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之,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 ,属指事字 ,一说会意字 。古字形从止,止下面一横表示出发的地方,本义是往、到……地方去。“之”常假借作代词用,指人或物;又作指示代词,相当于“此”“这”;又由代词虚化为助词,置于主谓结构之间以取消其独立性;又用在偏正结构中,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之”字虚化后,有时仅为调节音节用。
“之”在文言文中的常见用法
01动词,本义是往、到……地方去。
例句: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译文:我想去南海,怎么样?
例句: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译文:陈胜年轻时,曾同别人一起被雇佣给人耕地,(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高地上休息。
02“之”常假借作代词
(1)指代人或物。代人多指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她、它(们)。
例句: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宋代《王戎不取道旁李》
译文: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例句: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宋代《司马光砸缸》
译文: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例句: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先秦 孟子《学弈》译文: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或是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与前者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
(2)又作指示代词,相当于“此”、“这”。
例句: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西汉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衡量这两种办法,宁肯答应下来,让秦承担理亏(的责任)。
03由代词虚化为助词
(1)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先秦 韩非子《矛与盾》译文: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例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唐代 韩愈 《马说》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2)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句:孔子云:何陋之有?——唐代 刘禹锡 《陋室铭》译文: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的呢?
例句: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先秦 孟子《学弈》译文: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
(3)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宋代 周敦颐 《爱莲说》译文: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
例句: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清代 曾国藩《与诸弟书》
译文: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
例句: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译文:你真的太愚蠢了!
(4)用在偏正结构中,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例句: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先秦《精卫填海》译文: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例句: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梁启超《少年中国说》译文:所以说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身上,全在我们少年身上。
例句: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先秦《庄子·秋水》
译文: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
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告子下》
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
(5)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句: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清代 蒲松龄《狼》译文:过了一会儿,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每日一语
时间是一个伟大的作者,它会给每个人写出完美的结局来。
——卓别林
往期回顾
◆二十四节气中的语文知识——雨水
◆中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郦道元
◆【作文素材 · 爱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对比对偶区别大,这样分辨太简单
◆整理句序(二):写景状物类句子顺序的排列
◆记住这个小窍门,掌握关联词语很容易
每天十分钟,轻松学语文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