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名其妙的穿越
邮史的好玩之处是永远有新的发现,花费不多却乐趣无穷,有时买到一件心仪邮品,仔细品读后又有新的发现和收获,邮识在这个过程中日积月累,自然随时能顺手拈来,变成一种良性循环,既提高邮识又能捡些小漏,真真正正是快乐集邮的体现。
近期在整理新购邮品时,见到一件1947年9月27日由北平五支局寄出,经上海9月15日中转,到达美国为10月4日的航挂封(图1)。
抗战胜利后,交通恢复,中美间在1947年6月陆续开通直航,故此时期寄美国邮件多经上海中转,此为正常之邮路,并无特别。
但奇怪之处是封背的上海中转日戳为9月15日,比寄出日期9月27日还早了12天,很明显,这里必有文章。
其实邮戳字钉出现错植、误植、漏植、倒植均不少见,特别是在级别较低的邮局,因为字钉每天甚至每小时更换,长年累月,忙中出错也是正常,只是在邮政总局出错的机会确实不多。
如图2即为一件上海邮政总局倒植字钉日戳封,可以看到“14”数字日期倒置。
反观此封的9月15日上海中转日戳,确实有点莫名其妙,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为让大家都能参与和提高邮识,本人在华邮网上有奖征求解答,参与者众,但最后还是未有让我满意的解释。
那么这个“穿越”倒底是什么原因造成?正确日期又应该是那一天呢?让我从三地邮程上先来个分析。
其实近数月“中国邮史—推邮啪”微信群已经拍过近千件邮品,内中有不少中美间航挂邮件或首航封,只需留心一下即能在捡漏的过程中提高邮识。
根据同一邮路邮品可见,北京—上海间的中美航空国际邮件邮程固定为3天(请细品我的用词),如图3为1947年2月1日北京寄出,到上海为2月4日,邮程3天,而上海—美国航空邮程为9天,因此时两国间并无直航,故邮程需时较久。
1947年6月3日,美中陆续开通直航,邮件速度开始大为提升,如图4为美中首航封,邮程3天即由三蕃市(6月3日)到达上海(6月6日)。
因为直航开通,从北平寄美国的航程也直接缩短,图5为1948年3月10日北平寄出,3月13日到上海中转,同样北平到上海为三天后。因此时中美已直航,故本件三天后的3月16日到达美国。
从以上实物可知,此时北平—上海间邮程固定为3天。而根据我个人所记录,上海—美国间则在2-4天之间,超过4天的也有,但反而不算多见。
按此计算,本件北平—上海为3天,即应该是9月30日到上海,美国到达为10月4日,完全符合当时之邮程。
照此分析,此上海9月15日的日戳,实际应为9月30日才对。邮程上的分析已经准确,那么此日戳为何会由“30”错为“15”呢?又作何解释?
原来这与邮局的字钉盒排列有关。
由于邮局日戳字钉盒设置习惯的原因,每月固定为两行排列,即每一行分别可以放13-16粒字钉(图6,字钉排列示意图),由于9月为小月,即只有30日,二行字钉分别为1-15,16-30,因是两行排列,这位邮务人员忙中出错,误取了9月份同一位置但不同列的最后一粒字钉,即15号字钉。
这就是本件日戳错植为9月15日的真正原因,合情合理。相信如非本人解读,天下再无第二人能解此错戳之谜了。
邮学研究没有捷径,只有认真细致的长期坚持以及敏捷的思维,才能破解一个个的邮史之迷。
最后,附上邮戳字钉实物一盒(图7),以实物再来证明,一盒日期字钉两组13-16枚排列的事实,问你服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