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历有多少个节气阿拉伯数字(我国农历有多少个节气分别是什么)作者:周代申
在今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短片,给全球观众送上了一份饱含中国文化意蕴的“春之曲”,中华文化的魅力令世界为之惊叹,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对宇宙世界认识的巨大贡献。
早在2016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就将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现代国际气象学界,二十四节气被认定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背后蕴含的是古老的中华民族无穷无尽的智慧,二十四节气是从包罗万象的宇宙世界中找岀万事万物最本质的联系,总结岀时令、气象、物侯等的变化规律,属于中国人的时间哲学,更是中国人独有的生命哲学和生命美学。这个诞生于农耕时代的文明成果,集天文、地理、农业等知识为一体,并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展、调整和完善,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它所包含的科学基本要素,节气和物候的描述,即使在今天看来仍然是正确的,是中国人的大智慧、大思维和大科学的结晶。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老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的特定节令。是上古时代农耕文明的产物,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我国的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就开始了探究宇宙的奥妙,并由此演绎岀了一系列完整的深奥的观星文化,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依据的是“斗转星移”制定和“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阳周年行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它们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间独特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在漫长的农耕社会里,二十四节气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古代农业的灌溉主要依托于天上降水和地上的河流,农民按照节气配合温度、降水来安排从事农业生产。同时还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在历史发展中,二十四节气被列入农历,成为农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四个“立”是最关键的,“立”是开始之意,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它们分别代表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更替。此外两个“分”也具非常显著的特点,分是平分之意,也有“半”的意思,春分和秋分这两天,阳光几乎直射赤道,全球绝大部分地区昼夜时长几乎相等,有句谚语说的是“春秋分,昼夜平”。
在我国传统的中医学界,历来就有依据二十四节气的养生保健智慧,依然能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保健指南。比如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意味着大地回春,天气即将风和日暖,也是人体阳气升发的季节,应该多吃一些辛甘发散性质的食物。中医建议人们春捂有度,少酸宜干,动静适宜,心态乐观。立夏在每年的5月5日或6日,此时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至,雷雨增多。中医建议人们饮食上可适当补充苦味食物,以降火祛湿,养心清热。同时要合理降温,饮食均匀,早晚运动,健康补水。立秋在每年的8月7日或8日,预示着秋天的开始,而民间素有“贴秋膘”之说,中医建议秋季养生需防燥防寒,早睡早起,走岀秋郁。立冬不仅代表着冬季的开始,更有万物收藏、规避寒冷之意。中医认为冬季是进补的最好季节,强调冬季要进补得当,注意保暖,适度锻炼,心态平和。
有许多围绕节气的农谚根据节点指导农业生产,甚至有预示增产或减收的可能,实际上是古人根据长时间生产生活实践的历史经验总结。“清明晴,谷雨淋”,说的是清明这一天最好是晴天,谷雨时最好要下雨,那么这一年就会是风调雨顺。“立夏不下,犁耙高挂”“小满不满,阎王爷不管”,说的是久晴中的立夏时节,如果再不下雨继续干旱下去,田就不好做了,到小满时若再不下雨的话,那就是老天爷都不管你了,定是大干之年。根据节令判断天气及气候变化的谚语还有“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芒种火烧天,夏至雨淋头”,“秋前北风秋后面,秋后北风干到底”,“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等。指导农事的谚语“谷雨前种早棉”等,当年农村栽早稻时,一般都是在清明左右开始泡稻子。还有在双抢中,立秋过后栽的双晚肯定减产甚至绝收,所以那时的双抢一定要抢在立秋前完成任务结束战斗。勤劳的中国农民,多少年来,他们依据着二十四节令,察看着天时,守护着地利,遵循着人和,盘算着每一季每一天甚至每一时的耕种。
在我国古时的二十四节气中,全国各地几乎每一个节气都有不同的民间习俗,且许多习俗功能也一直沿袭至今。
比如立春,古时称为立春节、正月节等,据说上古时代,礼俗所重的并不是正月初一,而是立春日。作为传统的农耕社会,古人在此期间会举行很多重要活动,如拜神祭祖、祈年迎春和农耕庆典等。清明节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祭祖节日,清明这一天,祭祖从来就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是古人讲究顺应天时地利,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体现,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被规定为法定假日的节气(2006年起)。谷雨有“吃春”的习俗,谷雨前后,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故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夏至节气有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等愿望,我们这儿许多地方也有过夏至的习惯。立秋预示着收获季节的到来,在民间有祭祈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我国许多地区有“啃秋瓜”习俗,谓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来之意。冬至日兼具自然与人文兩大内涵,既是24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点,也是民间的传统节日,曾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习俗在我国南北有差异,在南方有冬至祭祖的习俗,而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古人关于二十四节令的诗赋很多,杜甫的一首《春夜喜雨》流传千古,“好雨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细腻生动,绘声绘色的描写,以由衷的喜悦之情赞美春雨也能懂得节气时令造福于人民。他的名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令人不能不想到白露节气和中秋节。更有家喻户晓的杜牧著名《清明》诗句:“清明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所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让世人领略了好一派清明时节的清新与芬芳,更是节气与季候的文学性显证。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范例,其中无穷无尽的科学和文化意蕴千古流传。
最忆是巢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