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重境界,年纪越大越觉得精准深刻!)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是谓境界。(按照庄子的说法,境界就是随着意境意会,不能用语言文字来形容)——《庄子·天道》在中国的众多学者中,唯有清末民初的王国维把人生之境界上升到了一种美学和诗学层面。为何如此说呢?王国维为何被后世学者极其推崇并长期学习和效仿呢?就连诗学界女泰斗人物叶嘉莹都对其赞赏有加。今天哲学诗画就和大家一起探讨下这个话题——诗学中的人生之境界!(备注,此文最好让30岁以上的人多看多读,你给小孩或阅历太少的人切磋或探讨这些,他是看不懂,也无法沟通的。)何为境界?百度百科释义:境界是在感知力上感知的主观上的广义的名词,指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也是自我修持的能力,即 修为 , 人生感悟 ,对于境界来说在各个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故境界是一种很微妙的感觉或说法。在国学大师王国维那里,所谓 的“境界”,是诗人对生活、诗词、自然之美的一种独具慧眼的发现与改造。王国维则将这种境界理解上升为四组相互对应的美学关系范畴——虚实关系,出入关系,渐顿关系,显隐关系。纵观中国诗歌历史,恐怕也只有王国维能做到这一点,即把诗歌中的美学与人生中的境界对应,并精准深刻的提出了一系列符合时代发展的新思维。1,虚实人生有虚,就有实。有实,就有虚,虚虚实实,即为生活。老子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充分揭示了万物从无中来、然后幻化出众多有、最后又归于无的宇宙生命之奥秘。同样,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王国维的这一观点指出,诗歌写作境界的方式有“写境”和“造境”两种。写境重写实,合乎自然而偏于赋体,即实事求是,但又必定有所虚构,则又邻于理想,于是赋与兴相结合。“造境”重理想,偏于比体,即因寄所托,又“必从自然之法则”,于是比中有赋,比与兴结合。实际上就是虚实结合,人生同样如此。2,出入人生,来来往往,有出有入。出出入入,入入出出,即为人生。通过在自然中的一“出” 和 一“入” ,我们可以观察到自我之人生。对此,王国维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王国维给出的途径是:用“胸中洞然无物”的“我”去苦心寻求与突破那个“物”的美的内在规律。“出乎其外”指诗人的“自我”主宰外物。诗人作为创作主体,把创作对象本身的美加以升华,使之与人的某种风致自然协调,使人观后有种似而非似的感觉,这就是理想的诗词的最高境界,就如同姜夔的性格“野云出入,来去无痕”。3,顿渐佛家讲,人生有顿悟和渐悟,至于如何顿悟和渐悟,何时顿悟和渐悟,要看各自的具体情境和心智层级。王国维在诗歌的“三重境界”中讲,前两个境界是“渐”,是渐悟,是逐渐的深入、升华之过程,是一种量变。而只有第三个境界是“顿”,是顿悟。在山穷水尽、千呼万唤中,你一直寻找之人终于出现,这是一种人生的质变和超越,你完成了从此岸到彼岸的飞升。“渐”是对理想的无比执着,以及异常艰辛的生活实践或艺术实践。实现“顿”的飞跃,才是通往由理性王国到自由王国的历程。从自然美到艺术美,是一种运动过程,不经过质的飞跃,是不可能实现的。从渐悟到顿悟,是一种人生境界之美的达成,是从具体美到抽象美,从一般美到纯粹美的圆满。人生的终极目标是发现生命的纯粹之美。4,显隐人生有些事物是显性的,而有些是隐性的,那些看不见的事物更值得我们关注和了解,尤其是人灵魂中所隐藏的,人性中所隐秘的。弗洛伊德很早就说过,人有意识(显性)、无意识和潜意识(隐性)之分。在此,哲学诗画推荐大家可以多读读他的《梦的解析》和《精神分析导论》。王国维的显与隐之人生,出自于他的艺术直观,他认为人的境界认知是第二自然,其中有显性,也有隐性。在中国的古诗词中,很多诗人都不会直白的表达思想和情感,而是非常隐约甚至隐晦的描写,比如周邦彦和温庭筠的部分诗词。但“隐”用多了也不好,其洒脱的境界是出不来的,而作为艺术本质的“自由”也不得体现。“显”则境界全出,将主体、自然以及理想结合为一体,充分地展示客体的内在本性,同时也表达出主体当时的内心所思。显和隐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缺少了哪一个都不行,都不能成其为完好。把握好显与隐的关系,是诗歌构造境界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人生之境界的重要之表现。诗词悟出的人生三境界《人间词话》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通过诗词悟出的三重境界,正是我们每个人人生的三种真实写照,下面是哲学诗画的具体解析,如有不对之处,真诚希望提出并指正: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主体与客体接触、认识,并加以融汇、转化的初级阶段。昨夜、西风、碧树、高楼、远处的道路,这是客体,主体即我。人生的开始,以客体为主,我们处于不断的认识和了解世界的过程中,主体更多的是参与和体会,并不会过多的创造和改变。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人到中年,开始明白了很多事情的意义,变得憔悴和伤感,但是不后悔。这点是很难的,因为没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为了一件事矢志不移,从不后悔。主体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理性和感性混合交织的层级,从对个别事物的一般认识,上升到了一种唯美认知,即为了心中所爱,为了理想目标,甘愿付出和牺牲。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看山仍是山,但是这山这认知已经经过了大浪之淘洗,经历了人世之沉浮,以及情感上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之考验。认识主体已经可以从生活的纷然杂呈的表象,意象转变为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境——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顿悟了,看开了,一切也都放下和通透了,生命至此变得澄明清澈,我们的人生完成了从渐变到顿悟的飞升,彻底从充满着庸俗和琐碎之事的具体世界,走向了无我、无情、无相的至高之自由世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