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赏析800字(春江花月夜赏析及讲解)
《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几,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遂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张若虚(约647年—约730年),扬州人,初唐诗人。唐中宗神龙年间,曾任兖州兵曹。《全唐诗》上说他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
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分别是《春江花月夜》和《代答闺梦还》。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春江花月夜》的流传非常坎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被人遗弃。因为这首诗沿用了宫体诗的曲调,在反对宫体诗的唐代它就不为人所重视,在唐代的诗歌总辑选本,还有杂记小说中都不见流传。真正让这首诗流传下来的是宋代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把这首诗收录在《清商曲辞·吴声歌曲》当中,也仅仅是存目而已。
直至明代,这首诗才逐渐被人赏识。明嘉靖年间,李攀龙选编《古今诗删》收录张若虚的《春江》诗,万历年间的三种选本《唐诗所》、《唐诗解》、《唐诗归》,崇祯年间的《删补唐诗脉笺释会通评林》七言古诗、《石仓历代诗选》,明末成书的《唐诗镜》都选录了此诗。
及至清代,有关唐诗的重要选本,如成书于康熙年间的季振孙《唐诗》、徐增《而庵说唐诗》、《御制全唐诗》(卷十九和卷一一七),成书于乾隆年间的沈德潜《重订唐诗别裁》、管世铭的《读雪山房唐诗钞》等等,都收录了他的《春江》诗,有的还附录有关此诗的评论。晚清时期,王闿运就称这首诗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真正让《春江花月夜》走上神坛的是民国时期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他在《宫体诗的自赎》这篇文章中,将它称作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认为“一切的赞叹都是饶舌,几乎是亵渎”,自此《春江花月夜》才获得了它今天的地位。
解诗:《春江花月夜》一共36句,每4句换韵,一个韵角变换也就是一个小结的结束,这首诗一共有9个小节,好像九首七言绝句,葛晓音先生曾说它是“九首七言绝句连接成的长篇歌行”。
整首诗可以分为两大章,从开头到“但见长江送流水”是第一章,内容有两个,分别是写景和问月。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整首诗的结束,是第二章,内容也是两个,即思妇和游子。
写景—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一段是入题,紧扣题目《春江花月夜》来写景,把春、江、花、月、夜都写到了,五种事物集中融合在一处,展现了人生中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耐人寻味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盛唐扬州的一个春天里,诗人独自伫立在长江的江畔,傍晚时分,江水不知不觉涨起来,江面广阔如海,他仿佛看到江水汇入远方宁静的大海,不知何时,月亮从潮水中涌出,水面银光滟滟,这时候他的思绪从眼前的美景想象到千万里月光照耀,每一条春江上都涌动着这同一轮明月的影子。
江流涌动,绕过了江边长着青草鲜花的原野,月光洒在花丛中,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月光弥漫如霜和汀上的白沙分不清彼此,皎洁明亮的月光将世间万物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
潮水本来是冰冷的,但是加上了一个春字就显得非常温暖,夜的幽静使潮水又显得宁静、温和了许多。“平”字将潮水写的非常饱满,“生”字又将月光和涨潮的动态美写了出来。月下的芳甸、花林让人感觉到春的温暖和美好。
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张若虚的情绪,既平静又微澜波动,既孤独又有一丝温情。诗人并没有陷入自我孤独的情绪中,他的胸怀如月光普照,广阔悠远。
问月—天地宇宙的遐思冥想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几,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月亮渐渐从江面升起来,江面与夜空浑然一色,没有一丝的微云,寂静的夜空下,孤单的一轮明月。“江天一色无纤尘”的美景,古人也早有感受,《世说新语》中记载:“于时天月明净,都无纤翳,谢景重以为‘意味乃不如微云点缀’”。太傅固戏谢曰:“卿居心不净,乃复强欲滓秽太清也”。这里古人已将“江天一色”、“天月明净”上升到一种个人纯净的思想境界。
张若虚的思想非常纯净,没有一丝纤尘,下笔自然就干净、空灵。清澈澄明的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于是引起了心中天真的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种终极问题是没有答案的,诗人也没有追根问底打算,面对这样的天问,任何答案都是没有意义的,闻一多曾解释说:“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恐惧,只有憧憬,没有悲伤。对每一个问题,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面对宇宙洪荒张若虚选择了沉默,问完之后他的思绪随着“但见长江送流水”而去,悠远而绵长。
起新—思妇与游子的两地离愁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白云是游子的象征。青枫浦是古人送别的地方。“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绪,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思妇—思妇对离人的深深怀念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遂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思念的愁绪是无处不在的,就像月光一样,你上楼愁绪也跟随你上楼,你梳妆它也伴着你梳妆,你卷起珠帘却卷不起愁绪,你拂去捣衣砧上的水渍,却又有水渍流下来。愁绪也是这样,思妇看见月亮,却看不见自己思念之人。她希望自己化为月光,留住到所思念的人身旁,照在他的身上,但结果却是“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鱼儿跃动,也只是激起阵阵波纹,“鱼传尺素”“鸿雁传书”。向来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迅,音信不通,消息断绝,又多凭添了几重愁苦!
游子—梦中不忘归家的思归之情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昨夜”说明诗歌是从傍晚涨潮后,月亮刚刚升起时写起。诗人一整夜都没有睡,却又有如在梦中一样,花落幽潭,春天过去了一半,还是不能回到家中。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月亮西斜渐渐沉入晨雾之中,“碣石”“潇湘”,代指路途遥远,天各一方。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人世间不知道有几人能乘着月色回归自己的家乡!一夜的孤独和离愁,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上。
《春江花月夜》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写,赞叹大自然的清新美景,歌颂世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寻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又遥远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