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乐王维
《田园乐七首》?王维
其一
“厌见千门万户,经过北里南邻。
官府鸣珂有底,崆峒散发何人。”
? ? 诗名《田园乐七首》,“田园”:【田地与园圃。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乐”,顾名思义就是田园中的乐趣。这组诗有七首,全部是六言诗。好,我们来感受其一原诗:
“厌见千门万户,经过北里南邻。”
字词典故? “厌”:【因过多而不喜欢。】“千门万户”:【形容殿宇深广或形容人户众多。《史记·孝武本纪》:“於是作 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北里南邻”:【“北里”在唐朝时期为妓院所在地,该词多用于贬义。晋 左思 《咏史》“南邻击钟磬qing4,北里吹笙竽。”】
赏析? 看厌了京城里的千门万户,经过的大都是吹笙竽的北边里弄,击钟磬的南面邻居。
? “北里南邻”很明显是出自晋朝“左思”的《咏史八首》,相关的一段是这样描写的“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冠盖荫四术,朱轮竟长衢。朝集金张馆,暮宿许史庐。南邻击钟磬,北里吹笙竽。”他描写的是当时的京城“洛阳”的情形:【人口众多的京城之内,到处是显赫王侯的住处;官帽和车盖遮蔽了四周的道路,王侯贵族的华丽车子在大道上赛跑。早上就聚集在显宦“金日mi4磾di1”、“张安世”的官舍里,夜晚就住宿在皇亲外戚“许伯”和“史高”的家中。南面的邻居在击钟磬,北边的里弄在吹笙竽。】真是不到京城都不知道自己官小,到了那里才知道京城的官多。京城的生活就是这样的,王维平常经过的都是些充满了歌舞妓的“北里南邻”。也足见前面的“千门万户”并不是什么普通老百姓家,而是皇宫的“千门万户”,典出《史记·孝武本纪》。
“官府鸣珂有底,崆峒散发何人。”
字词典故? “鸣珂”:【显贵者所乘的马以玉为饰,行则作响,因名。指位高者。】“底”:【即“底禄”,获得俸禄或官位。《左传·昭公元年》:“底禄以德,德钧以年,年同以尊。”孔颖达 疏:“致禄以德之大小为差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於是 王褒 之伦,底禄待詔。”】“崆峒”:【1.崆峒仙山。2.古人认为北极星居天之中,斗极之下是空桐(崆峒);洛阳据地中,故以崆峒代指洛阳。】“散发”:【披头散发,比喻弃官隐居,逍遥自在。《后汉书·袁闳传》:“延熹末,党事将作,闳 遂散发绝世,欲投迹深林。”】
赏析? 王维说,不论是官府里的人,还是骑着鸣珂之马的显贵,都是有俸禄的。这“洛阳”城中,还有谁会披头散发,弃官而去呢?
? ? 关于“崆峒”,很多赏析会解释成仙山,然而我们看看前后文,包括《田园乐七首》的其二、其三,其实并未提及修道成仙之类的,而本组诗也只是指“田园”之乐罢了。前面提到王维的“北里南邻”典出“左思”的《咏史》,而《咏史》讲的就是“洛阳”,“洛阳”在本诗中指代京城“长安”。所以,我们认为“崆峒”是指“洛阳”,进而指代如今的京城“长安”。
? ? 以前汉朝的洛阳如此,如今唐朝的长安依然如此。那么在这样的有俸禄的官员中,谁会披头散发,弃官归隐呢?大多数是不会的,不过王维自己可能有了这种想法。
《田园乐七首》?王维
其一
“厌见千门万户,经过北里南邻。
官府鸣珂有底,崆峒散发何人。”
《田园乐七首》?王维
其二
“再见封侯万户,立谈赐璧一双。
讵胜耦耕南亩,何如高卧东窗。”
? ? 来看王维《田园乐七首》其二原诗:
“再见封侯万户,立谈赐璧一双。”
字词典故? “再见”:【再一次见面。《孔子家语·致思》:“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封侯万户”:【即“封万户侯”。“万户侯”:食邑万户以上,号称“万户侯”,后泛指高官贵爵。】“赐璧”:【典出“虞卿双璧”,《史记》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虞卿>:“虞卿者,游说之士也。蹑蹻檐簦说赵孝成王。一见,赐黄金百镒,白璧一双;再见,为赵上卿,故号为虞卿”南朝 宋 裴骃 《史记集解》引 徐广 曰:(蹻,草履也。簦,长柄笠,音登。笠有柄者谓之簦。)】
赏析? 王维说,有些人呢,再次见面的时候就说自己已经被封侯了,食邑有一万户呢;而且立刻就谈起自己获得皇上的赏赐,白璧一双。
? ? 显然这两句典出《史记》中“虞卿”的故事,虞卿本是一个穿着草鞋,戴着有柄斗笠的游说之士,因为游说“赵孝成王”成功了,于是第一次就被赐“黄金百镒”,“白璧一双”;再次见面,就被封为赵国的上卿了。王维这里是指在京城中,众人的心态和想法。那么他自己是怎么想的呢?:
“讵胜耦耕南亩,何如高卧东窗。”
字词典故? “讵ju4”:【难道;岂。表示反问。】“耦ou3耕”:【二人并耕。后亦泛指农事或务农。晋 陶渊明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南亩”:【谓农田。南坡向阳,利于农作物生长,古人田土多向南开辟,故称。《诗·小雅·大田》:“俶chu4载南亩,播厥百谷。”】“何如”:【用反问的语气表示胜过或不如。《北史·卢昶chang3传》:“卿若杀身成名,贻yi2之竹素,何如甘彼雏菽shu1,以辱君父?”】“高卧”:【安卧;悠闲地躺着。《晋书·隐逸传·陶潜》:“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东窗”:【晋 陶渊明 《停云》“有酒有酒,闲饮东窗。愿言怀人,舟车靡从。”】
赏析? 王维说,我心里就打鼓啦,难道这就胜过南坡田亩中的并肩耕种?就能比安闲自在地躺卧在自家的东窗,自斟自酌更舒服?
? ? 关于“东窗”,严格来说就是东厢房的窗子,而东厢是主房、书房、客房。不过王维这里更可能是典出“陶渊明”《停云》中的“有酒有酒,闲饮东窗。愿言怀人,舟车靡从。”,陶渊明说:自己躺在东窗前自斟自饮是很舒服的,当然我也愿意说我怀念友人,只是我这个地方啊,船啊,车啊都来不了。至于为什么是“东窗”,《停云》中还有“东园之树,枝条载荣。”,也许是为了日出而作,躺东窗吧。?
? ??
《田园乐七首》?王维
其二
“再见封侯万户,立谈赐璧一双。
讵胜耦耕南亩,何如高卧东窗。”
《田园乐七首》?王维
其三
“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
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 ??我们来看王维《田园乐七首》其三原诗:
“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
字词典故? “采菱”:【《采菱歌》、《采菱曲》。南朝 宋 鲍照 《代春日行》“奏《采菱》,歌《鹿鸣》。风微起,波微生。”】“策杖”:【拄杖。三国魏 曹植 《苦思行》:“策杖从我游,教我要忘言。”】
赏析? 王维说,渡口飘来的《采菱歌》总让人感到风太急;树林西边拄杖的老头,总爱望着夕阳西斜。
? ??有很多解释把“采菱”真的解释成去采菱,这恐怕是个错误,因为采菱的一般是女子,所以应该是《采菱歌》传来。那么为什么是“风急”呢?这个词和后面的“策杖林西日斜”好像很不搭调,后者明显是一种迟缓的场景。可见这个所谓的“风急”是因为听者的心缓,而觉得风太急了,想细细地倾听《采菱歌》,却被“急”风带走了采菱舟。王维的意思,这个地方可以悠闲地听着《采菱歌》,慢慢地感受着时光岁月的流逝。
“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字词典故? “杏树坛”:【即“杏坛”,《庄子·杂篇·渔父》:“孔子游于淄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曲终而招子贡子路,二人俱对。”】
赏析??王维说,这里有杏树坛边的渔父,这里是传说中“桃花源”里的人家。
? ? 这“杏树坛边渔父”是《庄子·渔父》里的一个捕鱼老头,他批评孔子,指斥儒家思想,主张“持守其真”、还归自然。王维前面描述的“采菱”人、策杖老人,还有这位渔父,都是他梦想中“桃花源”里的人家。我们知道王维年轻时就改写过《桃花源记》,这恐怕就是他一直都向往的地方,向往的生活。接下来的几首诗,他都在描述如此“桃花源”式的情景。那么这样的情景是实写还是虚写呢?我们以为是虚写,也就是王维自己在设想与憧憬,而非实景。
《田园乐七首》?王维
其三
“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
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田园乐七首》?王维
其四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 ? 来看《田园乐七首》其四原诗: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
字词典故?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落落”:【枝条披落,垂落。汉 杜笃 《首阳山赋》:“长松落落,卉木蒙蒙。”】“长松”:【高大的松树。】
赏析??王维说,在这个地方啊,那茂盛的春草到了秋天还是绿的;那枝条披落的高大松树下,到了夏天还带着冬的寒意。
? ? 王维笔下的“桃花源”,秋天草不枯,夏日松下凉。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字词典故? “童稚”:【儿童,小孩。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帝子之尊,童稚之逸,尚能如此,况其庶士,冀以自达者哉?”】“衣冠”:【衣和冠。古代士以上戴冠,因用以指“士”以上的服装。《史记·孝武本纪》:“黄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
赏析? 王维说,黄昏时分,牛羊都懂得自己回归村中小巷,而儿童们根本就不懂识别人的衣冠与身份。
? ? 也就是说,这里本来就是与世隔绝的,不受外界打扰的,所以牛羊自行其是,而居民们也都是普通百姓,根本没有什么“衣冠”区别,身份象征。
《田园乐七首》?王维
其四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田园乐七首》?王维
其五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 ??来看王维《田园乐七首》其五原诗: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赏析? 王维说,在山上俯瞰,那山底下远处有个小村庄,村中一缕孤烟升起。再往后头看,那是一片高原,高原上一棵孤独的树木站立在天边。
? ? 感觉这并不是辋川的情景,而是王维自己在作各种田园场景的设想与憧憬。又很可能是王维在作画,显然这其五的场景和前面的采菱渡头并不相同。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从其三,其四,其五,都是在描述各种不同的田园乐。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字词典故? “颜回”:【“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极富学问。《论语·壅也》说他“。。。一箪dan1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五柳先生”:【晋 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中描述的人物,是一位隐士,宅前种了五棵柳树,有三大爱好:饮酒,读书,写文章。】
赏析? 王维说,我觉得住在这样的小村陋巷里就很好,像那位有碗饭吃,有瓢水饮的“颜回”,自得其乐。当然,最好对门住的是“五柳先生”。
? ? 王维提到“颜回”,不过想说明凡事就简,自得其乐。而希望有“五柳先生”,自然是想有个一起喝喝酒,高谈阔论的朋友了。
《田园乐七首》?王维
其五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田园乐七首》?王维
其六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 ??我们来看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六: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字词典故? “宿雨”:【夜雨,经夜的雨水。隋 江总 《诒孔中丞奂》:“初晴原野开,宿雨润条枚。”】
赏析? 王维说,桃花红了,花瓣上还含着昨夜的雨,真是楚楚动人。柳条绿了,更带着清晨的团团烟雾,朦朦胧胧。
? ? 在《诗经·周南·桃夭》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说这桃花开得特别鲜艳,就像即将出嫁的女子。所以王维这里的“桃红复含宿雨”,就好像这新嫁女还挂着泪珠,可谓楚楚动人。而为什么说“柳绿更带朝烟”呢,因为柳树本来就是一团一团的,如烟,所以经常被称作“烟柳”;此时正是昨夜雨后的清晨,烟雾与烟柳相生相伴,一片朦朦胧胧。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字词典故??“家童”:【旧时对私家奴仆的统称。】“山客”:【隐士,居住山中的人。晋 葛洪 《抱朴子·正郭》:“若不能结踪山客,离群独往,则当掩景渊洿wu1,韬鳞括囊。”】
赏析? 王维说,花朵飘落满地,家童尚未去扫;黄莺已在啼叫,山客还在睡眠。
? ? 这是描绘了一幅“桃花源”式的晨景,前后联系起来,与孟浩然的《春晓》颇为相似。
《田园乐七首》?王维
其六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田园乐七首》?王维
其七
“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
南园露葵朝折,东谷黄粱夜舂。”
? ??来看王维的《田园乐七首》原诗:
“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
字词典故? “酌zhuo2酒”:【斟酒、喝酒。】“会”:【应当。】
赏析? 王维说,饮酒呢,就应当面对着泉水,自斟自酌。抱起长琴,就特别喜好倚靠在长松之下。
? ? 为什么喝酒要去坐在泉水边呢,因为酒如泉,泉如酒。那么抱着琴为什么要去倚靠在高大的松树下呢?一方面,琴也是木头作的。另一方面,松下弹琴,伴着松涛声,向来是古人偏好的意境,又或者还有“明月松间照”的夜曲。
“南园露葵朝折,东谷黄粱夜舂。”
字词典故? “露葵”:【带露水的葵菜。汉乐府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黄粱”:【一种粟米,又称黄米。】“舂chong1”:【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去皮壳或捣碎。例:舂米,舂药。】
赏析? 王维说,南边菜园子里,带着露水的葵菜早晨去折。东边山谷里,那一片黄粱收割了晚上来舂。
? ? 很显然“南园露葵朝折”,隐含着“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当然,到了王维这里成了“朝露待人折”了。而“东谷黄粱夜舂”是不是纯粹为了对仗呢?“南园”对“东谷”,“露葵”对“黄粱”,“朝折”对“夜舂”。关于“黄粱”,是可以用于煮粥、做糕,做米饭和酿酒的。而“夜舂”呢,李绅的《闻里谣效古歌》有“父渔子猎日归暮,月明出处舂黄粱。”也许唐朝那个时候,都是夜里舂米的。另外,一提到“黄粱”,可能很多人会想到“黄粱一梦”。而“黄粱一梦”语出唐朝“沈既济”写的传奇小说《枕中记》,“沈既济”是750~797年间,所以和王维对不起来。
? ? 王维在《田园乐七首》中,先是表达了对京城生活的厌倦,然后列举了各种田园生活的乐趣。不过,我们并不认为这就是他辋川生活的写照,而是带有多种的想象。
《田园乐七首》?王维
其七
“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
南园露葵朝折,东谷黄粱夜舂。”
本公众号相当于一部”唐诗鉴赏辞典”,可作为“工具书”使用,利用历史目录中的搜索引擎,查诗,查词,查典故。点击二维码方便关注与收藏,“历史赏析”可在“历史目录”中翻看与查找。【“历史赏析”按顺序包括:李商隐专辑(82首),杜牧专辑(43首),李贺专辑(67首),贾岛专辑(8首),韩愈专辑(21首),柳宗元专辑(14首),刘禹锡专辑(60首),元稹专辑(40首),白居易专辑(50首),杜甫专辑(205首),岑参专辑(15首),高适专辑(10首),王翰专辑(2首),王之涣专辑(4首),王昌龄专辑(25首),孟浩然专辑(20首),王维专辑(目前53首)。可以直接翻看历史目录,也可搜索“诗名”或关键词句。】
本文图片为网上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