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岔大峡谷
2017年发现的以陕北为主的丹霞地貌带,南北长约770公里,东西也有5—100千米不等,区域面积达三万余平方公里之巨;已知涉及的地区包括榆林、延安、铜川、宝鸡、咸阳等地,它是迄今为止国家发现的,区域覆盖最广阔的规模浩大的,丹霞地貌集中展示景点区。权威勘测结果呈现这一地区,共有丹霞地貌点90处之多。
即使不理报告数据,走一走看一看,个人同样会感受到丹霞地貌无处不在。无论山体滑落以后新的断立面,还是植被下土地,哪怕是公路边,到处呈现出一片褐红色砂岩面目。这种意识非常强烈,因为陕北丹霞地貌包含面积过于庞大,其特征突出色彩缤纷很容易识别。这是陕北地区一般土地面貌,不足为奇,奇至惊艳震撼的是,雨岔大峡谷。
雨岔大峡谷不是简单的丹霞地貌,也不是一个一道,而是一群沟一片谷地。当地人告诉我说,交通方便参观的,可以接待游客的,已经稍微整理打扫过的峡谷,目前就有七八条,景观同质化区别不是很大…茂密的森林覆盖之下,村寨房前屋后,庄稼地前后左右,遍地丹霞地貌峡谷丛生。现在看到的是基本原始状态,当地来不及打磨包装,急于上市营销,游客络绎不绝抢先一睹风采,于是简单通个公路稍微清理一下卫生,景点通道跟防扶栏尚不完善,便已开始售票开放。
夏季进入雨岔大峡谷,置身奇妙地球外皮下面,阴风阵阵凉气袭人,末梢神经因瘆人而僵化,热情澎湃反而被激活,里面心情激动而外部冷静,这种里外兼修而表里不一,简直是痛彻心扉体会世界多样性,思考浩瀚宇宙到底有多大?这是直接感受的觉悟,是微妙的自然对撞感觉,也是对未知领域的认识体验。有人问要是一个人来到峡谷,那会不会有恐惧感?当然多姿多彩的峡谷,的确会带来一种“眩晕”感,它是基于新鲜感或者涉世未深感受。
我们游览雨岔大峡谷,图的就是视觉享受。视野里的大峡谷,它浩大而博深,巨大无比的整块砂岩被撕裂,裂口又两边遥相呼应的凸凹有致,毫无人工规律的地裂缝,上下左右都是歪歪扭扭,而又有条不紊般,波浪状平纹脉络清晰。有的棱角分明面目狰狞,有的像刺刀一样尖头矗立于石壁之上,有的则含蓄内敛绝不出头。横截面以S型平行波浪纹为主,所以顺着谷壁望去,时而通透,时而碍眼,这种凌乱不堪杂乱无序,却又实实在在使人陶醉,让人无法自拔其中,穿越了时空,超度了地理。
雨岔大峡谷自身颜色以丹红为主,也有岁月沉积青苔,或者微生物活动影响所留色斑。地裂缝最窄处两米不到,所以峡谷里光线阴暗,四时四季也有差池,光线影响自然颜色呈现效果,受参照物左右或是光线反射,峡谷内壁各有千秋,或五彩斑斓或暗淡无趣。倘若天晴正午,一缕艳阳高照下,眼睛或者镜头前后左右上下转换,视野中的景致千变万化,色彩变幻峡谷壁面呈现超自然现象,这种妙不可言得之心而难以喻之文也。这样的小众非常自然遗产,物以稀为贵,心花怒放至无以言表,着实心理婐僷。
由亿万多年前因地震形成的地裂缝,经过岁月风雨打造,今天成为了梦寐以求的美丽风景,看到的就是视觉饕餮盛宴。无与伦比的自然奥妙景观,置身其中仿佛再现当年天崩地裂情景,随后的时代风雨侵蚀仿佛历历在目。人们的生活水平影响审美情绪,此景只在今天才为景,过去都是忽略视而不见。以前只懂欣赏名胜古迹,世代相传流行的景点往往都是表面文章,秀于外表才常被津津乐道,像这个雨岔大峡谷,外不秀而慧在其中,它属于静水流深内敛闷骚、大丈夫喜怒不形于色型。今天你在大峡谷上面只能看到,周围一片平地上出现一条不起眼的小地缝,再被一片树林笼罩,几乎完全被遗忘。
专家推断,这里属黄土高原下的低中山亚区,距今亿万年以前,干燥炎热的陕北榆林延安一带,受风力作用沉积了沙漠相砂岩,经过大地震形成了地裂缝。它有一个风化侵蚀面,上面的红色砂砾石受季节性洪水冲刷,撞击地裂缝壁,使一些表面沙粒脱落,然后再冲刷击打,上面撞击了很多大小不一的“壶穴”。这个作用让沙粒击打谷壁,等同于打磨与抛光,使之蜿蜒光滑又形态多变崎岖不平。
以后逐渐发育了斜层理、交错层理,才为今天的峡谷提供了形态之美;该砂岩呈褐红色,提供了丹霞地貌之色。再由于地壳运动隆起、地表水流对岩层侵蚀切割、冻融作用、重力崩塌、风力侵蚀等综合力量一起,共同铸就而成美丽大峡谷。这就是综合权威但又通俗易懂的,陕北雨岔大峡谷之来龙去脉。
游山玩水一个是心情,一个是对历史对人文地理的掌握。所谓“看景不如听景”,指的就是没有一点基础知识的话,看到的东西经常被无视,比如人们常说的“野长城”,抛开历史背景那就是一堆土;而别人带着历史文化讲给你听,你就得到了听觉感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种比喻现实中比比皆是,就是很多人走到了实地,却不得要领,没有任何体验感;但是,雨叉大峡谷必须亲临现场,你才会切身感受其魅力四射,强大的多维空间才能充分发挥思维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