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诺夫简介(西蒙诺夫:军人不是天生的)

西蒙诺夫简介

Happy New Year1942年作家西蒙诺夫离开斯大林格勒的时候,斯大林格勒战役还没有结束,但是他的这次斯大林格勒之行,感受之强烈,印象之丰富,都超过以往任何一次出差采访。特别是斯大林格勒保卫者们那种精神气质,使他不能不诉诸笔端。开始他想写一部长诗歌颂斯大林格勒保卫者们的英雄事迹,但是又感到,诗歌的形式难以概括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丰富内容,最后决定要写一部长篇小说,题名便是“日日夜夜”。反法西斯卫国战争正在紧张地进行着,《红星报》前线记者的自由时间非常少,而且没有保障,要时刻准备到前线去采访。但是这段时间正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库尔斯克战役开始之前,正是前线上相对平静的一个时期。西蒙诺夫向主编报告他要写一部关于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小说,奥滕贝格非常支持他,给了他创作假期,但是有个条件,一旦前线有什么动静,要立即停下创作,赶赴前线。西蒙诺夫便利用这个时间开始了小说创作。为了节省时间,提高写作速度,他请《红星报》编辑部的速记员穆扎·库兹科给他速记,他来口授。工作进行得迅速而又顺利,但是有一次却出了问题。速记员把西蒙诺夫口授的《日日夜夜》一章,不知放到哪里去了,找了很长时间,没有找到。没办法,西蒙诺夫只好重新口授这一章。后来,过了一段时间,丢失的一章又奇迹般地找到了。穆扎·库兹科把两次的记录对照了一下,结果令人十分惊奇,两份记录稿竟然一字不差! 这件事不仅说明西蒙诺夫具有很强的记忆力,而且显示出西蒙诺夫对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叙事方式已经烂熟于心。小说的中心主人公是营长萨布洛夫大尉。小说的开始是萨布洛夫大尉所在的部队奉命驰援斯大林格勒,他们所乘的军车到达斯大林格勒近郊的一个火车站,这里是列车的终点,再往前走就只能徒步行军了。营里的战士们都在卸车,萨布洛夫在车站旁的一座小屋里,看到一位老年妇女。老太太是从斯大林格勒市内撤退到这里的。她向萨布洛夫讲述斯大林格勒被毁的情形。她说出一条条被炸坏的和烧毁的街道。萨布洛夫所不熟悉的街道的名称对于她却充满了特别的意义。现在被烧毁的那些房屋是什么时候的建筑和建筑在什么地方,现在锯下来做街垒的那些树木是什么时候种植和种植在什么地方,她都知道,她惋惜这一切,好像她讲的不是一座大城市,而是讲她的家,那里面她所熟悉的属于她个人的东西都丧失了、毁坏了,这使她非常痛心。她告诉萨布洛夫,她的两个儿子早已上了前线,一个已经阵亡,丈夫和女儿仍在斯大林格勒。关于他们的情况,她一点消息都不知道。萨布洛夫率领他的营步行到达伏尔加河边,乘船渡河。在渡船上萨布洛夫遇见了从斯大林格勒那边护送伤员过河的年轻护士安尼亚,她告诉萨布洛夫,对岸那边还有几个伤员,她要回去把他们护送过来。萨布洛夫问她:“您每天渡来渡去吗? 一天几次?”“有多少伤员就渡几次。”姑娘说话的语气是那样镇定、从容,使萨布洛夫禁不住问她:“一天来去这许多次,您不害怕吗?”姑娘说,害怕,但是把伤员从那边运过来的时候并不害怕,倒是一个人回去的时候,反而害怕。萨布洛夫在渡船上遇到的这个斯大林格勒少女,每天冒着敌人的炮击和飞机轰炸来往伏尔加河运送伤员,却又这样从容镇定,如同日常的上班下班,这使他对斯大林格勒人民有了新的认识。萨布洛夫到达斯大林格勒接受的第一个战斗任务是利用夜晚的黑暗夺取被德军占领的三栋楼房,夺取后要坚守住这三栋楼房。萨布洛夫占领这三栋楼房之后,发现楼房的地下室里还有一个带着三个孩子的妇女。接连几天的战斗,使萨布洛夫感到非常疲惫,这时小说里有一段对他的心理描写:他非常疲倦,与其说是由于经常的危险的感觉而疲倦,不如说是由于放在他肩上的那副重担。他不知道南北的情形怎样,虽然从炮轰的声音判断起来,周围到处都进行着战斗,——可是有一件事他坚决地知道并且更坚决地感觉到:这三所房子、被击破的窗户、被击破的房间、他、他的死去的和活着的兵士们、地窖里带着三个孩子的妇人,——所有的这一切就是俄罗斯,而他,萨布洛夫就在保卫它。如果他要死掉或是投降的话,那么这一小块土地便不再是俄罗斯,而成为德国的土地,这是他不能想象的。西蒙诺夫总是把祖国的概念和人们身边的人和事联系起来,祖国的概念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亲切的。保卫祖国就是保卫自己的家园和亲人。当萨布洛夫把地下室里的带着三个孩子的母亲和自己手下的士兵同保卫斯大林格勒、保卫苏维埃祖国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也会想到在斯大林格勒郊区小站上见到的那位从斯大林格勒撤退出去的老妈妈。现在一步不退地守住这三座已经打成废墟的楼房就是守护住俄罗斯、苏维埃祖国。萨布洛夫这段内心的独白就是斯大林格勒保卫者们的庄严誓言。萨布洛夫营的战士用果断的进攻夺回了一个广场和三栋楼房,并且一直坚守了十六个日日夜夜,打退了德军的无数次的反扑,没有让德国人占到一点便宜。但是他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萨布洛夫向师长汇报时说:“这八天里面死了六个,伤了二十个,可是在最初的八天里死了八十个,伤了二百零二……”对于这些斯大林格勒的保卫者们来说,一天打退敌人的几次进攻,坚守住这三座楼房,就是他们的“日常工作”。萨布洛夫营的老战士柯纽柯夫做联络兵,从第二连到第一连大白天来回爬了七次,他出生入死完成任务,但绘声绘色地说起来却像讲别人的故事:我在爬,那就是说,这是我,可是子弹老在我上面飞,我背着一只空瘪的装东西的小袋,里面装着烟叶和面包,不带它们爬起来虽然轻松些,可是又不能不带——你又不晓得往哪里爬,万一你不能爬回去呢……或者在半路上受了伤呢,仍旧是要抽抽烟,啃啃面包……我背上的口袋上面还有一只小锅,因为无论吃什么东西都缺不了锅。……我爬着,我的锅就从这边晃到那边,发出响声,它发出响声,并不是因为缚得不牢,这是因为子弹打在它上面,它是很高的呀,——我爬着,忽然觉得背上热烘烘的……我拉出刀来在皮带上划,把口袋割掉了,口袋落在我旁边,冒着烟。他(德国人),用燃烧弹把它烧穿了。这时我就笑了起来——我觉得很可笑,因为我想,难道我是坦克吗? 而他却把我的炮塔烧穿了……于是,我扔了口袋再往前爬,可是烟叶也完蛋了,烧光了。我又往前爬……完全是平地,可是很脏,又是泥泞,我那样紧贴着地面爬,连烂泥都钻到靴筒里来了。然而他仍旧老是朝我放枪。唉,我已经完全贴着地面了……战士们不是第一次听柯纽柯夫讲他的故事了,知道下面有使他们高兴的笑话。我爬着,那样紧贴着地面,就连新婚第一年也没有这样紧贴着年轻的妻子,真的,祝她在天之灵,”柯纽柯夫在周围人们的哈哈大笑声中严肃地划了一个十字。“后来我就爬到废墟后面,这样他用机关枪就打不到我,而放我活着又不甘心——他很生气:第二次战斗中老向我瞄准,可是打不中我,子弹擦过去了。好,他就开始向我扔迫击炮弹。四面都是烂泥……迫击炮弹爆炸着,碎弹片在我周围嘘嘘地响,好像羊群在烂泥里走……第二连有个战士叫斯杰邦诺夫,参军前是集体农庄庄员,他被召入伍后立刻就到了斯大林格勒,家里还有妻子和两个孩子。在一次德国人进攻的时候,他和他的战友斯梅施里雅耶夫用反坦克炮向敌人的坦克射击,两发未中,敌人的坦克冲了过来。斯梅施里雅耶夫冲出去,在坦克后面朝齿轮底下扔了一颗重攻坦克手榴弹。手榴弹爆炸了,坦克停下来。但是这时另一辆德军坦克却朝斯梅施里雅耶夫冲过来,将斯梅施里雅耶夫轧死了。被轧得血淋淋的尸体跌进战壕,跌在斯杰邦诺夫身旁。斯杰邦诺夫看到这种惨状,不顾一切地爬出战壕,一直向伏尔加河爬去。直到夜间才在团参谋部的阵地上找到他。团里认为这是逃兵行为,正式向师部做了报告。斯杰邦诺夫被押送回萨布洛夫营里。军事法庭派了一位侦查员来审查这个案件。斯杰邦诺夫如实讲了所发生的一切。侦查员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个案件。斯杰邦诺夫是逃兵,但他并不是存心这样做的。他忍受不住战友的惨死,忍受不住这个恐惧就往后爬,等他清醒过来也许就会爬回来。可是临阵脱逃的事实总是事实,不严办也是不行的。恰在这时德国人攻上来了,审问者和卫兵都拿起武器投入战斗了。斯捷邦诺夫蹲在一个角落里等着。德国人的进攻被打退了。侦查员的手腕受了伤,他没有卫生包,斯捷邦诺夫掏出自己的卫生包给他包扎。这时德国人又攻上来了。侦查员用那支没受伤的手拿起枪又投入了战斗。卫兵也去战斗了,只剩下斯捷邦诺夫一个人。“他跳到外面,四面张望了一下,只见躺在地上的一个红军战士的尸体旁边有一支步枪,便抓住了它。他跑了几步,在一推砖瓦后面躺下,离侦查员和还有几个也躺在那里的战士不远。当他左面的德国人从墙后跳出来的时候,他和大家一同开始向他们射击。后来他站起来跑了几步,把步枪倒过来,用枪托朝一个向他冲过来的自动枪手的头上打了一下。后来他又倒在石头后面,对着在院子深处冲进来的德国人射击了几次。”德国人的进攻又被打退了。侦查员的脚上又受了伤。斯捷邦诺夫把他扶起来,背在肩上,把他送回地窖。斯捷邦诺夫找来卫生员给他包扎伤口。萨布洛夫过来问侦查员审查结论,侦查员说:哪里有什么结论,他要去作战。这就是了。萨布洛夫对斯捷邦诺夫说,你捡的这支自动枪就是你的了,回你的连队去吧。斯捷邦诺夫不是胆小鬼,也不是逃兵。这个刚参军不久的农民,哪里见过在战场上被炮弹打死的惨状? 他被吓懵了,才昏头昏脑地向后方爬去,等他清醒过来,他知道已经铸成大错。但是他内心坦然,所以,德国人攻上来时,侦察员去参加战斗,他老老实实地蹲在地下室里,听候处理。侦察员受了伤,他给侦察员包扎伤口。德国人又攻上来时,受伤的侦察员又去参加战斗;这时斯捷邦诺夫已经克服了初上战场时的恐惧心理,自觉地、勇敢地拿起牺牲战友的武器,跳出废墟,去和敌人拼搏,打退敌人的进攻后,又把再次受伤的侦察员救回自己阵地。所以当萨布洛夫问侦察员审问结果时,侦察员肯定地,也是满意地说:“他要去作战。”事实证明斯捷邦诺夫不是逃兵,而是一个勇敢的斯大林格勒保卫者。西蒙诺夫在这里表现出他的一个理念:战争不仅制造了伤亡和损失,也把朴实的、胆小的普通农民培养成敢于拼杀、大胆无畏的英雄。多年之后他的这个理念成了他的一部长篇小说的标题:《军人不是天生的》。本文选自:《西蒙诺夫评传》李毓榛 著ISBN 978-7-301-31444-9?内容简介:西蒙诺夫是20世纪享誉世界的一位俄罗斯作家。作为一位随军记者,他的创作活动涉及诗歌、戏剧、电影、小说、文学评论等广泛的领域,并曾担任苏联《文学报》《新世界》杂志的主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参与了苏联作家协会的领导工作。他的中篇小说《日日夜夜》和抒情诗《等着我吧》都是中国读者喜爱的作品。他的创作素材大都是同苏联反法西斯卫国战争的军事生活有关,所以自称是“军事作家”。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是普通的苏维埃人,却也是在保卫祖国的战斗中成长起来的英雄人物。他的军事文学是在战争的艰难困苦中展示坚强不屈的民族性格的文学。本书展示西蒙诺夫这样一个完全在社会主义社会成长起来的作家的创作道路,解读他的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特别展示其在军事文学方面洋溢着的爱国主义激情和大义凛然的英雄主义精神,而这对于今天的人们仍然具有启示意义。作者简介:李毓榛,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大学俄语系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俄罗斯文学学会理事,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普希金研究会副会长,中俄比较文学学会秘书长。8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讲有“俄罗斯文学”等课程,译著《白天的星星》《我这一代人眼里的斯大林》(合译)、《甜蜜的女人》(合译)、《西班牙日记》等,著有《赫拉普钦科的历史诗学体系》《肖洛霍夫的小说诗学及其影响》《反法西斯战争和苏联文学》等。相关阅读:《反法西斯战争和苏联文学》? ? ? ? ? ? ? ? 李毓榛 主编pupwaiwen北大外文学堂陪你走过每一个阅读的日子你“在看”我吗?

西蒙诺夫简介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