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张载祠,感悟故人心
文/李会芳
主播/焰
走进张载祠,感悟故人心
文/李会芳
在巍巍太白山脚下,在涛涛渭水之滨,有一个叫眉县横渠的地方,这里是我国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关学”创始人张载的讲学之地——它叫张载祠。
在这里,我看见横渠先生的手植柏,盘若蛟龙,翼如凤舞,历经千年沧桑,仍然苍劲挺拔,见证着书院的荣辱兴衰。
在这里,我听见先生琅琅吟诵: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在这里,我看见一个孤单的身影,在凄风苦雨中,拉得很长、很长……一位儒者神情坚毅,手提心灯,胸怀“民胞物与”的志向,向着“立心、立民”的制高点上砥砺前行。
在这里,我悟到先生的思想博大精深,永放光芒,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高。
翻开千年古书,我闻到了历久弥新的馨香。“四为”、“六有”、“十诫”、“东铭”、“西铭”……是先生赐予后人的旷世华章,句句掷地有声,指导人生,福泽后世子孙。
我仿佛看到,那渭水飞溅的波涛里,有无数条鲤鱼在跃起;那猎猎的北风中,有无数只白鸽在飞翔。
一个城市的文化根脉,来自于历史的深处,来自于人文思想的精髓,来自于先贤的家国情怀。
历史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与灵魂,生动地述说着过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
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仁人志士,当站立时代的潮头,
通古博今、礼德兼修,秉承先生的三大思想,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不负黎民不愧天!
横渠先生的“民胞物与”的仁爱精神;“敬德爱民”的道德风范;“精思力践”的学风;
“大心体物”的气度;“太虚即气”的唯物宇宙观;“一物两体”的辩证思想,共同构建起“关学”思想的学术体系。
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展示了中华文明灿烂的辉煌。
千年思想凌风寒,一代鸿儒气向天。横渠又吟仰标杆,铁肩担当新诗篇。
先生“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高屋建瓴,是人生最深层次的本真;“学达性天”是千古学人,孜孜以求的境界;“天道酬勤、天从人愿……”诠释着天性与人性、天道与人道的统一。
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
故人已去,感悟情深。走进张载祠,聆听千年的经声,
追思厚重的文化,仰望高大的塑像,思绪万千。
将张载思想传承,让“圣贤”亲民。张载祠依然肃穆,一身浩然正气。
太白山绵延不绝,渭水苍茫,诉说故人心,见证书院的今昔变化,
承前“气本”留弘论,启后“关学”站浪头;今有浩繁佳作连成篇,不及先生的理论高远。
往圣绝学四海传颂,千年后,仍然生生不息,成为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
悠悠岁月,雨风无情,
千年传经,精神永存,
万世太平齐给力,
中华文化照全球!
初审:曹元华
审核:屈锟
【作者简介】李会芳,女,退休教师,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炎黄文学社签约作者。多篇论文获国家、省、市学术论文优秀奖,有通讯报道、散文在《中国乡村杂志》、《宝鸡日报》刊登,有散文、诗歌在公众平台展示并获奖。炎黄文学社荣誉会员、签约作家。
【主播简介】王海燕;网名(焰)。为宝鸡市职工作家协会、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宝鸡市朗诵艺术学会会员。爱好文学,有作品发表多个微信公众号平台。一直认为自己就是高尔基笔下的海燕,用笔墨书写心中的渴望,用声音放飞自己想去的远方。文字能让自己芳香如茶,朗读能让自己优雅如兰,炎黄文学社注册签约主播。
郑重申明:本文由作者本人提供,并对此负责。如有侵权请联系平台删除.
如果还想看到这样的好文章,请扫描二维码,关注”炎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