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湖十景(新西湖十景之一——云栖竹径)

新西湖十景
  一、云栖竹径(初次编写时间:2008年12月11日):
     五云山西麓,竹高林密,从山上飘来的五彩祥云常常栖留山坞,故名“云栖”。走进云栖,一条长长的小道蜿蜒纵深向上,两旁茂密的修竹翠绿欲滴,将游人包围在竹海绿波之中。
    云栖竹径位于西湖之西南,钱塘江北岸,五云山云栖坞里。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五云山上的五彩祥云,常飞集坞中栖留,并经久不散,称“云栖”。此地距杭州区约20公里,远离市井,山深林神秘密,竹林满坡,修篁绕径,素以竹景的“绿、清、凉、静”四胜而著称于世。云栖寺旧址现为杭州市总工会工人休养院。
      云栖,人称湖山第一岙区,素以深山古寺,竹径磬声称胜。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三十八年、四十二年及四十六年,康熙皇帝四到云栖,赋诗题额,并赐一株大竹名为“皇竹”,浙江地方官为此建“御书亭”、“皇竹亭”以记盛事。相隔43年后,乾隆皇帝南巡至杭,又六到云栖,原寺院壁间留有乾隆题诗刻石及明代董其昌书写的《金刚经》碑石。云栖竹林茂密,古树众多,周围有回耀峰、宝刀陇、青龙泉、圣义泉、金液泉、壁观峰,合称“云栖六景”。
    (民国时期明信片,来源网络,致谢!)
       清末以后,云栖竹林屡遭破坏,不复旧观。抗日战争杭州沦陷期间,竹林更遭滥伐,几近灭绝。1950年后,在杭州市园林部门护理下,竹林逐步复壮,整修寺宇,开辟茶室。1960年,云栖等部分殿屋改建为杭州市总工会休养所;寺前两幢楼阁,整修为“冲云楼”、“舒篁阁”,通往五云山的石级前新建“兜云亭”。
       清末以后,云栖竹林屡遭破坏,不复旧观。抗日战争杭州沦陷期间,竹林更遭滥伐,几近灭绝。1950年后,在杭州市园林部门护理下,竹林逐步复壮,整修寺宇,开辟茶室。1960年,云栖等部分殿屋改建为杭州市总工会休养所;寺前两幢楼阁,整修为“冲云楼”、“舒篁阁”,通往五云山的石级前新建“兜云亭”。
     《云栖竹径》——扬眉:五云山上五云祥,云栖坞里云栖晾,云栖竹径生天雨,天雨淅沥落云栖。
     《浪淘沙·云栖竹径》——扬眉:竹密蔽云天,山麓蜿蜒,溪流清澈泛霾烟,竹叶欲滴竹沥雨,翠色犹酣。岭上住神仙,紫气阑珊,竹林深处清音弹,五色祥云栖竹径,凤舞群峦。
     《人间天堂》——扬眉:人间天堂杭州城,山色空濛霞蔚蒸;城内有湖湖外城,城里有景景中城。一湖两塔南北矗,老衲美人相向萌;三天竺寺朝香路,四眼水井吴越争;三岛四堤伍公山,六和宝塔佛法弘;七星亭下八卦田,九里松路十屋洞。都说人间天堂少,天堂人间钱塘生;景在城中处处立,人在画里时时逢。
      (上述五张片来源网络,致谢!)
      据气象台预报,强冷空气来临;今天多云转阴,接下去将连续数天有雨,我与夫人决定趁机去“云栖竹径”游玩。上午8:30时离家乘401公交车至岳王路,10:09时乘Y4公交车于11:16时至“云栖竹径”站下车。见一条青石板与卵石铺就的小路沿着小溪伸向竹林、古树的深处。
      (一)三聚亭:
      面对小路,左手是停车场、右手是“三聚亭”。据木牌介绍,三聚亭:位于梵村与云栖、天竺合径处,故名。为二坡面三开间、两边设坐凳之路亭建筑,是进入云栖景点的醒目标志。
      云栖竹径果然是冷清的。这份冷清,从下了Y4车,一眼看到路边的景区入口就能感受到,与西湖苏堤白堤或者灵隐山门前的汹涌人潮车阵相比,这里用门可罗雀形容都算是热闹的了……迈过路边的“三聚亭”,马上被一种不见天日的幽深之感笼罩。许是受常年雨水滋润,连景点白玉石牌上都泛上了青苔。
 
      略走几步,介绍“云栖竹径”的石牌立于路旁。云栖竹径:云栖位于西湖西南五云山麓之云栖坞,距西湖约12公里。最早由吴越国王于乾德五年(967年)创建。这里云雾缭绕,景色优美。相传古时有五彩祥云,盘旋弥留,故名。沿坞山深林密竹满坡,山泉琮琮,竹景清幽而蕴含四季画意。这里是古树名木集中保护区。1983年,全面整修由三聚亭至休养所的路面,拆去原云栖放生所紧贴竹径的旧建筑,共改线路200米,路面宽度加阔为2.8米,并按当年“御道”规格,用石板铺面,中间为米色平整石板,两侧用小方块石弹砌,弹石中间镶嵌混凝土仿青砖“路筋”,再用青灰色花岗石作路缘石,箍紧弹石,防止啃边。其余按原有路线整修。适当扩大入口处路面,建三楹石牌坊一座,额枋上刻“云栖”二字。沿竹径两旁的“洗心”、“回龙”、“双碑”(即御碑亭)、“遇雨”4座古亭与钺斧池,均整修一新。1985年9月,黑底白字的“云栖竹径”景碑,竖立于碑亭中央。1985年云栖竹径被评为《新西湖十景》之一。2004年拓建云栖奥新景点,绿化造园,整修亭宇建筑,扩大了游览范围,景区更具山林野趣和休闲品位。
      从冲云楼往外便是云栖竹径景区最重要的部分,即以“竹径”为主线,伴以溪水、竹林、古木、栈道、故迹等为主要景观并集“绿、清、凉、静”四胜于一体。所谓“竹径”是一条并不太长的头尾相离的小路,缘溪延伸,使景区呈现出狭长的形貌。但就在这个面积很小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景观较为单一的区域里,竟然有六个亭子,并且这六个亭子是这个区域里的几乎全部建筑。
       这一带的主要景观是以山林为主,除去几处古迹建筑之外,并无太多与众不同的特点。但若继续延此径下行,会遇到一处向右的转弯,转弯之后景观忽变,小径两旁山坡上便不再是自然状态的树林,而是人为开辟的极为茂盛的毛竹林,是云栖竹径的经典画面,亦是“竹”之意象的主要表现。
      两座石雕麒麟守护在石径入口,本来沉静的心情又不由得蒙上一层肃穆和敬畏。麒麟姿态高昂,眼神似乎斜睨着路过它身边的游客。麒麟石雕前是景区导游指示图,游客可以进一步确认游览方案。麒麟石雕身后是长长的竹道,再猛烈的日晒也会顿时都被遮盖起来……即使是炎炎夏日,都会使人顿觉有些寒意。
       这座石牌坊应该是云栖竹径最招牌的明信片了,翠竹相依,草木环绕。石碑坊就是云栖竹径的入口。它是1983年重修云栖竹径时按照清代旧貌重建。上面那副楹联为篆体字,上联是“万竿竹径云天景”下联是“九曲山溪不坠泉”,它的意思是说这里就是赏竹最好的地方。
      石牌坊犹如一老者岿然伫立着,历经千百年,笑看来往尘事。石牌坊的墩子上早就覆盖上一层细密的青苔绿绒,雨露润过,摸上去甚至都是滑腻腻的……石牌坊上的雕刻均以祥云缭绕为主,正是意会了“云栖”二字的来由: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五云山上的五彩祥云,常飞集坞中栖留,并经久不散,故称“云栖”。
      从云栖石牌坊进入,石径幽窄、翠竹成荫,阵风吹过,竹梢摇曳,整个世界顿时都安静了下来。漫步在竹的世界里,仰头不见日光。若即若离,别有情趣。西湖自古多竹景,云栖竹径,号称西湖竹景之冠。因为位处杭州西南角,离西湖的距离较远,在杭州诸胜景中最为僻远,然正因了它的远离尘嚣,躲避世态炎凉,才更有它清幽的韵味。
      竹径中央的青石板与两旁的卵石之间用黑砖相隔。相传清代康熙、乾隆二帝都曾来过云栖,当时以中间为御道,专供康熙,乾隆行走。以黑砖相隔专供皇帝行走的御道,臣民不得行走,普通人胆敢越黑砖一步,轻则鞭杖、重则论死。如今,封建皇帝早成古董,普通百姓可以随意漫步于云栖御道,这是时代的进步。笔者有幸沿着康熙、乾隆的足迹缓步前行,细细体味人生的意义。
      (二)云栖竹景是西湖文化的骄傲:
      由亭边穿过石坊,移步行去,高大挺拔直指云天的毛竹,像盛情的老友列队迎客;略显苍老的枝叶随风摇曳,一眼望去,密密层层不知其所终。这一片山坳中的竹海,恢弘大气,是尘世当中没有污垢的一块清净土地。
      竹子,风雅、高风亮节、不事俗物,甚至是遁世的意象符号,出现在文人的诗篇书画中,成就了竹林七贤的佳话,见证了侠客的剑锋对决,摇曳在绛珠仙子的潇湘馆内,也深深植根于每一个具有淡雅情愫之人的心中。
      周知竹子是中国乃至东亚最为重要的文化意象之一,而且大概是影响最深远的植物意象。其被广泛认同的“高洁、雅致、虚心、节信、刚直”等精神文化,已经成为竹子不可分离的性格本质与象征意义;而竹子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文化元素,“四君子”以及“岁寒三友”之一,亦出现在包括园林在内的几乎所有中华文明的艺术形式之中;与竹有关的诗、文、书、画作品多如灿烂繁星,不可胜数。甚至,竹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以“竹简”的形式成为了中华文字的载体,更不提其作为建筑、家具、用品、食物、音乐等组成材料的独一无二的特质。因此,竹子对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有着不言而喻并不可取代的重要性。
      笔者与夫人走在整修后的御道上,不想大声说话,生怕吐字的气息玷污了这块神仙才能居住的地方。静听风吹竹林的涛声,静享竹子和竹子的细语。这漫山遍坡,层层叠叠,遮天盖地的150多亩竹林,清凉幽静,不知迷倒多少游人。
      浙江是竹子的主要产地之一。浙北湖州安吉一带农民广泛种植竹子作为经济作物,有“竹海”之称。因为龙井茶的原因,西湖诸山多种茶,而并不种植经济效益较低的竹子,像如云栖这般毛竹的种植规模并不多见。查看历史,发现自五代末云栖寺始建时,此处便已经广植竹林,而且已经有“云栖梵径”之名。于是,问题在于“梵”与“竹”一字之差,除了云栖诸寺湮没不存之外,是否还有别的原因?我们发现,在历代关于杭州的诗文作品中,亦有不少关于竹子的,如唐代诗人张祜《题杭州灵隐寺》:“佛地花引泉,僧房竹引泉”;白居易《宿灵隐寺》:“寺暗烟埋竹,林香雨落梅”;等。前述,唐、五代早期,杭州主要文化中心在业已开发的灵隐寺附近,而这些唐诗都点出在灵隐一带古即有植竹之传统。在三天竺有一古景点名为“琴岗竹月”(为“天竺八景”之一),亦带“竹”字,似乎与云栖竹径遥相呼应。而在云栖与三天竺之间的梅家坞村西(已在西湖景区范围之外)不远山中,亦有一地名为“毛竹湾”。由此可见三竺五云一脉事实上自古皆有植竹传统。十分容易理解,云、竺、梅一带气候,除适宜种茶之外,亦十分适宜种竹。只是后来龙井茶扬名天下,农民发现种茶的效益远高于种竹,故将竹林大规模改为茶园。而云栖坞一带因为没有像梅家坞、龙井村这样规模巨大的村庄,因此仍然保留着一片竹林至今。建于五代后期的云栖寺很快毁于山洪,五云山顶的真际寺在宋初被改为道观。因此,当佛迹荒芜而竹林亦被大片代替为茶田之后,此处所存留的一小片“竹径”,反而成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特色。因此,由“云栖梵径”变为“云栖竹径”,还有这样一层更不为人所易察觉的缘由。
      这是十分令人唏嘘的一件事。茶亦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植物之一,但茶作为更为接近日常生活并与养生、交际这些更为实用和功利的目的关系紧密的意象物品,与不食人间烟火的竹子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我们当然不能苛求人们为了追求片面的精神高洁而放弃眼前更为实际的利益,但是竹子在西湖景区被边缘化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灵隐“琴岗竹月”荒没已久直到近年才勉强复辟,“黄龙吐翠”和“云栖竹径”皆规模有限而且被挤到西湖大景区最为偏远的角落。在这样的趋势和环境下,我们尤感到这样一片竹林的不易,以及这座“修篁深处亭”的不易。这是一座单单歌颂竹子的亭子而与皇权贵族无关,它质朴无华,黑瓦白墙、线条简洁,却以一种大美之姿与一片无声无息、鲜有人迹的竹林相依相伴,讲述着流传千古的关于“大道”和“灵山”的故事。
     (三)竹径通幽:
       释义—径:小路;幽:指深远僻静之处。弯曲的小路,通到幽深僻静的地方。出处,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四)古放生所:
     在“检票亭”门口有一处宅院,门框上有“古放生所”四字。
    “古放生所”在青石板的道旁,门可罗雀,素墙黛瓦,翠峦为屏,一棵桂花树守卫在门旁。循门而入,疑似一个库房,工人数人。“这里还放生吗?”答:“现在这里放人。”无奈地笑,联想也是,给动物放生,即是给人类自己放生,且人的心灵更需要一种回归,回归自然,回归本性。据“检票亭”工作人员介绍:此宅原为寺庙用房,现为员工宿舍。其字面含义,也不甚明白;笔者只知有“放生池”,不知有“放生所”。
      古今部分放生诗:
    (1)唐·白居易: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2)唐·杜牧:已落双雕血尚新,鸣鞭走马又翻新。劝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
    (3)唐·杜甫:干戈兵革斗未止,凤凰麒麟安在哉!吾徒胡为纵此乐,暴殄天物圣所哀。
    (4)宋·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5)宋·陆游: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苦痛怨难伸。设身处地扪心想,谁肯将刀割自身?
    (6)宋·黄庭坚: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是别形躯。苦恼从他受,肥甘为我须。莫教阎老断,自揣看何如?
    (7)宋·真歇禅师:人之生日到来,应当持斋戒杀。或是买命放生,或是诵经念佛。修桥砌路煮茶,随意奉行善事。报答生身父母,乳哺三年大德。
    (8)元·赵孟頫:同生今世亦前缘,同尽沧桑一梦间。往事不堪回首论,放生池畔忆前衍。
    (9)明·憨山大师:人既爱其寿,生物爱其命。放生合天心,放生顺佛令。放生免三灾,放生离九横。放生寿命长,放生官禄盛。放生子孙昌,放生家门庆。放生无忧恼,放生少疾病。放生解冤结,放生罪垢净。放生观音慈,放生普贤行。放生与杀生,果报明如镜。放生又念佛,万修万人证。
    (10)民国·弘一大师:人在牢狱,终日愁欷。鸟在樊笼,终日悲啼。聆止哀音,凄入心脾。何如放舍,任彼高飞。
     查阅网上资料:根据记载,公元967年吴越国王创建云栖古寺,竹林深处可闻钟磬声,初名“云栖梵径”。现还遗存明代高僧莲池大师的坟墓和古放生所。
      什么是放生?就字面意思讲,就是将“生命”放归大自然。人作为大自然的主宰,有杀生就有放生,而放生就是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救护那些被捕获、被擒住、将被宰杀、命处垂危的众生的性命。毋庸讳言,有人放生是为了寻求报答,有人放生是为了寻找心灵的安静,当然,也有人纯属慈悲为怀。
     (五)售票亭、检票亭:
      竹径走了一半,才见售票亭,不过瘦小的一个小木屋,要是存心逃票的话,真不是难事。只不过云栖竹径门票不过10元,加上这里游客稀少,游客都还是很自觉地凑上去买票。杭州市公园卡与三十年教师证在这里通用,故笔者与夫人不用花钱。
      继续往前,就是检票亭。售票处和检票口前后令人不解地相距了好几十米,售票员当然就不惧游客逃票,游客经过时也爱理不理的;可怜那些以为是免费的游客,走到检票处后冤枉的折返跑一趟。
     (六)洗心池:
      途中路过一泓清池,名“洗心池”。泉水清澈,底部沉着的竹叶历历可数,中央水下有一簇不知名植物。这云栖,山清、水青、环境清,因此这清字就是云栖的第二道胜景。
      乾隆皇帝在御题“龙井八景”之“涤心池”时,仍念念不忘此地之佳景。在此小憩,微风习习,泉凉陈陈,静得可以听见竹、树叶子的瑟瑟声,脑子里什么也不想,只是享受着这清静的一刻。徐徐凉风吹过,池面没有涟漪,我们的心头却柔软到无所依靠……涤荡心胸,消除尘虑,体会“云栖竹径”妙不可言。池子旁边是座石板桥,石阶而上是竹林,桥洞之下是干涸的山涧……每一块石头面上都是或深或浅的青苔……池水很小但清澈到连每一块石头上的纹路都一目了然,亭子更是朴素但在满世界盈翠的掩映之下反倒显得高雅且亭亭玉立。
     (七)洗心亭:
      “洗心池”边有一座凉亭,上书“洗心亭”。亭柱上有清人陈璨诗句“客到洗心亭子坐,顿教尘虑一时湔”“万竿绿竹影参天,几曲山溪咽细泉”的佳句。亭柱上还有联云:“翠滴千竿遮径竹,寒生六月洗心泉。”小憩亭中,静观池中泠泠清波,竹树倒影,感受大自然给与人类的清静世界。
      洗心亭最早建于明代,1978年改建。亭子建在竹径主干道旁,亭畔竹影婆娑,山泉幽咽,溪池清冽。坐在凉亭内,望着四周满目的翠竹绿荫,看着亭边潺潺的流水和池中干枯的荷叶,确实感到一下子清静了许多。如此恬静如此低调甚至有些乖巧的模样,本来就没了喧哗之心的笔者,便连喘息的声音都不忍心发出了……只有在此地此刻,笔者才能真切感受到,最美的景致,其实就是这样的浑然天成,这样的不动声色。想着还有很长的徒步路线要走,几乎是有些依依不舍地离开洗心亭,回到竹径主干道,蜿蜒的石板路在竹林掩映之下延伸到深处……
     (八)回龙亭:
      回龙亭跨山涧而建,拦御道而造。亭正中橫匾“修篁深处”——陆维钊书,亭柱楹联云:“大道半途,且小休歇去;靈山有會,不為等閑來。”頗有意趣。亭有八根硬山石柱,白墙黑瓦。这座亭子是新造的,在笔者的记忆之中以往似乎是没有的。不过今天从“三聚亭”开始,一路欣赏、拍照、也有些累了,正好入内坐一坐、喝口水。
      回龙亭的景色留住了探寻的脚步,从云栖石牌坊进入,一路石径幽窄,翠竹成荫;泉水叮咚,溪流淙淙……漫步在竹的世界里,仰头日光,若即若离,别有情趣。迈步竹径,看满山遍野的毛竹,仰望高耸入云的枫香树挺立于竹林的边缘,好似竹林簇拥枫香,枫香卫护竹林,这是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
      联文通俗易懂而含义隽永,即点出此亭作为一座“路亭”的基本功能,又以较为宏观的视角评价了此处景物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竹径”其实是一条小径,并不能称为“大道”,因此这里的“大道”应当具有更为深刻的含义,也正与下联之“灵山”相对,因为“灵山”显然不仅仅是“具有灵气的山峰”这么简单的意思。
    修篁深处亭是以亭名直接点名此景区最主要意象之“竹”的一座亭子,亦是除云栖竹径碑亭之外的唯一一座直接以竹为名的亭子。
      云栖竹径至回龙亭处,竹子开始渐渐稀少,而代之以古树群落,景色为之一变。由修篁深处亭开始往外,所有云栖竹径余下的建筑、亭子,皆不再与康熙在此处的行迹有关。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建筑方更接近此景在形成之时的风格,该亭立于此,实有点景之作用。
     (九)双碑亭:
     在竹林间穿梭半晌,终于又折回到竹径主干道中来,正巧是“双碑亭”所在。绕亭子一圈,没找到什么双碑,倒是两棵遒劲的古树很有气势地挨着亭子伫立着。
      后来看到亭子一旁的石牌,有文字介绍:回龙亭以北有双碑亭,亭内原有康熙题“云栖”石碑;传说康熙再游云栖时曾在此小憩后回行宫,又立一碑以记其事,故称双碑亭。 
      ▲御碑亭(民国时期的御碑亭现在已经不见了)
      又有一说:双碑亭,旧時亭內立有康熙、乾隆御碑各一,故有此名。只不过社会动荡,双碑都已不存,连这个亭子都是1978年重建的。如此看来,只剩的一旁两棵古树或许还能记得千百年前的风花雪月。过了双碑亭是一条岔路口,往右就是五云山方向,直线往前则是云栖竹径景区最深的一片区域——皇竹亭。
     (十)陈云植树碑:
     1987年4月4日,国家领导人陈云在云栖景区亲手载下了三棵香樟树。1998年,这三棵树被确定为杭州市古树名木。云栖,古树参天,竹林丰茂,溪水潺潺,生态自然。陈云十分喜爱这个地方,每到杭州必来此地休憩,在此亲手植树,是他的深厚情怀。二十年来,香樟树茁壮成长,枝叶茂盛,成为吸引众多游客的又一景观。2004年,陈云同志当年在云栖亲手种植的其中一棵香樟树带着杭州人民的眷恋和爱戴,移植上海陈云故居内。
      (十一)云栖竹径碑亭:
      “云栖竹径碑亭”也称景名碑亭,碑由陈云同志1985年书写,次年建亭,是新西湖十景中第一座景碑亭。此碑亭六角攒尖顶,四根石柱呈栗色,檐下挂落为酱黄色,亭上覆盖小青瓦,翘角翼然。它的色彩和周围景致十分和谐,是云栖最佳拍照取景的地方。
      陈云同志多思善虑,体弱好静,而云栖石径幽深,翠竹成荫,山泉涓涓,宁静致远,是洗心,养性,消暑的好去处,很适合他老人家在此思虑问题,修养小憩。他每次来云栖,遇山门下车,漫步石阶竹径,策杖而行,耳闻鸟鸣莺啼,目睹青山翠竹,呼吸清新空气,布衣布裤,鹤发童颜,面带微笑,性情恬静,一派超凡脱俗、仙风道骨之态。一看便知是位云栖竹径的在行游客。 

       1986年4月,陈云在杭州云栖竹径漫步(中青网)
      陈云同志每次来西湖,都要去云栖走走、看看、坐坐。有一年他在西湖住久了,先后去云栖达七次之多,可见其对云栖的厚爱。陈云爱竹子的高风亮节、朴实无华的风格。所以,1985年春天,陈云在杭州云栖竹径时,不喜出头露面、不好题字留名的陈云同志,却破例为云栖题下了“云栖竹径”四个大字,足见他对此处的留恋。这一贴切而珍贵的题字,现已刻石勒碑筑亭于竹径深处,成为”新西湖十景”的第一块题字碑,供游人观赏,是云栖乃至西湖的又一处人文景观。
     (十二)修篁翠箬:
      走完木栈道,在一块刻着不知是“修篁翠若”,还是“修篁翠谷”的石头旁议论了半天,引来别的游客也参加,不一而终。笔者回家后查了字典,应该是“修篁翠箬”。古人的“简化字”也是挺逗人的。
     “篁”意为竹子或者竹林,“修”意为修长。如《楚辞》曰:“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二十四诗品》之“冲淡”篇:“阅音修篁,美曰载归”。因此“修篁”是长竹的美称。
      箬是一种竹子,叶大而宽,可编竹笠,又可用来包棕子。翠的本意是翡翠,翠玉。
      修篁翠箬——长长的、宽宽的、翠绿的的竹子。形容竹子翠绿、茂盛,就是茂林修竹的意思。
      笔者在安吉住过一段时间,眼前的竹子无论是长势还是粗细总觉得欠缺些。这使笔者回想起早年带领学生在安吉学农劳动时,农场职工指着山上的怪石说:同样是石头,它要是长在杭州,身价也就不一般。是啊,有外地朋友说:我们那儿山比这儿高,水比西湖清,为啥就杭州这么出名?笔者问他们:你们那儿有白居易的“浅草才能没马蹄”和苏东坡的“欲把西湖比西子”吗?有乾隆皇帝御题的“西湖十景”吗?这就是文化和历史的沉淀,也就是眼前的竹子与安吉的竹子身价不同的原因。
    (十三)云栖树景名冠西湖:
      竹林尽头,古木成行。不远处,有3棵巨大的枫香树格外引人注目,从那棵最高大的树干上挂着的小牌看,此树外围有4.8米,高40米,平均冠幅达28米,粗壮可容三人合抱,站在树干仰视,只见它势干云表,高不可攀,仿佛湖光山色几千年的历史行迹,全都凝注于它那躯干之中了。
      又一棵树龄为1020年的巨枫,树根裸露,姿态雄伟,参天蔽日。其它:浙江南180年、沙朴280年、槐210年、樟树330年、七叶树160年、苦槠430年、豹皮樟230年、浙江柿280年、青冈栎210年、糙叶树180年……
      云栖不但修篁蔽天,而且古木成荫,西湖树龄、体量名列前茅的古树,多半集中在这里。几声鸟语,黄叶绕地,古木含情,更显山色清幽。
      (十四)云栖树景类似原始森林:
     原始森林是指天然形成的,未遭到人的破坏的完整生物圈,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能给野生动物提供广阔的生存空间,具有维持生物的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同时原始森林还能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涵养水份、保持水土、增强土壤肥力、减轻自然灾害等。
    (十五)云栖古树名木介绍:
    (1)沙朴(编号:424号):
      树龄280年,高30米,胸围272厘米,平均冠幅15米。沙朴又名朴树,榆科落叶乔木,产于淮河流域、秦岭以南至华南各省。因树皮粗糙而带有痂鳞,类似沙纸,故名。该树树形美观,绿荫浓郁,是城乡绿化和制作盆景的常用树种。木材坚硬,纹理直但较粗糙,果核可榨油,树皮及叶可入药。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2009年9月立
    (2)古苦楮:
      常绿阔叶乔木、叶革质,木材坚硬致密、富弹性,用途广泛。云栖的苦楮树龄300至600年不等。杭州西湖风景区最古老的苦楮树群即生长于此。
    (3)七叶树(编号:521号):
      树龄230年,高30米,胸围360厘米,平均冠幅13米。七叶树又叫梭椤树、天师栗,为七叶树科落叶乔木,枝干耸直、树冠开阔,叶形奇特、大而秀美。初夏有白花开放。极具美感。是世界著名的观赏树种。常植于寺庙周边,杭州灵隐寺边就种有树龄600年以上的七叶树多株。七叶树种子可入药,有理气解郁之效,榨油可制肥皂。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2009年9月立
    (4)槐树(编号:519号):
      树龄420年,高33米,胸围335厘米,平均冠幅15米。为杭州最古老的槐树。槐树别名国槐、家槐,属豆科落叶乔木。原产我国北部,现各地均有载培。树冠球形庞大,枝多叶密,花期较长,绿荫如盖。对二氧化硫、氯气等有毒气体及吸尘有较强的抗性,无环境污染,是良好的庭荫树和行道树树种。木材坚韧,耐水湿、富弹性,可供建筑或制造家具、造船等用。槐米(花蕾、树皮、果实)可入药,具活血止血,清肝明目之功效。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2009年9月立
    (5)樟树(编号:519号):
      树龄330年,高25米,胸围224公分,平均冠幅19米。樟树是杭州市市树,是常绿大乔木。树冠呈卵球形。喜光,稍耐荫,喜暧热湿气候。该树姿态雄伟,冠大荫浓,耐修剪,生长速度中等,木质有香气,寿命可达千年,是一种普遍栽植的优质绿化树种。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2009年9月立
    (6)浙江楠(编号:518号):
      树龄180年,高23米,胸围177厘米,平均冠幅8米。浙江楠,樟科常绿乔木,属中国珍稀植物,为国家保护渐危树种,产于浙江、江西、福建一带。木材坚硬致密,有香气,耐腐蚀,是珍贵的建筑及高级家具用材。杭州的浙江楠主要分布在九溪理安寺和云栖两处。理安寺的浙江楠数量众多,云栖的则年代久远,100年以上的有10多株。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2009年9月立
    (7)豹皮樟(编号:506号):
      树龄230年,高15米,胸围123厘米,平均冠幅7米。豹皮樟属樟科、常绿乔木。树皮灰白色,上有近圆形的斑纹、呈块状剥落,极像豹子身上美丽的花纹。木材结构细密、纹理美观,还略带香味,能抗虫耐腐,是制作家具、工艺品很好的选材。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2009年9月立
    (8)糙叶树(编号:530号):
      树龄180年,高31米,胸围210厘米,平均冠幅18米。糙叶树属榆科,落叶乔木,主要产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树干挺拔,树冠广展,枝叶茂密,为良好的庭荫树。其木材坚硬,纹理直。叶面粗糙,干后如同砂纸,可擦亮金属器皿,树之得名即缘于此。除这株糙叶树外,云栖附近地区尚有多株的树龄超过300年。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2009年9月立
    (9)枫香(编号:533、534、535号):
      树龄均为1030年,其中最高、最大的一株(535)高达40米,胸围180厘米,平均冠幅28米,树根裸露,姿态雄伟,参天蔽日,为杭州最古老的枫香。这三株枫香相依相伴,见证了云栖的千年风霜。枫香,又叫枫树,金缕梅科落叶乔木,因树皮芳香而得名。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树高干直,深秋叶色红艳,美丽壮观,是南方著名的秋叶树种。枫香之根、叶、果均可入药,有祛风除湿、通经活络之效,叶为止血良药,树脂可做香料。在云栖,除了欣赏千年枫香的雄姿,还可随处看到树龄在两、三百年以上的枫香。观赏枫香已成为云栖的一大特色旅游项目。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2009年9月立
    (十六)重修云栖梵径记:
     云栖梵径为西湖十八景之一,一九八三年重修。梵径全长八百零四公尺,宽二公尺八十公分,曲书二十三处。化工三千工,石料八百吨,资金十三万元。杭州市园林管理局,一九八三年三月。
    “云栖竹径”宋时称“云栖梵径”。 “云栖梵径”是朝山进香的主要通道,所以善事者修建了洗心亭,开挖了洗心池,以便让香客们在这洗心亭中稍坐片刻。
    (十七)云栖奥:
     云栖梵径为西湖十八景之一,一九八三年重修。梵径全长八百零四公尺,宽二公尺八十公分,曲书二十三处。化工三千工,石料八百吨,资金十三万元。杭州市园林管理局,一九八三年三月。
      “云栖竹径”宋时称“云栖梵径”。 “云栖梵径”是朝山进香的主要通道,所以善事者修建了洗心亭,开挖了洗心池,以便让香客们在这洗心亭中稍坐片刻。
    (十七)云栖奥:
       往前数步便是“云栖奥”,也即云栖古寺,清康熙、乾隆皇帝曾多次来此,并写了不少诗篇。云栖寺前有大竹,康熙赐名为“皇竹”。寺后山坡下,建有“皇竹亭”、“密云亭”。寺内原有不少碑文,壁间明代书法家董其昌书之金刚经石刻非常珍贵,可惜已毁。“云栖奥”正在装修,悬挂牌子“游人莫入”。笔者与夫人见无人影,斗胆入内细看:见三面环山,一面小溪,古寺在树阴的复盖之下;这里远离闹市,风景优美,环境清静,确实是个疗养休息的好地方。如果不是今天的有备而来,不可能有这般的泛碧竹海、参天古木、清澈溪流、婉转鸟语、古寺深幽之深层感受。如果说吴山的美在于山石的传奇,那么五云山的美则在于“绿、清、凉、静”四胜而著称,其间的美丽我想也只有亲身到过的人、而又用心去感受的人,才能言喻吧!
      云栖奥简介:云栖奥是“云栖竹径”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北宋乾德五年(967),吴越王为伏虎志逢禅师在此建寺,时代隆庆五年(1571)名僧莲池又重建,清代康熙、乾隆曾多次游历该地。至民国时,庙宇年久失修,大多倒坍,渐渐冷落。1962年改建为杭州市工人疗养院。这里山深林密,修篁绕径,云雾缭绕,幽深迷离,是云栖的精华所在。新建的栖真楼、翠竹居、皇竹亭、整修的“绿云静境”、栖云阁及绿化造园,布局合理,错落有致。突出了“云栖竹径”的主景景观,更显“绿”“幽”“雅”的野趣品位和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
    (十八)杭州仙云居度假酒店:

        三年后重来“云栖奥”,其装修已经完成,然景点已经改为“杭州仙云居度假酒店”。
     据浙江在线2011年5月18日讯:西湖新十景之一的“云栖竹径”素以“绿、清、凉、静”著称,但是也因为稍偏离杭州主要景区,各地旅行团队较少光顾。这块风水宝地在平淡了近10年后,仙云居度假酒店入驻景区,给景区带来了新的活力。由中国500强企业海航集团投资的仙云居度假酒店,是中西合璧的高档会所,融合中国江南文化和德国简约设计理念,与绿色山林完美结合。
      据了解,仙云居是由海航集团精心打造的杭州顶级私人会所,也是浙江省内少有的中西合璧高级私人会所,其独特风格充分显示了海航集团在高级会所行业的一次大胆创新。
     仙云居分设度假酒店、民国楼养生SPA、翠竹居中餐厅、冲云楼茶社和皇竹亭御花园这五栋江南特色楼阁,占地12000平米,建筑风格独树一帜,以中国江南文化为底蕴,结合西方时尚简约的设计理念,呈现中西合璧的完美结合。
      度假酒店共设由德国设计师打造的8间豪华客房,并有专属管家24小时待命,酒店试营业期间每晚价格为5800元/间,目前接收提前预约;民国楼养生SPA会馆聘请了香港的专业美容师,致力于自然疗法和传统药物的全面整合,将根据顾客的自身需求为其量身订做健康养生方案;翠竹居中餐厅顾名思义,是建造在葱茏竹林中的中式餐厅,以地道的杭帮菜为特色,旨在呈现如江南景致般的珍馐美味,可谓美食美景都笑纳怀中;冲云楼茶社主打茶味休闲,诠释茶艺茶道的别样韵味。
    (十九)冲云楼:
     “冲云楼”为木制两层阁楼式建筑,外观古朴典雅,底层的一溜槅扇门镶着宽大的玻璃。走进一楼,里面陈设着用于茶艺的桌椅,古色古香。精美的花格门扇将厅堂隔成几处空间,供游客品茗闲聊,或谈判事宜,或浪漫情怀,或缠绵缱绻,胜过花前月下。
      冲云楼楼并不高,何谓“冲云”?这是因为云栖是被五色云彩笼罩的山坞,山坞高处有此楼,自然是“冲云”了!两旁楹联:“昼晴阶下泉声细,夜深林间月色迟。”联中描绘了云栖白天可闻细细的泉声,夜间能赏迟迟的月色,一派安详宁静的景象。
      据南宋《淳佑临安志》记载,五云山原有真际禅院,云栖也有古寺一座。这冲云楼曾是旧日寺院的一部分,明末四大高僧莲池大师曾在此传布净土信仰,弘扬佛法,对振兴当时的佛教影响深远。现在开辟成茶室供游人憩息。冲云楼左边这道“禅墙”便是当年寺院的残痕。当时在墙上镶嵌着佛教碑刻共16方,线条流畅,形态逼真,据说是宋代作品。
     (二十)舒篁阁:
      云栖竹林茂密,古树众多,周围有回耀峰、宝刀陇、青龙泉、圣义泉、金液泉、壁观峰,合称“云栖六景”。清康熙三十八年,圣祖御题“云栖”及“松云间”二额。乾隆十六年题“香门净土”、“悦性亭”、“修篁深竹”三额,二十七年又题“西方极乐世界安养道场”额。康熙帝曾多次来此,并写了不少诗篇。云栖寺前有大竹,康熙赐名为“皇竹”。当时寺内建筑有山门、正殿、禅堂、法堂、祖堂、藏经阁、华严堂、大悲阁等数十幢建筑,金碧辉煌,装饰华丽,蔚为壮观。
     清末以后,寺院屡有毁建,至民国时期,因年久失修,寺宇败落,寺之繁盛成为昨日黄花。云栖竹林屡遭破坏,不复旧观。抗日战争杭州沦陷期间,竹林更遭滥伐,几近灭绝。1950年后,在杭州市园林部门护理下,竹林逐步复壮,整修寺宇,开辟茶室。1960年,云栖等部分殿屋改建为杭州市总工会休养所;寺前两幢楼阁,整修为“冲云楼”、 “舒篁阁”。1962年原寺址辟为杭州工人休养院。寺前冲云楼、舒篁阁也陆续辟为茶室。现冲云楼和舒篁阁之间西面墙壁上,还留有董其昌楷书《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和瑞真禅师小像、瑞真禅师记、瑞真禅师传略等石刻。
      2002年,杭州市人民政府决定搬迁景点内的市总工会工人休养院,进行全面改扩建。将其建设成人文与自然互相辉映,人工与天然巧妙契合,既突出幽、奥的景致,又展示佛教文化和茶乡文化,集休闲、观光、娱乐于一体的高档次、高品位的风景名胜,2003年下半年对外开放。
    (二十一)栖云阁:
      装饰华丽,蔚为壮观的栖云阁。两旁楹联:理学权舆,道德文章传世业;长生福地,蘋蘩蕴藻荐馨香。关于《栖云阁》的出处,摘录如下,不知是否有误。
    《栖云阁》作者·宋 强至·《栖云阁》·诗词正文:越山东南号胜绝,古寺岩洞穷高深。山云出为洞口雨,或时散作岩下阴。不有神物此蟠据,安得气类长相寻。寺僧爱云恐云远,置阁云上蹑以临。岂惟忧怀独舒悦,更许游客开尘襟。客来只知寓暂赏,不道归去还尘侵。宁如僧住得安稳,终日自共云无心。
    (二十二)修篁隐谷:
      遇雨亭再往前,便是这个叫“修篁隐谷”的地方,其实就是个院子。右侧月洞门门楣上有门额“修篁隐谷”四字,意思是茂密的竹林子遮隐着幽幽深谷。这静谧的环境自然是修养的理想之处。
     笔者记得此处曾有一联:“昼晴阶下泉声细,夜深林间月色迟。”联中描绘了云栖安详宁静的景色,这“静”字便是云栖的第四道胜景。
     (二十三)四合院:
       此处原是寺庙前、后殿之间的一个园子,墙壁上留有董其昌楷书《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等石刻。现在变成了类似四合院的露天茶座,明代董其昌楷书《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等石刻也不知到那里去了。
      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四”即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四合院建筑之雅致,结构之巧,数量之众多,当推北京为最。
      合院住宅中的庭院四周闭合而露天,可以营造出内部良好的小气候,减少不良外在气候的影响。夏天可以有效地遮荫纳凉,冬天可以很好地采光,保暖,抵御风沙。露天通透的庭院即使入风口,也是出风口,通过自然的风压得到流畅的通风,保证健康清新的空气质量。此外,庭院还有利于排水和收集雨水。以上是自然上的优点。下面是政治思想上的优点:中国封建社会长达2000多年,形成一套严密的社会行为规范,四合院住宅所具有的防卫严密,内向稳定,秩序井然的特点正与这套规范高度吻合,这也是四合院在岁月中保留下来的一个理由,同时也是四合院的优点。
      第二次去的时候《金刚经》石刻已经补上了——《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补充。其他译本则流传不广。《金刚经》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认为前半部说众生空,后半部说法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是大乘佛教重要经典之一,为出家、在家佛教徒常所颂持。20世纪初出土于敦煌的《金刚经》,为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之一,现存于大英图书馆。《金刚经》于公元前994年间(约当中国周穆王时期),成书于古印度。是如来世尊释迦牟尼在世时与长老须菩提等众弟子的对话纪录,由弟子阿傩所记载。金刚经属于《大正新修大藏经》中般若部的经典之一,主要讲述大乘佛教的空性与慈悲精神。由于该经旨在论述成道境界,即无上正等正觉,在佛教中亦为“不可说境界”,故尽管经文篇幅短小,其文字结构仍然晦涩复杂。经文中强调“真理”本身的不合逻辑,必须躬亲体验才能感悟,而无法透过文字和简单逻辑推理而得。由于其精神与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理念相契合,《金刚经》在禅宗五祖弘忍、六祖惠能以后的禅宗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影响也随之源远流长。
     (二十四)绿云静境:
      杭州仙云居度假酒店重新整修了“绿云静境”“栖云阁”等建筑,突出了“绿、幽、雅”,更显野趣品位和浓郁的历史底蕴,是云栖的精华所在。云栖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经初步形成了茂密的竹林,加上枫香树、樟树等高大乔木,使云栖放眼尽是一片绿,所以绿就是云栖的第一道胜景。笔者特别喜欢绿云静境这四个字,让人有无限的遐想;尤其是身处景色之中时,完全就是正感觉,满眼绿意,云越来越近,安静的掉根针都能听得见。
      (二十五)皇竹亭: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三十八年、四十二年及四十六年,康熙皇帝四到云栖,赋诗题额,并赐一株大竹名为“皇竹”,浙江地方官为此建“御书亭”、“皇竹亭”以记盛事。相隔43年后,乾隆皇帝南巡至杭,又六到云栖。
      又是相隔280年后,笔者在皇竹亭内静坐片刻,回忆起有一年:冬、春之交,笔者见皇竹亭侧的一株腊梅开着一树黄花;而边上的一株海棠则情不自禁地绽出一朵红红的梅花形状的花朵;一阵微风送来腊梅的清香,山谷里顿时进入另一个境界……云栖的制高点,就是新建的篁竹亭。
     (二十六)密云亭:
      密云亭位于“云栖竹径”顶端,独密云于林谷最深处。此亭不知是否为纪念密云禅师而建?两旁楹联: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乾隆题西湖云栖寺
      圆悟(1566~1642),明末临济宗僧,江苏宜兴人,俗姓蒋,号密云,家世务农。年轻时,以读《六祖坛经》而知宗门之事。年二十九,从幻有正传剃度出家,一日过铜棺山,豁然省悟;万历三十九年(1611),嗣正传衣钵。四十五年,继席龙池院。其后,历住天台山通玄寺、嘉兴广慧寺、福州黄檗山万福寺、育王山广利寺、天童山景德寺、金陵大报恩寺六大名刹,大振宗风。崇祯十五年示寂于通玄寺,世寿七十七。有《密云禅师语录》(《禅宗全书》第五十二册)行世。其剃度弟子三百余人,嗣法者十二人。其中有多位是清初望重一时名僧。
     (二十七)遇雨亭:
      云栖奥南、双碑亭北,竹徑尽处,掩映于浓荫之下的,就是云栖诸亭中最有特色的遇雨亭。相传康熙帝遊览至此而遇雨,于是索性坐亭中欣賞美景,亭因此得名。亭内有康熙诗碑,诗云:“錢江風雨促前旌,竹樹繽紛細草萌。夾岸黎元瞻拜切,頻施膏澤愜民情。”碑文生动描述了康熙皇帝游历钱塘一带时踌躇满志的心情。
      奥者,深秘也,亦即山坳之义。此处被誉为“湖山第一奥”,是云栖竹径的重要组成部分,山高林密,常有云雾缭绕于竹树间,幽深迷离。正如遇雨亭亭柱对联写的那样:“山深独辟清凉界,竹翠常飞妙曼云。”
     (二十八)莲池大师墓:
      遇雨亭南側有莲池大师墓,香火极盛。莲池(1535—1615)俗姓沈,名袾宏,字佛慧,明仁和(今杭州)人。未出家前是西湖一帶极有文名的秀才,落笔成章,“每试必居高等”。三十二岁那年,他翻阅《慧燈集》時,失手打碎茶杯,忽而醒悟,于是“世相一筆勾銷,作歌寄意,棄而專事佛”。在四川剃度后,他曾遍遊全国各地,最后回到杭州,見云栖山水岑寂,便在此結茅居住,終日默坐,一日只煨粥一餐。並在身上挂了塊铁牌,上书:“鐵若開花,方與人說”八字。自从莲池到云栖之後,寺院重又复兴,規模宏大,隱然成為一方大丛林,莲池也因此被称为云栖大师,附近名贤大儒紛紛前來就教,明孝定皇太后还将其绘像置于宮中,礼敬有加。莲池不但是华严宗的名僧,也是淨土宗大师,被列为莲宗第八祖。他一生著作丰富,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对振兴明末佛教影响很大,與真可、德清、智旭並称明代四大高僧。
     (二十九)兜云亭:
       相传旧时此处常有五色彩云徘徊,时聚时散,故名“兜云”。为登五云山必经之处。1978年重建。兜云亭直上,可通往五云山顶的真际寺遗址。兜云亭石柱刻对联一付:“迎绿为栽无尽竹,缘云直上最高峰。”(陆维钊题西湖云栖兜云亭)上联是赞美无尽的绿竹,下联是暗指这里就是上五云山的通道。到了盛夏时节,这里凉风习习;清凉云栖,在这里更有明显的感觉,这“凉”字就是云栖的第三道胜景。
      下面一张民国时期的照片“云楼西方教主”的地理位置及其建筑本身,是否类似这座“兜云亭”?
      (三十)云楼西方教主——
     笔者在微信群争取帮助——各位老师大家好,现有一事请教:“二我轩”最著名的摄影作品之一是留传至今的《西湖风景》照相册,全册共贴西湖风景照片四十八幅。宣统二年(1910年),这部相册参加了清廷农工商部在南京主办的南洋第一次劝业会展览,获得了农工商部发给的金牌奖和都察院副都察御史加发的奖状。1915年, “二我轩”照相馆再次将这套照相册送往美国参加巴拿马世博会,又获得了金奖的殊荣。四十八幅西湖风景照片笔者已有46幅对上号了,大家可以在《西湖三十景》的相关章节中见到;其中一幅可能在《南宋临安城》,以后再说;存下上述这一幅照片,笔者一点印象都没有,请教相关专家,是否清楚照片现在的地理位置及其云楼西方教主的来龙去脉。致谢!
    笔者的老师回复学生——□□□:我有一友提供一点线索,供参考。——也是凑巧,上次去南高峰烟霞洞,睽得一组徐志摩照片,见有游云栖的照片,一小庙,大殿为西方教主,供奉的是阿弥陀佛。
 
    【老照片】杭州西湖,云楼——“西方教主”——建筑,注意看资料对比——拍摄者: 六来顺——年代:新中国时期 (1949-1955)——尺寸:5.5 × 4.2 cm——类别:黑白——售价¥25.00——品相八品品相描述——运费——安徽省黄山市    至  北京市朝阳区 ——快递¥15.00 ——上书时间2017-12-04
      ▲云栖寺(来源网络)
      查阅网络资料: 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净土的教主,阿弥陀佛又叫做无量光佛、无量寿佛。有佛教经书记载,阿弥陀佛是诸佛之一,他的名号叫“阿弥陀”,是净土宗主要信仰的对象。所以在净土变相中,都有阿弥陀佛的造像。
    依据资料的比对与实地观察,笔者估计当年“云楼西方教主”的建筑就在“莲池大师墓”边上、登五云山之路口——即云栖寺、现今的兜云亭。
      (三十一)云栖梵径:
     (民国照片来源网络,致谢!)
    《云栖梵径》——扬眉:五云山上五云祥,云栖坞里云栖凉。云栖古寺钟磬响,清音雅韵梵径长;朝鱼暮鼓早晚课,修身养性走琅珰。云栖竹径生天雨,天雨淅沥落云栖。
     《云栖梵径》简介——云栖梵径与现在的云栖竹径在指代的地域上是一致的,但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梵径着重于佛国的梵音曲径,而竹径就单指这里的茂密竹林了。当年杭州是东南佛国,相传全城寺庙五百。云栖在五云山麓,五云山上旧有真迹寺,云栖寺等寺庙。游人至此,每每能听到梵钟响起,在竹林之间,倍感清雅。《西湖新志》卷二:“莲池《寺记》云栖坞,五云山有五色云,已而飞集山西坞中,经久不散,因以名坞。沿坞竹树茂列,游人品为湖山第一岙区,增修景目‘云栖梵径’”。清雍正《西湖志》卷四:“行久渐闻钟磬声,则云栖寺在焉……。每至中宵,梵呗之声不绝,朝钟暮鼓,与天籁相应答,游人至此,豁然心开,万虑顿释”。 现在五云山山顶仍然有真迹寺的遗址,而在云栖的竹林之中,还有高僧莲花大师的埋骨。旧时的梵音雅韵,早已不在游人的耳畔作响,幸而还有成片的修竹茂林,固守着古时高僧们的高风亮节。
      (三十二)西湖本山茶庄(西湖区云栖路7号):
      “西湖本山”指西湖本地的山,清代称正宗龙井茶为“本山”。位于云栖山脚下的“西湖本山茶庄”,还是一座小型的茶叶博物馆。在2010年建立这个博物馆之前,“西湖本山”就已经是一个知名的龙井茶品牌,拥有自己专属的200亩西湖龙井茶园标准化种植基地,遍布于狮子峰、龙井、五云山、虎跑、梅家坞一带,还建立了自己的茶叶手工炒制中心。现在,这里是一个集炒茶、买茶、喝茶、了解茶文化为一体的地方。
     (三十三)西湖本山龙井茶博物馆(西湖区云栖路7号):
     西湖本山龙井茶博物馆就在云栖竹径停车场旁边,非常好找,据说这是中国第一家龙井茶博物馆。馆内收集了大量西湖龙井茶的资料和珍贵的茶文化历史文物上百件。文物历史最古老的,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博物馆分为茶史厅,传统手工炒茶厅,乾隆御茶苑,乾隆碑廊,品饮区等;全面地展示了西湖龙井茶从起源到发展至今的整个文化体系。在这样的地方喝茶,可以顺便了解一下古人喝茶的礼数和器具,看看古董,和在其他茶庄与茶农家喝茶有不一样的感受。
       清明前后, 踏进茶庄大门,扑鼻而来一阵茶叶的甜香,仿佛整个茶庄都浸在了一个巨大的茶罐子中,原来这里有十几个炒茶工正在不停地炒制新茶。游客可以一边闻着浓厚的茶香一边在2楼的露台上喝一杯最正宗新鲜的龙井,望去就是无尽绿意和起伏山峦。专业茶艺师带来的精彩茶艺表演和位于博物馆后院的纪念乾隆皇帝到此一游的“御茶苑”,是这里的明星项目。另外,本山茶庄还推出以钱塘江鱼系列为主的特色菜肴以及专门的棋牌室,很是符合杭州人的消费习惯,但是茶庄里的餐饮包厢有限,吃饭的话还需要提前预约。
      (三十四)浙江省军区茶场(西湖区云栖路7号):
       浙江省军区茶场 是一个喝茶的好地方,其间有“乾隆问茶”御茶苑石碑。据说,曾经是专人俸茶于乾隆喝茶的地儿。现在,虽然没有乾隆爷喝茶时的场景,却也可以享受西湖龙井那沁人的茶香。网上有一篇介绍接待陈云同志在此处喝茶的文章,现摘录如下:“……孙百寅同志是当时云栖竹径的生产班班长,负责园林养护、景点管理等日常的工作。有一次他看到陈云同志带来的行李中有水、有药、有点心,就是没有茶叶,于是他就跑到云栖口上的浙江省军区茶场向热心的师傅讨了一把刚炒好的龙井茶。后来散发着清香的茶水送到了陈云手中,陈云同志先深深地闻了一下,然后喝了一口,不住地点头称赞,并朝细心的孙百寅同志微笑……”
 
      (1918年的云溪竹径,来源微信朋友圈,致谢!)
      (三十五)笔者以往游览的回忆:“云栖竹径”地理环境特殊,山深林神秘密,竹林满坡,修篁绕径,素以竹景的“绿、清、凉、静”四胜而著称于世。此景点笔者来过多次,有常来常新之享受。
      记忆中最早一次大约在三十年前。当时笔者任辅导员之职,周末带学生骨干爬五云山。似乎是在钱塘江边下的车,步行约一个小时、在云栖奥这个地方的茶室喝茶。时处破土竹笋、枝梢新芽,一片盎然生机的春天。走过一段平坦的小路之后,沿着铺就的石子路蜿蜓上山,两侧是秀竹万竿,参天蔽日,恍如绿色海洋。和煦的阳光下,清竹苍翠欲滴,缕缕幽香沁入心脾,学生们都兴致盎然地唱起山歌,赶着春风前行。很多人在城市里生活久了,就会有种想回到大自然的冲动,更何况许多学生本不属于这个城市,所以对纯净的山野景色,都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理解。一路走去,一路清歌荡漾。只见映山红花开,采茶姑娘纷纷上山;调皮的女生采了一大把野胡葱,笔者回家烙饼吃,其香味至今犹存,真是别有一番风味。一些来自城市的学生希望能和竹林亲密接触:有的踏进竹林拍照,有的伸手摸摸新笋,还有些学生钻过防护栏,跑进竹林追逐游戏。这时,来自山村的学生就会上前好言劝阻,“现在是竹笋出土期,走进去,会踩坏地上不起眼的幼笋,幼竹就长不出来了。”另外,看到竹林里有幼笋已被踩倒,歪在一边,他们就动手清理,再把幼笋埋回土里。山村学生还告诉大家:竹林生长,里面有学问、有规律,每年出笋期间,乡村们会考虑到竹子将来生长疏密程度,有意识地淘汰一些,留出竹笋最佳生长位置,保证竹林生态环境。有些幼笋出土一点点,游人不注意,进去会把它踩死。幼笋被破坏,留好的最佳生长位置就有了变化,一年两年看不出来,三年四年就会发现,竹林很多地方荒掉,美景就破坏了。

    (民国照片来源网络,致谢!)
      记忆中影像最深的一次是约在十年前,笔者当时任学校机关党总支书记,暑期学校组织所属中层干部理论学习,在云栖奥这个地方的客房住了三个晚上。蝉鸣声声的炎夏暑期,是云栖竹径一年中最佳时节。行走在“一径万竿绿参天,几曲山溪咽细泉”的幽幽山道上,犹如潜泳在竹海碧波之中。绿荫连着绿荫,清凉裹着清凉,山风起处,偶尔有阳光从枝叶梢头的空隙处洒落,光点跳动,映得游人衣袂尽绿,烦热全消。当时又受台风外围影响,漫山遍岭终成浩淼竹海,每当气压低沉的时候,绵绵的云雾栖息在茫茫的竹丛中,落下细细的雨丝,这雨丝仿佛是翠竹青叶融化的竹沥,从弯曲的竹梢上滚落下来,溻湿了蜿蜒的青石路径。四天的享受,领略了“云栖竹径”其绿郁、清凉、寂静、幽雅之美好感觉。可惜笔者尚未领略冰雪复盖的“云栖竹径”,据说:冬日,林寂鸣静,飞鸟啄雪;非常的壮观漂亮,待时日再来重游吧!

新西湖十景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