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丨跟着子贡学说话 让人让己都舒服才是真智慧

导读

好好说话是门大学问。说话让人舒服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教养。让人让己都舒服才是真智慧。

先说一个《三国演义》中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魏武伐蜀,至汉中不得进,欲弃之,发令曰:鸡肋。众不悟,杨修曰:“弃之则可惜,啖之则无得。”

魏武帝曹操攻打蜀国,至汉中受阻没有办法前进,打算放弃这次行动,将“鸡肋”作为军中口令。众人不明白这两个字的含义,杨修说:“鸡肋就是扔了可惜,吃着无肉,看来这次军事行动不会有大的收获了。”引得曹操大怒:“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之外。

44岁的杨修英年早凋,他可以有一百个理由不服,但至少有一个地方难辞其咎,那就是——聪明误。对于太聪明给自己带来的烦恼,后人苏轼感慨说:“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其实聪明不是过错,错在不知内敛,不知韬光养晦,和光同尘。正如老子所云:“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算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第22章》)

时刻标榜自己的聪明,彰显别人之过,不断地刷存在感,这大概是杨修的真正死因。其实人不需要把自己知道的都说出来,看透不说透,还是好朋友。啄木鸟死在树洞里,吃了嘴的亏。语欲胜人,连说一句话的冲动都控制不住,看似时刻在炫耀自己的智商有多高,其实是在秀自己情商有多低。

“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南山隐豹尚知克制自己的欲望,以免破坏自己的保护色,聪明如杨修却克制不了自己语欲胜人的冲动。

好好说话是门大学问。说话让人舒服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教养,所以有见识的家长从小就开始教孩子怎么说话:“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不仅是说话的声音、速度等,分寸的把握,对象的选择,时机的判断等等无不是一番得体言语的必要条件。

大家都说,让人舒服是最顶级的人格魅力。准确是说,让相处双方都舒服才是顶级的人格魅力,是小伙伴们愉快地玩耍下去的前提条件,是友谊的小船不翻的基本保证。

孔门十哲之一,言语科高材生子贡说过:“一言以为智,一言以为不智,言不可不慎也。”子贡的意思是说,我们每句话都和智商挂钩,反映着自己的生活态度,行为习惯,心智特点等等。以语言为舟,游刃有余地游弋在人性多变的海洋中,大概只有洞察人情世故,深谙人性心理如子贡才能做得到吧。

子贡是位成功的商人。太史公在其《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这样评价子贡:“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前半句充满了批评子贡不努力修养道德学问而只会不务正业地去做生意的嘲讽意味,后半句则是一股子酸葡萄气息:也奇了怪了,他做什么生意都能挣到很多钱!甚至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还强调:“七十子之徒,赐最饶益,”“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夫子因材施教,对这个聪明多金又敏感的弟子只能用巧妙隐喻,委婉暗示的教育方法——这也是先生的说话技巧。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

聪明的子贡接招就明白,这是老师嫌自己在生意上分心太多,才把自己和颜回师弟相比较。颜回是老师最得意的弟子,被老师一唱三叹地赞誉:“贤哉回也!”、“贤哉回也!”老师对颜回视若己出,爱如掌上明珠,子贡岂敢争锋?!颜回永远是“别人家的孩子”,是孔门其他弟子们的榜样,子贡焉能不敬?!子贡首先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不如师弟颜回的态度,再进一步说明原因:颜回闻一知十,而我子贡仅仅闻一知二而已。

正因为子贡态度诚恳,反思深刻,才让夫子颜色转为温霁,态度变得和蔼:“是啊,你确实不如颜回啊!”言下之意是告诫子贡要努力学习,在学业上向颜回看齐,不可荒废!子贡当然是心知肚明,所以师徒二人心领神会,相视一笑的皆大欢喜场景是容易脑补出来的。

这是一次让双方都舒服的谈话,夫子既教育了弟子又没有让双方尴尬和不堪;弟子向老师表明志向的同时,既给了师弟颜回赞誉,又保留了自己的基本尊严。子贡评价自己是闻一知二,而不是说自己一无所知,不是用把自己贬低到泥土中的方法来取悦别人。

另外一个妇孺皆知的谈话就不是那么轻松愉快了,充满被诺言绑架的慷慨悲壮: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曾子的妻子因为想尽快摆脱孩子的纠缠,信口给孩子一个承诺,本意是一张空头支票,没想到却被较真的曾子逼着兑现。考虑到曾子家的境况,这头躺枪的猪应该是他家一笔巨大的财产,是未来生活的依靠,至少是未来柴米油盐的一大来源。曾子家贫,“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曾子居卫,緼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履而踵决。”(《庄子·让王》)

“曾参烹彘”的故事始于一个不是让双方都舒服的谈话,就算孩子高兴了,曾子的妻子肯定高兴不起来,过早杀掉这头猪让曾家生活平添更多窘迫与困难。我们说的每一句话都是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承诺,“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话不要随意说,诺不要轻意许,以免给自己带来麻烦,让自己陷入困境,“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老子·第63章》)和挂剑空垄的吴公子季札相比,曾妻对孩子的许诺稍有不妥啊。

所以,跟着智商和情商双高的子贡学说话,让人让己都舒服才是真智慧!

往期回顾

以史为鉴丨一言丧邦 项羽从开始就败了

以史为鉴丨我们凭什么相信历史这面镜子?

以史为鉴丨石奢庇父自杀:儒家怎么看孝顺与正义的冲突?

以史为鉴|努力学习 与未来的自己相遇时不留遗憾

版权声明:本文为腾讯儒学独家原创稿件,

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及文章来源

更多转载需求请联系腾讯儒学官方QQ3210187736。

亲近儒家文化成就君子人格投稿或合作请联系:3210187736@qq.com
或致电010-62671188转31667微信号:ruxue_qq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