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明英宗复辟后为什么杀于谦?不杀于谦会怎样?
优质回答:
明英宗为什么要杀于谦呢?看看历史上记录的五个细节:
第一个细节:
当明英宗朱祁镇复辟成功之后,群臣朝贺,钟响鼓鸣。正在病床上的明太宗朱祁钰,一听到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就是:“是于谦登基做皇帝了吗?”。当手下人说:“是太上皇(明英宗)复辟了,朱祁鈺说:“哦,是哥哥当了皇帝了,好。”
第二个细节:
明明从当时被瓦剌大军俘虏之后,大明朝群龙无首。于是便确定了让成王朱祁钰做监国,让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深作太子的决议。
但20天之后,于谦便联合大臣拥立朱祁钰当皇帝,对明代宗朱祁钰说了这样的话:“(让您做皇帝)确实是为了国家担忧,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前途”。
第三个细节:
景泰三年,明太宗朱祁钰废掉了侄子朱见深的太子,让自己的儿子朱见济做了太子。于谦一言不发。
第四个细节:
当时,北京城周围有精兵15万。这15万人只听从一个人的命令,那就是于谦。而当时的于谦只是兵部尚书。
第五个细节:
当时明英宗被俘虏,瓦剌军以明英宗为人质,要求朝廷投降,于谦说了句:“到底是国家民族重要?还是英宗个人性命重要?”坚决拒绝敌人的最后通牒,和敌人大战。
这5个细节决定了:除了明代宗朱祁钰之外,任何皇帝都会杀掉于谦。于谦虽然功高盖主,手握实权,对国家忠心耿耿,但对皇帝不够忠诚。这样的人一把双刃剑,不能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话,宁愿毁掉。
于谦对明英宗朱祁镇是有大恩的:
1.不是于谦立主抗战,大明朝就真的完了。
2.不是于谦力劝景泰帝迎回明英宗,恐怕明英宗真就死在瓦剌了,不可能再回到大明了。
但是在英宗心中:于谦是大明王朝的忠臣,不是我朱祁镇的忠臣,所以必须杀他。
太监王振是大明朝的奸臣,但是是我朱祁镇忠臣,所以就算所有人反对,我也要给他立牌坊
其他网友回答
明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六晚,武清侯石亨、右都督张軏、分掌京营太监曹吉祥、左副都御使徐有贞、太常寺卿许彬、左都御史杨善等合谋发动“夺门之变”迎立太上皇朱祁镇复辟,朱祁镇以孙太后的名义废景泰帝为郕王迁居西宫。不久景泰帝就不明不白的死去,明英宗以亲王礼仪葬景泰帝于北京西山谥号曰戾,后宫嫔妃唐氏被赐自尽殉葬。
英宗复辟后将景泰帝亲信大学士王文兵部尚书于谦等下狱论罪,徐有贞等以迎立藩王之子“意欲”谋反为名将王文、于谦等斩于东市妻子流放边疆。英宗复辟徐有贞等人力主杀于谦,英宗以于谦曾有大功原本不欲杀于谦,徐有贞等人以不杀于谦夺门之事便出师无名英宗才下决心处死于谦。
(夺门之变漫画)
于谦的特殊的政治身份已经导致了他命运的悲剧,残酷的政治斗争就像角斗场敌对的双方只有把对方彻底的撕碎才能保证自己活下去。
夺门之变后于谦被杀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于谦所处的政治地位。
夺门之变是一场不流血的政变不是皇权的正常交接,为了突显英宗复辟的政治正确必须树立敌对的旧当权派的反动形象。正如明成祖打着奉天靖难的旗号发动夺取皇位的叛乱一样,一旦成功必须把上一个当政集团定位为奸邪来提高自己的合法性和正义性。正如徐有贞对英宗所说:“不杀于谦,此举无名。”
(于谦石刻像)
于谦虽然也曾是英宗朝的兵部侍郎但是真正发迹是拥立景泰帝朱祁钰主持北京保卫战,其后于谦深受景泰帝宠信重用所以于谦被视为景泰帝的心腹铁杆支持者。《明史》记载:帝知谦深,所论奏无不从者。尝遣使往真定、河间采野菜,直沽造干鱼,谦一言即止。用一人,必密访谦。可见于谦受景泰帝之信任重用。所以景泰帝的内阁成员如大学士王文、陈循等人和于谦是夺门之变后掌权新贵们必须除掉的。
第二是于谦的性格和为人处世。
于谦为人性格刚直为人治政认真负责,做事一丝不苟不讲情面与当时和光同尘的官场习气格格不入。《明史·于谦传》记载: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俱疏言之。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旱,辄上闻。于谦为官清廉正直据说两袖清风的典故就出自于谦,《明史》记载: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
于谦为人自律对同僚下属也是严格要求不讲情面,为人处世只讲公法不畏权贵从不讲私情。史载:号令明审,虽勋臣宿将小不中律,即请旨切责。这种性格固然让人钦佩却难以让人亲近,尤其那些有劣迹的官吏武将更是对于谦恨之入骨。由是诸不任职者皆怨,而用弗如谦者,亦往往嫉之。比寇初退,都御史罗通即劾谦上功簿不实。诸御史以深文弹劾者屡矣,赖景帝破众议用之,得以尽所设施。
于谦为人刚直一遇到不如意事就感叹自己一腔热血无无处挥洒,对待朝中大臣功臣勋贵也颇为轻视,愤者益众。对瓦剌始终坚持主战拒绝议和,英宗当时正在在瓦剌受苦所以对待坚持主战的于谦也大为不快。
于谦自北京保卫战后长期主导军政事务改变团营,于谦提拔重用了很多有能力的将领。但是于谦治军严格改革军制,即得罪了很多既得利益的勋贵又得罪了自己力荐的军方大佬石亨和掌营太监曹吉祥。御史、勋臣、军队实权派、内监都有对于谦不满的,所以于谦虽有大功但当入狱受冤之时落井下石者多求情担保者鲜。《明史》记载:遂溪教谕吾豫言谦罪当族,谦所荐举诸文武大臣并应诛。部议持之而止。千户白琦又请榜其罪,镂板示天下,一时希旨取宠者,率以谦为口实。
(于谦之死漫画)
第三,是于谦和夺门之变政治集团的矛盾。
首先是明英宗朱祁镇的态度,朱祁镇是夺门之变成功的保证。从历史来看夺门之变虽然是由石亨曹吉祥等人发起的,但是如果没有灵魂人物徐有贞和朱祁镇这场政变必然以闹剧收场。朱祁镇对于谦可以说是又爱又恨,朱祁镇也知道于谦于国的功劳但是也不能忘记某些伤害自己的举动。
首先郕王登基于谦有劝进拥立之功,虽是权宜之计但是毕竟涉及到朱祁镇的帝位得失。当时朱祁镇虽然不悦但是为国家也可以原谅,但是朱祁镇从北国归来以后得到弟弟的长达七年的幽禁生涯。所谓爱屋及乌也可以是恨屋及乌,朱祁镇对弟弟恨之入骨免不了对拥立弟弟的于谦产生怨念。再加上于谦始终坚持主战不主和议使得朱祁镇流落北国一年之久,虽然也为朱祁镇回家做出了功劳但是朱祁镇却未必感激他。又始终不主和议,虽上皇实以是得还,不快也。
初,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王惊谢至再。谦扬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王乃受命。
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曰:“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帝顾而改容曰:“从汝,从汝。”——《明史·于谦传》
徐有贞在土木之变时力主南迁而被于谦训斥,事后主持北京保卫战的于谦名扬天下。而力主南迁的徐有贞则成为天下的笑柄,不得不把原来的名字徐珵改名徐有贞。后来徐有贞为了升迁又走通陈循的门路又托人游说于谦,于谦因为徐有贞确实有才向景泰帝推荐徐有贞。
(徐有贞剧照)
没想到景泰帝对徐有贞主张南迁印象很差坚持不用,徐有贞认为于谦故意阻挠自己升迁而对于谦大为不满。所以夺门之变后徐有贞大受重用为文臣之首,对于谦必欲杀之而后快。
珵急于进取,自创南迁议为内廷讪笑,久不得迁。因遗陈循玉带,且用星术,言“公带将玉矣。”无何,循果加少保,大喜,因屡荐之。而是时用人多决于少保于谦。珵属谦门下士游说,求国子祭酒。谦为言于帝,帝曰:“此议南迁徐珵邪?为人倾危,将坏诸生心术。”珵不知谦之荐之也,以为沮己,深怨谦。循劝珵改名,因名有贞。——《明史·徐有贞传》
决定于谦生死最重要的一个人是他曾经最亲密的战友石亨,石亨也是夺门之变的发起人。石亨原本是败军之将只身逃归京师,于谦主持京师防御不计前嫌委以重用。石亨从此一战成名名利双收,事后石亨论功晋封武清侯。石亨见于谦拒赐封赏于是在功劳簿上加上于谦之子于冕,石亨本意是报答于谦的恩情互相提携。
(石亨剧照)
没想到于谦大为不满认为石亨徇私,并且很不给石亨面子说:“ 纵臣欲为子求官,自当乞恩于君父,何必假手于石亨! ”石亨听到后大为不满两人从此闹翻,再加上石亨的侄子石彪贪暴不法被于谦参奏外放大同,从此石亨深恨于谦必欲杀之而后快。
掌营太监曹吉祥本是于谦政敌大太监王振的手下、右都督张軏景泰二年被于谦参奏下狱免职,这些人都和于谦矛盾重重夺门之变以后这些人都被委以重任。
(曹吉祥像)
夺门之变后石亨晋封忠国公掌握军队实权,再加上王振余党掌营宦官曹吉祥、军方二号人物都督张軏。文臣中左都御史杨善左副御史徐有贞,三方都对于谦恨之入骨。这些都是拥立朱祁镇的主力他们力主杀于谦,再加上朱祁镇的私心于谦必然被害。
夺门之变以后军队内宫文臣大部分都被夺门之变集团所控制,朱祁镇幽居多年出掌朝政也无法拒绝夺门集团的要求。这些势力都要求处死于谦英宗即使有心不杀于谦也无能为力,这场政治斗争使得双方极端对立。不杀于谦无法稳定这些掌握实权的夺门集团,一旦朱祁镇坚持不杀于谦难免会得罪这些手握实权的实力派。难保这些人不会再次发动一场政变造成动荡,不管是为了为自己争取合法的政治动机还是为了稳定政治形势安抚实权都必须处死于谦。
(于谦祠)
这些利益集团不顾天下安危民心向背,以一己私利而冤杀忠臣势必被后世历史所不齿。于谦刚直不阿宁折不弯的性格也是造成他悲剧命运的一个原因,也许他的命运早在自己的诗作中已经说的很明白了吧。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其他网友回答
这事儿要从“夺门之变说起”,当时朱祁钰病危,唯一的儿子也早死了,要登基也得是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当皇帝。但是这事儿石亨,曹吉祥等人不干了,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而且本来就和于谦过不去。
再说朱祁镇这个皇帝就是明朝最没骨气的一个皇帝,智商也不高,曹吉祥等人说啥就是啥。自己被俘虏后不自杀也就算了当个汉奸,还不如崇祯。自己惹得祸还是于谦替你擦屁股,守北京,辅佐朱祁钰。
回来后不该当皇帝的他,被徐有贞一句“不杀于谦,此举无名”,于谦就这么倒霉了,人家于谦也不分辨,够意思了。
抄家的时候别人都说朱祁钰宠他,家里肯定有好东西,可到了发现,于谦家只有朱祁钰赐给他的蟒袍,剑器之类的,死的那天乌云密布,京城老少,无不伤心,连太后都伤心。
朱祁镇干的坏事儿多了呢,可不止这些,他竟然还给王振建庙招魂,给也先也建了。
以后去西湖的时候,大家都去看看于谦和岳飞,真民族英雄。
其他网友回答
这是于谦创作的《石灰吟》一诗,他也确实做到了“留清白在人间”。现在有很多人认为于谦之死是由明英宗复辟造成的,这句话不无道理。于谦本是景泰朝的重臣,当太上皇英宗复辟成功后,必然会对他进行清算。
但需要注意的是,明英宗复辟后一度不想杀掉于谦,他认为“于谦实有功”。可见,于谦的死不能仅归咎于明英宗一人。于谦的悲剧还应该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于谦是一个刚正不阿、爱民如子的官员,注定被腐朽没落的朝臣所不容;其次,于谦一直秉承重国轻君的思想,这无疑动摇了皇权的统治根基。
一、于谦是一个刚正不阿、爱民如子的官员,被腐朽没落的明廷所不容
(1)于谦的刚正不阿
于谦是一位性情孤高的人,不趋炎附势,曾经得罪了不少权贵。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人同是英宗成功复辟的大功臣,这些人均要置于谦于死地。他们一心想除掉于谦完全是出于私心,皆因为于谦对他们的所作所为颇多批评。
首先说徐有贞。正统十四年,瓦剌部大举进攻北京,当时徐有贞担任侍讲一职,他向皇帝建言迁都南京。于谦为此批评徐有贞“妄言当斩”,虽然徐有贞最终保住了脑袋,但他因此被群臣所耻笑,很长时间不能升迁。景泰年间,于谦颇受景帝的宠信,徐有贞便托人向于谦游说,希望担任国子监祭酒一职。于谦将徐有贞的请求告诉给了景帝,但景帝没有答应。由于于谦曾经和徐有贞有隙,因此他没有将结果直接告诉徐有贞。这导致徐有贞认为于谦是故意贬抑他,不让他升迁。
石亨是最不应该对于谦落井下石的一位官员。于谦曾经对石亨有恩,于谦在正统十四年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后,就提拔石亨为右都督,令他镇守德胜门。在于谦的正确指挥下,石亨杀敌数众,因军功被朝廷封为武清侯。石亨为了报答于谦的恩情,将于谦之子于冕推荐给朝廷。没想到于谦不但不领情,还批评石亨:
“国家多事,臣子义不得顾私恩。且亨位大将,不闻举一幽隐,拔一行伍微贱,以裨军国,而独荐臣子,于公议得乎?”——《明史·于谦传》
于谦刚正不阿、不徇私情,因此得罪了这位好友。石亨的侄子石彪为人贪婪残暴,于谦奏请出之于大同,这使得石亨对于谦更加痛恨。
明朝中后期,宦官乱政,于谦对此深恶痛绝。当时宦官曹吉祥监京营军,但长期受到于谦的限制。于谦还向皇帝上书,奏请取消太监监军的制度。这必然动摇了宦官们的权力,导致宦官欲除之而后快。
(民族英雄于谦)
(2)于谦的爱民如子
于谦还是一位爱民如子的官员,在底层百姓中有着崇高的地位,这也招致了群臣的嫉恨。
于谦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小就树立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志向。于谦志存高远,从小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气质。于谦6岁入儒学攻读四书五经,15岁考取秀才,23岁中举,第二年接连通过会试、殿试,成为进士。
于谦做官后,用实际行动履行了幼时许下的誓言。在任职地方时,他四处体察民情,为民排忧解难。永乐二十一年,他秉公处理了湖广官军邀功妄杀无辜百姓的事件。宣德二年,他明断了一件历经多年的悬案,为很多人平反。他在巡抚河南山西期间,当地发生洪涝灾害,百姓因此流离失所。于谦打开官仓赈灾,还兴办药局收治百姓,百姓称颂他是“赵父杜母今重见,天遣恩官拯二方。”他还秉公执法、不畏权贵,切实保护了百姓的利益。当时江西宁王府官僚,借着“和买”的名义,掠夺商人的财物。于谦知情后,迅速将其查办。
二、于谦一直秉承重国轻君的思想,因此动摇了皇权的统治根基
(1)于谦重国轻君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明英宗被瓦剌俘获后,明朝面临着土崩瓦解的局面。在这种形势下,于谦提出了重国轻君的主张,其主要内容有:
不能为了拯救明英宗而牺牲国家的利益,将明王朝的利益和明英宗的归来相比,“社稷为重君为轻”。在这种主张下,于谦另立新君,打消了瓦剌部借助明英宗来要挟明王朝的企图。
轻君是指轻明英宗,而非轻景帝。当时的明英宗作为瓦剌的俘虏,已丧失了对国家的控制权,无法发挥统治者的功能。因此出于国家长远利益的考量,于谦认为明英宗已然无用。
(2)于谦重国轻君思想的积极意义
于谦的重国轻君思想有其客观必然性,在皇帝被敌军所俘的境地下,另立新君不仅能稳定局势,还能打消敌人得寸进尺的野心。重国轻君思想的积极意义有:
稳定了人心、军心。当得知明英宗被瓦剌所俘后,朝野震动,大明王朝岌岌可危,很多人主张与瓦剌和谈,甚至有人欲投降瓦剌。在这种形势下,于谦的重国轻君思想为大明指出了另一条可行的道路,稳定了人心和军心。
另立新君有了依据。明英宗被瓦剌俘获后,太子朱见深只有三岁,即使登基也难以挽救大明江山,因此只能另立新君。在出征前,明英宗已经安排其弟朱祁钰在京中监国。因此在于谦重国轻君思想的指引下,朱祁钰顺利登上帝位。
朱祁钰登基后,打破了瓦剌人借助明英宗敲诈大明的企图。当时瓦剌以明英宗为要挟,要求明朝向他们称臣纳贡,还挟持明英宗到明朝的边地索要金币。景帝朱祁钰的上台,宣告着瓦剌人的企图已经破产。
(3)于谦重国轻君的思想动摇了明朝皇室的统治根基
虽然于谦重国轻君的思想客观上挽救了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但这种思想无疑也会动摇封建王朝皇帝的统治根基。
在封建社会,“君为臣纲”,臣子不得挑战君主的权威。而于谦不仅挑战了这种权威,还提出放弃营救明英宗的主张,这无疑是大逆不道的。与统治者长期刻意培养的愚忠思想相比,这种思想有着超越时代的先进性,注定不被统治者所包容。
而明朝恰巧是一个封建专制制度登峰造极的时代。明太祖建国后,为了加强皇权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取消丞相,施行皇帝独裁。其次,设立特务机构,监视官员的行为。最后,为了进一步削弱官员的权力,大兴文字狱。
于谦重国轻君的思想与这些措施相比,显然是在唱反调,它只会削弱皇帝的权力。这种思想不要说是明英宗,换做历史上任意一个皇帝都难以容忍。
(锦衣卫,明朝加强皇权统治的重要工具)
综上所述:
于谦的死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明英宗复辟只是表面原因。深层次的原因是性格孤高、爱民如子的他被腐朽没落的明朝政府所不容,而他所提出的重国轻君思想更是和明朝统治初期加强皇权统治的措施相悖。在多重因素的加持下,于谦注定没有生存的空间。
不杀于谦会怎么样?其实上面已经说的很清楚,在那样一个专制、腐朽的社会,于谦难有生存的空间。“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或许早就预见到了自己的命运,他本有反抗的机会,却欣然受刑。这不是最好的结果,却也不坏。于谦虽然身死,但他的洁名被后人不断称颂。
其他网友回答
明英宗复辟后,于谦是不得不死,因为南宫复辟需要师出有名,如果不杀于谦,明英宗就是谋朝篡位,大逆不道。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下面就详细分析。
历史回顾
公元1457年即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大有一病不起之势,此时的大将石亨认为皇帝没有子嗣继承,而且传闻大学士王文正欲立襄王之子为太子,如果拥立太上皇重登皇位,早王文正一步,自己就是大功臣,于是他决计联合宦官曹吉祥、前府右都督张鞁,后又找到徐有贞,他们准备一起策动政变,迎回太上皇。景泰八年正月十六日晚,张鞁借口瓦剌骚扰边境,要保护京城安全,率大队京营兵进入皇城,而石亨则控制内城防卫,里应外合后,石亨率部长驱直入去向南宫,成功迎回太上皇,并且簇拥着朱祁镇直奔皇宫,朝皇帝举行朝会的奉天门而去,将朱祁镇扶上了奉天殿宝座后,徐有贞一众开始山呼“万岁”,南宫复辟成功。
于谦被杀原因
第一、南宫复辟,必须要师出有名
南宫复辟虽然成功,但如果没有正当理由的话,那就是一场政变,事件的主角朱祁镇就是谋朝篡位,这对英宗是不利的,百年之后后世难免指指点点。这个时候必须要有一个替罪羊来买单,而且这个人必须有一定的声望,以堵天下悠悠众口,在这种情况下,于谦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就在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后的结局——斩决。史载:天下冤之!
第二、于谦拥戴的是景泰帝,英宗自然怀恨在心
土木堡之变以后,英宗被俘,大明面临重新选立新君的情形,此时的英宗生母孙太后面临选谁为新皇的难题,郕王虽年长,但其生母身份为妾,此时还有部分大臣欲拥戴朱瞻墡,孙太后一时犹豫不决,此时兵部尚书于谦力排众议,拥戴郕王朱祁钰为帝,是为代宗,年号景泰,代宗登基后,认为是于谦拥戴有功,对于谦委以重任,言听计从。
英宗被俘一年后回到北京,被代宗软禁在南宫,时时刻刻派人监视,不得随意结交大臣,不仅行动受到限制,连基本的生活保障也得不到,因此对代宗非常不满,因此,英宗重登帝位后,非常怨恨朱祁钰,对于拥戴代宗即位的大臣们也自然心生不满,于谦作为拥戴朱祁钰的首功大臣,自然也是要严惩不贷的,英宗即位后,就以于谦曾经大力主张当时立他的弟弟朱祁钰为帝,犯了“谋逆罪”为由,而将于谦关进了死牢。
结尾
于谦被杀后,天下皆闵之,明宪宗即位后,为于谦平反,恢复于谦的官职,赐祭,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