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桃花格非
第一次读《人面桃花》是今年三月,读完大受触动,一直念念不忘。今年的阅读量比往年都要大,但心中的年度最佳一直是它,没有变过。于是想着已到年末,不如再读一遍,既是回味,也是确认。万万没想到,因为今年心绪的激烈变化,整个人想法的大幅转变,两次读《人面桃花》的感觉已经截然不同了。先说结论:依然很好,值得一个年度最佳的好。但两次的好,理由是完全不一样的。《人面桃花》是格非《江南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整套作品获茅盾文学奖,当年我去看,是因为据说“文字非常精致绮丽,属于耐心打磨后的上佳之作。”小说算是所谓长篇巨制类,几代人对于所谓“桃花源”的向往与追求,理想主义者一生奋斗却无所得之类的。但这些对我来说不重要,谁向往桃源,谁追求桃源,我并不觉得格非写得有多么出彩。我只想说爱情,仅《人面桃花》一部的,仅女主角陆秀米一人的爱情。因为这份爱情,我才将《人面桃花》视作年度最佳。不过,我是文义解释高于目的解释派——我认为文字一旦创作出来,其就不再属于作者,我读出来的东西,不一定是他原本想写的,也很可能与别人的想法差距很大。但这是我将自己前半生人生经历与思考和文学载体结合的过程,我非常享受这一过程。纵观《江南三部曲》中的所有爱情,我的评价只有一个:中年国男作家的意淫,充满了文人的酸腐味儿。美丽年轻、文艺天真的女性,痴痴地爱上同样有些天真和理想主义的,略有文采的平凡中年男人。这份爱通常纯粹热烈又一往无前。这种作者本人的想象因为太过典型和明显,我也没什么嘲讽的兴趣。但这不是爱,在我这里不是。而且也说不通,那些女角色不可能会爱上男主角,这是作者的强行设定,但不合人物的逻辑。只有陆秀米可以爱上张季元,我完全接受与认同她的爱。她的爱是东亚少女式的爱,我看过太多言情小说(作者为女性),见过太多身边的女性,同时自己也经历过爱情和对爱情的反思。她的心境变化,我再熟悉不过。这也是初读时我惊异的点:格非作为一个男性作家,竟然对少女心事把握如此精准。当然,再读时我想法已经变化了:他有一点了解,但更多的是想写的东西从另一个角度误打误撞契合了本质,再加上我个人的发散解读。成品比他的本意要优秀得多。为什么陆秀米会爱上张季元?其实答案很简单:她只有这个人可以去爱。她是民国时期乡下的官家小姐,除了乡间的仆役和邻居,从小到大没有见过什么外男。张季元是闯进她平静生活的侵入者,他代表着外面的那个更大的,她从未了解过的世界。她对张季元的新鲜感与紧张羞涩,不是对张季元这个“人”做出的反应,而是夹杂了大量对外界的向往与恐惧。她有大量的对世界的爱与期望,但她的世界太过狭小和单调。她别无选择,只有爱上他,将他作为宣泄这份好奇与热忱的出口。更何况陆秀米是相信“桃花源”的存在的人,自小只有父亲与她一致,她会觉得自己离这个世界太过遥远,仿佛是个局外人。此时出现了一个同样抱有天真理想的张季元,她心底这份自小以来不敢与外人道的迷惘,仿佛终于遇到一个隐秘的知己。他爱我,他与我是一类人,更能杀人的是他对我有欲望——他渴望拥我入怀,渴望“把我的骨头揉得咯咯作响”,渴望与我发生性关系——性是想触及却又不敢触及的禁忌,是少女怯于去想象的爱的领域。陆秀米本就对张季元怀有混沌不知去向的感情,之后又直面张季元的性幻想——于是就爱他吧,连着所有的想清楚的想不清楚的一起爱。我本是内心叛逆狂热的异乡人,沉寂半生,终于等来另一个异乡疯人,身份还是母亲的情人。爱上他,是我能做出最疯狂的事情,是我向这个模糊遥远世界证明我存在过的方式,既是呼喊,也是报复。这也是我为什么言情小说只看得下去古代设定:只有唯一的选择,爱上的过程就顺理成章。现代社会的自由与流动,要写出一对情侣为何相爱,更考验作者功力,绝大多数网文都写不好。即使是格非这种作家,《江南三部曲》的后两部,为何相爱也写得生硬跳跃,全无人性的隐秘流动感。为什么陆秀米一直爱张季元?我的答案是,因为张季元死得太早了,他死在了她的少女时期,死在了她进入真实的世界以前。她对他的爱是对世界的爱的转移,自他死后,这份爱又还给了世界。陆秀米对张季元的爱与和对世界的爱交融,从此无法分辨。她说不出自己是爱那个死去的人,还是爱自己的桃源梦。人生被一股模糊的力量推着前进,从此张季元的梦就变成了陆秀米的梦。桃源从偶尔的思绪片段变为了切实的人生目标,变成了一步步的具体计划。她规划了,她执行了,意料之中,她也失败了。这个过程中的爱是最动人的,也是最出彩的——少女的爱是静水深流,表面的漫不经心下是热烈奔涌的浪潮。吕秀米是典型东亚少女的缩影:一切对世界的期待与想象只能靠有限的书本纾解,小小的院落和阁楼是沉重的枷锁,阻挡了她去接触、去感受。她有太多不明白的问题却无人解答,有想要完成的痴梦却无人理解。她的天真与不解,情爱与欲望,无法表达、无处发泄、无力逃避。唯一的解决方法摆在眼前:这里有一个人,去爱他吧。向他倾注你的一切,他是世界的最终答案,也是世界的原初动力。水面的平静是因为自小“克制自己”的规训已经浸淫入骨,无法摆脱。内在的暗涌不是出于爱,而是因为前面这份克制导致的爆发出的可怕力量。所以当陆秀米为桃源梦奋斗多年,仍然失败后,爱人的形象在心中也模糊而遥远了。因为这种爱原本就不是因为张季元是张季元,而是因为张季元是那个正好的人罢了。她对这世界拳打脚踢一通,发觉年幼时恐惧困惑的生活也不过如此罢了。她内心自生的力量消解了,因这份力量而爱上的那个人,自然也就不爱了。格非对陆秀米的描写充满了传统男性作家对于女性的想象,在后两本中,姚佩佩和庞佳玉的形象太过失真,但就《人面桃花》来说,他的想象是能说得通的。当然,这也有另一层原因:年轻而无力量的女性,最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主动将自己塑造成别人想象的样子。我经历过那个阶段,眼见周围许多人仍处在那个阶段,因而这个故事于我而言,格外真实与动人。如果说有什么我期待的文学爱情故事的话——我希望故事中的女主角不纯洁且有欲望,不羞怯且有骄傲,不美丽且有魅力。她的魅力在于“我是我自己,我是世界的唯一的我”,而不是因为“我符合他人的审美取向,我在世俗的评价体系中非常优秀”。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let you be you, and let me be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