后代做事,体现了他造福子孙的奉献情怀。除此之外,你在愚公身上还读到了哪些精神?读书两分钟,划出相关语句,写一写,说一说。
生:我可以从愚公的“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看出他起的表率作用。
师:他读到的是愚公身先士卒的表率作用。
    (板书:表率)
师:注意,这里的“遂”字很重要。什么叫“遂”?
生:“于是、就”。
师:你能不能从中读到什么?
生:我读出他是立刻去行动的,没有丝毫停留。
师:说得真好呀!他并不是停留在思考中、设想中,而是有了想法马上去做,这体现了他的果决。
    (板书:果决)
生:我从“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读出了愚公有坚持不懈的毅力。
师:这里体现的是“毅力”吗?应该是什么?
生:应该是他的决心。
师:是决心吗?
生:他的一种乐观。
师:对,乐观。
    (板书:乐观)
师:徐老师在这里不仅读到了愚公的乐观,还读到了他高瞻远瞩的眼光。
    (板书:眼光)
师:继续。
生:愚公对小孩是比较爱护的。因为小孩子肯定帮不到什么忙,而且比较贪玩,甚至可能有进行一些破坏。但是愚公没有嫌弃这个小孩子,硬要将他赶回去,而是带着他一起移山。
师:他并不是爱护小孩子。而是愚公移山这个事儿呀,连小孩子都在帮忙。你们看,愚公是自己一个人去“叩石垦壤”的吗?
    (生摇头)
师:哪些人去叩石垦壤去了?“子孙荷担者三夫”,还有家人。甚至,连小孩子都去帮忙了。所以,从愚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集聚众人力量的一种人格魅力。
    (板书:人格)
生:我还看出来愚公是非常自信的。河曲智叟在阻止他的时候,愚公用自己的想法来反驳河曲智叟。
    (板书:自信)
师:对,他相信总有一天能移掉大山。继续。
生:我找到了两个地方。第一个就是“聚室而谋”,他没有直接自己去移山,而是跟家里人探讨以后再决定去的。说明他考虑非常周到,心思缜密。还有一个地方是第二段中的“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才返回一次”,说明他有坚持不懈的毅力。
    (板书:毅力)
师:他说得很有道理。尤其是他提到了“聚室而谋”。“谋”可是很重要的。想明白再去做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愚公不蛮干,他身上有踏实、勤勉的精神。
    (板书:智慧、踏实)
师:好,还有同学有补充。
生:从“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的“遂”还可以看出,愚公对移山这件事情的真诚。
师:亲力亲为。好,还有很多,我们就用省略号来表示。
    (板书:……)
师:我们在愚公身上读到了勇气、胸怀、表率、果决、乐观、眼光、人格、自信、毅力、智慧、踏实等品质。你们能不能用课文中的一个字把这些内容总结一下呢?大家一起来说吧。
生(齐答):诚。
师:好,你们发现了这个“诚”字。
    (板书:诚)
师:这个“诚”字,书上对它的注解是“诚心”。我觉得这个注解太单薄了。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结合愚公精神的内涵,围绕这个“诚”字来谈谈自己的想法。所谓的诚,就是……。
生:一种诚恳。
师:不是组词。来,你说。
生:“帝”感受到了愚公这个人的品质。他通过这件事情不仅看到了他的诚心,还看到了愚公良好的品质。
师:我让你谈对“诚”的理解,而不是谈对“帝”的理解。偏题了。
生:“诚”是愚公坚持不懈的决心。
师:你觉得所谓的“诚”,就是一个人做事情要有坚持不懈的决心。
生:“诚”是指愚公的诚信。他既然说了要去移山,就去做了。
师:所谓的“诚”,就是一个人说了要做一件事,就要心无旁骛、全力以赴地去做好这件事情。你这个补充丰富了“诚”的内涵。所以,中国古人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出示PPT:
       诚者,自成也。)
师:“诚者,自成也。”一个人只要想着把一件事情做好,全力以赴地去做,这个事儿就有可能自我成就、自我成全。有一个同学曾经对徐老师说:当愚公这家人准备去移山,开始叩石垦壤的时候,其实山在他们心里已经没有了。所以,这个故事的结局是天帝把山移走了。它告诉我们,什么比移山的结果更重要?
生:是过程,是愚公对这件事情的诚心。
师:对,有一句格言是这样说的:当你知道要去哪里,并迈开第一步的时候,全世界都会给你让路。最后,徐老师要把一句话送给大家。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出示PPT:
    你只管顺应自己的心意,全力以赴去做事,其他的,交给天帝。)
    (生齐读)
师:很多时候我们不要先在乎结果,而是要心无旁骛地去做事。大家记住这句话了吗?
生:记住了。
师:好的,下课!
生:老师辛苦了!

愚公移山作者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