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的作者
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已经到了115多课,越来越发现,关于《说文解字》的一些入门常识需要做系统的普及,今天就把这些内容汇总一下放在这篇里,做为《说文解字》的入门补充资料:
一、《说文解字》的作者、成书经历
(漯河许慎文化园里的许慎像)
《说文解字》的作者是许慎(约58-149),汉代汝南召陵(现在的的河南漯河)人,唐代张彦远在《法书要录》里说:“慎少好古学,书正文字,尤善小篆,师模李斯,甚得奇妙。”足见许慎的小篆书法是很优秀的。许慎性格淳厚安静,很小的时候就博学经籍,经学大师马融非常赞赏他,他又师从经学大师贾逵(不是三国末那个跟司马懿同期的贾逵,是课本里收的那个隔篱偷学的贾逵。)学习经学,当时的评价他“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无双许叔重。”
(经学大师马融像)
看上面许慎的生卒年(生年不准确),许慎活了90多岁,是个长寿的人,可见要取得足够大的成就,活得足够长很重要。
《说文解字》在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已基本完稿,但许慎并没有急着定稿,而是继续查遗补漏,又连续修订十年,直到汉安帝建光元年才由交由许慎之子许沖进献给新帝。一个古文字学家,修订一本书,就用了十年,足见《说文解字》的份量。
二、《说文解字》的书名及内容
《说文解字》的书名可分为两部分,一是说文;一是解字。文与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许慎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说文解字序》)仓颉开始造字时,依照万物的形状临摹创造了一部分图画似的符号叫做“文”;后期形与形,形与声结合的符号就叫“字”。“文”是描绘事物本来的形状,“字”是后来的滋生,繁衍。这跟我们现代汉语里的文和字的概念并不相同,应当注意。
(中华书局《说文解字》内页)
《说文解字》内容共分十五卷,以小篆为研究对象(所以它成了后来元朱文篆刻的典范),同时参照小篆以外的古文、籀文,其中一至十四卷为文字解说,十五卷为叙目。共收汉字9353个,重文(包括古文、异体字等)1163个,分归540个部首统属,字头以小篆为准,兼有古文、籀文等异体。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着力讲解9353个字头汉字。
三、《说文解字》如何归部排序,又是如何解释一个汉字的?
《说文解字》把所有的汉字归属在540部里,这540部的先后是“以形之相次”排序的,即主要依据字形排序,一部之内的汉字各字先后“以义之相引为次”,即每一部里的汉字以字义为排序标准。
《说文解字》里的每一个汉字“凡篆一字先释其义,次释其形,次释其音,合三者以完一篆”。每一个字,先解释字义,再分析字形,最后说读音。
四、《说文解字》的众多版本,何谓“大徐本”,何谓“小徐本”?
《说文解字》作于东汉,印刷术还不发达,所以能看到流传下来的最早的《说文》版本,是唐人的写本,一部是《木部》残本,一部是《口部》残简,现都流落日本。
1、大徐本和小徐本
接下来的版本关于两兄弟,即徐铉、徐锴。
这两人是兄弟,但一般记载弟弟徐锴(920-974)是南唐人,哥哥徐铉(916-991)是北宋人。原因是两人早期都服务于南唐李煜(这位词国皇帝大家都熟悉),弟弟徐锴当北宋军队围城时(975年,南唐灭国,他没等到),忧惧而死,只活了55岁,所以他是南唐人,哥哥徐铉随李煜投宋,到991年才死,他的成就多在北宋时取得,因此称他为北宋人。
弟弟先去世,先说弟弟徐锴。因为许慎的《说文解字》传世全靠手抄,到了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阳冰很自负,于是他在传抄《说文解字》时,大量修改了他认为许慎《解说文字》不准确的地方。徐锴觉得李阳冰很多地方改的不对,于是又编了一套《说文解字系传》对李阳冰版本进行修正袪妄。这其实是《说文解字》唐以后的第一个版本,这个版本,其中有专门一篇就叫《祛妄篇》专祛李氏之妄,驳李氏臆说五十多条;
(小徐的《说文解字系传》)
接着说哥哥,哥哥徐铉归宋之后,于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承诏和句中正、葛湍、王惟恭等人一同校订《说文解字》,详参存世所有版本本,以正误补阙,又编订了一版《说文解字》,这一个版本的说文解字最后付国子监雕版印行了。这是《说文解字》唐以后的第二个版本。
这两个版本是后世最流行的两个《说文解字》版本。弟弟的版本虽然早,但因为是弟弟,后世称为“小徐本”;哥哥的版本虽然晚,但因为是哥哥,后世称为“大徐本”。
(小徐《说文解字系传》影宋本)
小徐本流传不广,一般认为好的小徐本是清代道光十九年(1839年)由祁隽藻根据宋朝抄本刻写的本子。
大徐本广为流传,它在先天优势,是国家或者说是集体创作行为,“大徐本”有雕版,一般称宋椠本,宋椠本又有大字本和小字本,但传世的多是小字本。
到了晚明的时候,常熟人毛晋及其子褒,依据宋刻本“始一终亥”小字本,以大字雕板印行(这个大字本是由大徐本里的小字本扩大出来的)。大徐本《说文解字》原貌始为人知。这个版本后来又几经删改,成为当时通行的汲古阁本。注意,汲古阁本其实还是“大徐本”。
(汲古阁本《说文)
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孙星衍又依据宋本重刻大徐本《说文解字》,就是后来说的平津馆本,内容被人称道,但“密行小字连贯而下,不便阅读”。到了同治十二年(1873年),陈昌治又根据孙本加以校订,改为一篆一行本。现在市面上最常见的中华书局版本即1963年据陈本为底本的版本。归根到底,中华书局这个通行版本是“大徐本”的一个版本。
(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
2、大徐本跟许慎版本的差别
既然我们学习的是中华书局的大徐本版本,我们就来说说这个版本跟许慎版本的差别。
首先,大徐本把《说文解字》重新分卷。徐铉和他的同事们,在修订《说文解字》时,觉得许慎的十五卷篇帙繁重,于是把每一卷又分成上下两卷;
其次,大徐本增加了反切注音。许慎所外时代没有反切注音法,注音就说“读若某”,说白了就是找同音字说明读音。徐铉和他的同事们依据孙愐的《唐韵》加注反切于每个字下。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读音,跟许慎所处的汉代读音并不一致。好在,现在的中华书局版出版的有注音版《说文解字》对反切不熟悉的,注音问题,基本可以解决掉了,但我们课程里说了,有些注音还有待商榷;
第三,增加了一部分注释。原来许慎没有注释的,加上注释,后来生有俗字而原本没有的话,也做辨析,也引用小徐本的说法、李阳冰的说法,但都一一注明;
最后,因为文字是发展的,许慎版本没有的汉字,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各种典籍中经常见到的字,徐铉把它们补录在每一部的末尾,称为“新附字”,这也是我们每遇到“新附字”就暂时跳过不讲的原因。
五、啥是“反切”?
这个问题朋友们问得最多,要说明白反切注音法,其实很麻烦,只能简略说一下:
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研究:音韵学开始于东汉末年,当时某些儒生受梵文拼音字理的启示,创反切法来注字音。孙炎作《尔雅音义》(一般认为孙炎是反切的创始人),用反切注音,基本规则是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其声母,切下字取其韵母和声调。
比如“祖”字,《说文》称:“则古切”,那么它的读音就是取“则(zé)”的声母z,取“古(gǔ)”的韵母和声调ǔ。那么读音完整的就是zǔ。再比如“蘇”字,《说文》称:“素孤切”,那么它的读音就是取“素(sù)”的声母s,取“孤(gū)”的韵母ū,那么它的读音就是sū。但由于古今读音的差别及音韵学的某些原因,这种“反切法”切出的读音,不一定就是现在字典里某个字的准确读音,在应用时,要小心在意。
(段玉裁纪念馆)
六、说文四大家
《说文解字》既是文字学、书法学的经典,历代对于《说文解字》都有许多学者研究,到了清朝,研究最为兴盛。其中最著名的研究成果是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讲篆刻时不止一次提到过他,《缪篆分韵》也是他编的)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和《说文句读》,这些研究著作备受各家推重,四人也获尊称为“说文四大家”,学《说文解字》当以这四家各自著作为入门必备读物。
(部分图片引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