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学院
点击上面的蓝字“生命树婚恋”就可以关注我们!
生命树婚恋
史铁生在《奶奶的星星》里说:
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多了一个星星。人死了就变成一颗星星,给走夜路的人照个亮。
死亡对于活着的人,永远都值得怀念。
所有逝去的生命,都会让活着的人思想。
只是,当死亡过于惨烈的迎面而来的时候。
星光就成了烈焰,在强光下,夜就黑的更加的深沉。
01
又一个惨剧
10月13日早上,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一名研究生,被发现在实验室身亡。
警方初步调查,认定该名研究生是自杀。
随后,有网友发现了这名学生,疑似在私人微博上发的告别信。
这条定位于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实验楼的微博, 只有两个字:再见。
但下面却有整整五页的倾述,和一张挂满麻绳的实验室照片。
满篇诙谐戏谑的文字,透出来的却是刺骨的不如意和挫败感:
他称导师没有PUA,更没有言语打压。
因为疫情的缘故,时间紧迫自己选择通宵赶试验进度。
导师还帮自己,争取只发简单的专利获得毕业资格。
但还是忍不住,用丢在垃圾桶的过期酸奶,来形容老师的授课质量。
一样的实验条件,每次都得到不一样的结果,实验进行不下去,开始自我否定。
他不知道是哪的问题,已经濒临绝望:
“我们组还没出现过不能按时毕业的,那我消失好了。”
他觉得自己“笨、懒、没用”,实在是不配继续活下去。
遗书中写下辈子的,都是对世界、对生活留着的遗憾。
最后,没有对家人的叮嘱,只留给亲人朋友一句“顺顺利利”。
而戳中所有人泪点的,是他想下辈子做一只猫的结尾……
鲁豫《偶遇》中说:
无论是谁,都曾经或正在经历各自的人生至暗时刻。那是一条漫长、黝黑、阴冷、令人绝望的隧道。
莫泊桑也说过类似的话:
有时,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
有缅怀他的校友,晒出了这位男生六年前发过的帖子。
那个充满期待,充满好奇,意气风发来到这里的那个曾经的他。
冬天的雪无论如何大,也不会把人压垮。
但成年人崩溃的那个瞬间,也许就是一片轻若无物的雪花。
在人生的至暗时刻,在这个望不到头的隧道深处。
我们到底如何才能从泪流满面的绝望中,走出来呢?
02
自杀的原因
从9月开始到现在,陆续发生了很多沉重的事。
武汉一名14岁的初中男生,被母亲掌掴之后选择跳楼;
9月27日,日本女星竹内结子被发现在家中去世;
三天后,一名40岁中国男性在国航飞机上自杀。
就像我们对待死亡的态度,既好奇想要窥探,却又不敢直视。
但我们对于死亡,还是会忍不住想要问:
为什么会有人,选择用如此决绝的方式告别世界?
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有自杀这种念头的人非常非常的多。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9年的数据:50%-70%的人在其一生中曾经想过要自杀。
比仅仅想过自杀的人数更加让人窒息的是,实际自杀的人数也很庞大。
全世界每年有大约80万人死于自杀,每40秒就有人选择通过自杀来结束生命。
而在中国,每两分钟就有1人死于自杀,8人自杀未遂。
冰冷的数据背后,是一个又一个人陷入痛苦、绝望深渊中的人。
绝望,是生命无法越过的山丘;自杀,是生命不能承受的重量。
于是自杀这种可怕的毁灭性行为,就被陷在绝望中的人“合理化”。
理解为“试图逃避一种不能忍受的生活境遇”,而不是放弃生命。
尤其对于青少年来说,由于心智不够成熟,大脑额叶功能也还没有发育完备。
很难控制自己的冲动,加上容易陷入认知误区,觉得只有死亡才能解决问题……
而对于成年人来说,自杀,更多是一种深思熟虑。
从萌发自杀意念,到真正开始着手计划、准备甚至尝试,其实需要经历内在的挣扎。
心理学家 Joiner 对此的解释是“自杀人际关系理论”。
她指出,自杀意念的产生,往往和高水平的“累赘感”以及“未满足的归属感”有关。
这两种人际关系中的挫败,一旦同时出现,则会让自杀的意念达到较强状态。
而大连理工学院的这位研究生,正是经历了这两种人际关系的失败。
在他的遗书中有很多细节,能够找到蛛丝马迹。
开题答辩时老师:“多去看文献,看看别人怎么做的。”
然而在线上组会时, “组里的老师看了我的数据, 平静地表达了我的数据都没意义的评论。”
被轻视而导致的羞耻感,就开始挑动内心没有价值的谎言。
然后没有价值的谎言,就激发了这种强烈的“累赘感”。
结果,就导致了之后决堤般无法控制的自爱自怜。
“好吧,是我不对,我太笨了,不懂得自己思考,那就是你笨、懒、没用。”
“这二十多年家里人给你这么多关怀,结果养了一个废物出来。”
“你这样下去肯定延毕了,真丢人, 几百万研究生,不缺你这么一个废物,去死吧。”
挫败以及无法感到有价值的谎言,最终让他相信自己的无用。
“未满足的归属感”,就成为了那片导致雪崩的最后一片雪花。
03
谁来满足我们的心
这个时代的青年人,的确与过去的青年人不一样了。
他们有太多要面临的挑战,就是新的时代背景和生活压力。
工作、户籍、房价、恋爱、教育、医疗、社会保障……
现实和理想的落差,快节奏的生活、激烈的竞争……
每一个都如同一座大山,让他们喘不过来气。
这些压力,让这一代大多数没有家庭背景的年轻人绝望。
因为他们依靠自身努力,的确难以承担如此重担。
从学校进入社会,他们会产生焦虑以及自我怀疑的情绪。
为了躲开竞争,很多人选择了考研、读博、继续的深造。
但哪里会有心灵的净土呢?哪里才有真正让自己平安的地方呢?
无论从学校到社会,还是从社会回到学校,压力都无处不在。
焦虑和自我怀疑的情绪就都如影随形,无处安放。
深入骨髓的“累赘感”,让许多年轻人在骄傲和自卑中徘徊。
用敏感、多疑、自嘲和玩世不恭,来慰藉心灵。
而气若游丝的“未满足的归属感”,则让人越来越“丧”。
曾几何时,网络上兴起一种调侃式自嘲的亚文化。
“丧“、”佛系青年“等词一度成为了年度热词。
有没有发现,在这篇充满着调侃精神的遗书中。
处处都有“丧”文化的影子,一切都“看开”的幽灵。
既然得不到尊重,没有办法得到价值。
那就调侃着、自嘲着等着日子过去。
既然没有办法得到认可,获得满足,那就什么都不要了。
于是“阿伦森效应”就如魔鬼的手,紧紧抓住了人的心:
奖励增加,态度积极;奖励减少,态度消极。
当生活越来越不容易,努力的结果越来越没有价值。
年轻人就会对周围人与事变得麻木不仁,并渐渐放弃奋斗。
当对一切都失去兴趣,没有盼望的时候,余下的就是死亡……
04
劳苦担重担的人
其实上帝早就知道,人类在罪恶中的悲惨。
但人类就是不愿承认自己的罪,自我中心的恶。
当所罗门王经历了他巅峰的人生之后,他才发现一切都是虚空。
我又转念:见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赢力战的未必得胜智慧的未必得粮食明哲的未必得资财灵巧的未必得喜悦所临到众人的是在乎当时的机会 (传道书 9:11) 对于所有陷在压力和无可奈何中的人,这种环境其实就是一个机会。
对于所有“丧”到家的人,这个时间就是神赐恩典。
是完全的依靠神,放弃自己的努力和挣扎;
还是继续靠着自己,用这个世界的方法,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当主对着这个世界所有人,发出这个振聋发聩的邀请的时候:
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 (马太福音 11:28)
对于对这个世界真正绝望的人来说,就意味着是一个好消息。
我们都是劳苦担重担的人,甚至都不要继续担这些重担。
我们甚至想用放弃生命的方式,来逃避。
但主却用祂温柔的声音,对所有人说了这句话。
因为祂柔和谦卑,祂知道我们的负担,了解我们的想法。
只要有人愿意效法祂,学祂谦卑的样式,就会看到真相。
就是上帝是创造你的那一位,祂赐给了所有人尊贵。
只有罪阻挡了我们的信心,让我们不相信我们的身份。
导致我们陷在自艾自怜的悲剧,和自夸自傲的惨祸里。
但只要有人愿意认罪悔改,真正相信祂的救恩。
祂给我们的奖励就会增加,我们的态度就会积极;
祂的奖励就是生命的丰盛,被满足的心灵!
这样的人生,你期待吗?那就来寻求祂吧!
欢迎加入生命树婚恋公号
一起来思考婚姻的真谛
想看更多文章,请关注我们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有问题请联系
微信ID:
tianluke_251869594
– 温馨提示 –
微信又改版了,为了不失联走散
大家可以根据下面图中的小教程
点亮公众号星标,和文章的在看
这样就可以第一时间看到更新啦
点击文末右下角的 “在看” 给别人更多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