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的特点和生活特征(熊猫的特点作文)

熊猫的特点和生活特征(熊猫的特点作文)

摄影:张志和

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苟春

近些年,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赢得无数人喜爱,看熊猫成了来四川必不可少的一项行程。而大熊猫为何总爱在四川“住”呢?记者搜索发现,现生大熊猫分布的秦岭山系、岷山山系、邛崃山系、大相岭山系、小相岭山系、凉山山系等六大山系,除秦岭山系属于陕西省范围外,其余五大山系均在四川境内,唯有岷山山系尾部深入甘肃南部。

近日,封面新闻记者从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管理局了解到,《四川省志·大熊猫志》中记载了关于大熊猫分布区域的形成及变化。

分布区域形成

地壳运动形成天然屏障

大熊猫现生种群分布区域,集中在西秦岭褶皱带和与昆仑褶皱带的交汇地。据考证,这一区域的主要山地形成于古生代石炭纪到中生代白垩纪。由于受海西运动、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等地质构造运动的影响最为强烈,山地形成的时间和受地质作用的影响不同,导致了自然地理特征上的显著差异。

秦岭山地形成于老第三纪(距今7000万年)。由于受燕山运动影响,发生地壳变动,地面上升,形成山地,山地的南北两侧地面下降,南面形成汉中盆地,北面形成关中平原;在第三纪渐新世至中新世之间(距今2600—700万年)地壳再次活动,地质上称这次地壳活动为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之一,形成波状起伏的山地、丘陵和草原;到第三纪与第四纪之间的地壳运动(距今250万年),被称为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之二,这一次地壳运动以大规模的断裂为特点,受其影响,地壳发生强烈的差异性断块升降,新第三纪造山运动形成的宽谷缓丘状平原被改变,秦岭南北断裂,长江中下游平原与青藏高原断裂,青藏高原东缘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

由于三次强烈的构造(造山)运动,使青藏高原由上新世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升高到了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原的隆起,一方面导致了亚洲季风环流的巨大改变,使中国东部与南部自中更新世以来一直处于比较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环境之下;另一方面又加剧了西北内陆的干旱与沙漠化,进而促进了中国三大气候区域(青藏高原及邻近的高寒区、西部干旱区和东部季风盛行区)的形成。此外,青藏高原的隆起可能影响到了全球性气候波动频率的转型,促进了中更新世以来大致以10万年为周期的冷、暖期交替循环的形成。

从大熊猫的系统演化历史来看,中新世之末为大熊猫类的始发期;早更新世的大熊猫小种处于大熊猫类系统发育中的成长阶段,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更新世中晚期,大熊猫巴氏亚种空前繁盛,但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南部季风能够深入的地区。总之,在大熊猫系统演化的历程中,青藏高原的不断隆升及其所导致的高寒环境,成为了大熊猫分布范围拓展的天然屏障。另一方面,更新世冰期时青藏高原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西北寒冷气流向东南部区域的推进,高原隆升在中国中西部所形成的各种复杂地形、地貌等为更新世冰期时大熊猫的持续生存提供了各种可能的避难所。因而在青藏高原东缘山地及秦岭南坡中段成为了现生大熊猫的最后栖息地。

现生大熊猫分布区域,位于中国地势三大阶梯的第二阶梯。这种反映地壳差异性的构造运动的“阶梯式”地形,主要是受东西向及北东向两级构造线的影响。山脉排列几乎与地质构造走向一致。这些山体所组成的空间分布格局,呈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而秦岭则横亘于该区北缘,成为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它既阻挡了北来寒流的入侵,又有利于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深入,从而导致自然景观的错综复杂而又有规律的过渡交替,也使秦岭南北坡气候迥然不同。南坡属于北亚热带,北坡属于暖温带,是华中、华北、华西植物区系成分交汇地。

摄影:黎运喜

分布区域变化

复杂地形创造优越环境

在历史上,大熊猫分布区域较广,大体位于东经95°~120°、北纬23°~41°之间,属北亚热带。这一区域气候温暖湿润,森林密布,竹类繁多,不但适合大熊猫的生存,而且还形成了大熊猫——剑齿虎、剑齿象动物群。

但是,随着地质构造和气候的变化,动、植物区系的演变以及人口的剧增,特别是森林资源锐减,使大熊猫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一大批古动物及栖息环境遭受毁灭性灾难。同时,从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初期(1.5万至1万年前),人类从旧石器时代(更新世)进入新石器时代(全新世),强化了自己的生存能力与生活能力,不断扩大活动范围,通过砍伐、烧荒、开垦、狩猎、战争等,破坏性地改变着森林生态环境,又使大熊猫的食物基地不断减少,栖息地不断消失,分布范围大幅度缩小到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仅在四川、陕西、甘肃、河南、湖北、湖南、贵州和云南等地保存了一些分布区域。

大约在2500—3000年前,西北地区及黄河流域还分布有大熊猫种群,后来由于历经战乱的破坏,加上自然灾害和滥砍滥伐造成的损失,导致了西北地区的严重沙化、荒漠化,不但极大地制约了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且大熊猫等特产动物也因此失去隐蔽条件和食物条件,不得不另外寻求适宜生存的地方。

近百年来,大熊猫的分布区继续向西退缩,仅分布于长江流域的汉水、嘉陵江、涪江、沱江、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和安宁河等各支流的河源,即青藏高原东缘、川西北山地、甘肃南部山地和秦岭山地的部分地区,位于东经101°51′00″~108°47′57″,北纬28°12′00″~34°00′18″之间。分布区东起陕西省宁陕县,西至四川省九龙县,北临陕西省周至县,南抵四川省雷波县,总面积约2.3万平方公里。从地理位置上看,古代大熊猫的分布纬度大约跨越18°,经度跨越25°;而现生大熊猫的分布区域,纬度仅跨越近6°,经度仅跨越近7°,其分布范围大幅度缩小了。

现生大熊猫分布的秦岭山系、岷山山系、邛崃山系、大相岭山系、小相岭山系、凉山山系等六大山系,除秦岭山系属于陕西省范围外,其余五大山系均在四川境内,唯有岷山山系尾部深入甘肃南部。

由于山系分布范围的不同以及各山系复杂的地形地貌,悬殊的海拔高差,多样性的气候类型,构成了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复杂多样的生态类型,适宜多种生物生存繁衍,生物多样性丰富,为大熊猫等珍、稀、古、特动物“荟萃”创造了优越的环境。同时,大熊猫栖息的林区,属温润半温润型的暖温带山地森林与亚热带山地森林的交错地带,其明显特征是雨量充沛,气候潮湿,水资源丰富,分布有针叶林、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且有大熊猫可食竹40多种,具备大熊猫活动习性、主食竹选择等所需的各种条件。据调查,大熊猫在上述分布区内针叶林中的相对丰富度达54?44%,在阔叶林中的相对丰富度达40?04%,两者合计近95%。因此,大熊猫选择了这些地方生存下来。其分布区内的国土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森林资源以及其它各种自然资源,都是大熊猫生存环境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