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名字
古代女子命名方式在出嫁前后是有所不同的,出嫁前,本名的形式是:己家国名+行辈+本性+名+女;出嫁后,己家国名要改为夫家的国名或姓氏(或者排在夫家的国名或姓名之后),名要改为字。
这些与当时的婚姻制度和男尊女卑的社会风俗有关。
古代女子服饰(魏晋时期)
当时男女从出生时开始,即有礼仪上的不同。如果生男,须在产房门左边挂以角弓,“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一种礼器)”。生后三日,父亲还要以弓射天地四方,表示这个孩子将来要以天下事为己任。
如果生女,泽须在产房门右挂以佩巾,“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纺线的工具)”。
这两者的差别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认为,男子是主外事的,而女子则是主内事,所谓“妇人之礼,精五饭,幂酒浆,养舅姑,缝衣裳而已矣”。
在当时的父权制度下,世系是据父系计算的,因而尚未出嫁的女子还在父亲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
祖宗世系图
及至出嫁,古人认为,所谓嫁就是“自家而出”,也就是从父母家中转入夫方的家中。未嫁之前,女子以父母为家,既嫁之后,即以夫为家。因此,嫁也称“归”,以示此为女子的最终归宿。
古代婚嫁图
所以,出嫁后的女子就要以夫家之姓加在己姓之前。后世出嫁女子不称名而以夫家姓合己姓,称为某某氏之源即由此而发。
史料记载,据名取字的习惯大约在周代形成,它是成年的标志。男子在20岁之际要举行冠礼,届时由来宾据名而题取相应的字。
《中国姓氏文化》
女子在成年礼,一般在许嫁前夕(15岁左右)举行。这样,对女子来说,名和字就有了不同的意义,名为父母家在初生时所取,是她作为父母家成员的标志;许嫁之际的字,表示她将成为夫家的成员,因而既嫁之后,就只以字行而不称名了。更进一步的,当时还有以丈夫的字为自己的字的。
何谓“隐秘闺名”?在古代社会里,男女互不通问。女子的名字仅在闺阃之间流行,要是出了闺门(内室之门),给亲戚邻里以外的人听到认识到,便是违反了礼法。
隋朝女子服饰
因而,女子的名字又称闺名。即使议婚,男女之间也不是一开始就爽快地通名,婚配六礼,要到第三礼上才是问名,也就是说要到基本定婚后,才让男家知道女子的名字。接下去就是纳吉(男方送上正式聘礼)、请期(商量完婚吉日)之类的结婚准备事宜了。
女子名字隐秘的原因,是其被父母兄弟丈夫以外的男人知道,有渎清白。如果除去浓厚的封建伦理观念,其实质还是名字与人为一体,知其名即如同相互接触的原始思维方式在作怪。
目前,虽然还没有直接的资料说明此俗起于何时,但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这种习俗很可能是远承原始姓名禁忌习俗而又被加上了旧式伦理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