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爱情诗(《诗经》中的爱情诗)

诗经中的爱情诗

《诗经》也被称作“诗三百”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部诗歌选,也是后世诗歌发展的源泉。每个朝代对于《诗经》的研究数不胜数,但总会因为各种原因被误解,尤其是爱情诗一度被称为“淫词艳曲”。但随着时代的更迭,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于《诗经》的研究也从一元走向多元,而对于《诗经》中的爱情诗也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发现《诗经》中的爱情诗无论是从内容、表现上都有其鲜明的特色,也体现了2500年前古代先民的情感价值、情感态度、生活方式、社会风俗等。
《诗经》出现于两三千年前的“初民社会”,在那个时期,民俗开化,民风开放,男女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朱熹对“初民社会”曾评价:“郑卫之乐,皆为淫声。然以诗考之,卫诗三十有九,而淫奔之诗才四之一。郑诗二十有一,而淫奔之诗不翅七之五。卫犹为男悦女之词,而郑皆为女惑男之语。卫人犹多刺讥惩创之意,而郑人几于荡然无复羞愧悔悟之萌,是则郑声之淫,有甚于卫矣。”他认为这是“靡靡之音”是“淫词艳曲”认定郑、卫之风难等大雅之堂,这可能不符合朱熹生活的年代所以朱熹批判它,但这确是符合“初民社会”的风俗文化。     
     《诗经》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特殊的历史时期产生不同的艺术风格,一方面受到封建制度的影响,却没有完全被控制,《诗经》中的爱情诗也大多体现了男女平等而不是男尊女卑,如《郑风?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女子表现出来的是大胆而非懦弱,自称是“我”而非“妾”体现的是一种平等、民主的爱情观;另一方面,统治阶层对社会风化相对开明,“初民社会”社会风俗较为开放,如每当春季上巳节,男女都可以来到水边沐浴,以拂除不祥,可以互送芍药作为定情信物,诗句“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正如孔子所言:“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无邪。”

诗经中的爱情诗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