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如何评价: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优质回答: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这首五言绝句刻画出了诸葛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形象。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诸葛亮少年自比管仲乐毅,对世间万物都洞悉于心,了若指掌,颇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豪迈之感。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诸葛亮在隆中隐居的时候就对天下大势做过细致的推演,若说诸葛亮没有宏才大志是不现实的,可是诸葛亮并没有主动走出隆中。天下豪杰也并没有叩他的大门。最后来顾茅庐的是弱小的刘备,即使反复的推演让他知道也许他出山也不能成就伟业,但是既然梦醒了,大丈夫既领重任,至死方休!
诸葛亮不刻意,不回避,不妥协,不自持的圣人境界赋予他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
其他网友回答
这是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中故意吟诵给他听的,为以下的隆中对作的开场白,像子曰一样。什么意思呢,天下大事谁能知分晓,如同梦一样,谁能先知先觉,谁能让梦想成真,我,我知道,我已经看透当今乱世,能明确指出出路,能够破解你梦的疑惑。我已经在家等着了,我已经知道了你来过,我在家里面吃饱喝足等你求我,非我求你,如果你再礼贤下士,你再不把握住这次机会,那么就会像外面的落日一样,会迟迟的落下,快点进来吧,时间不等人。
当时的刘备是心怀天下正在创业的艰辛时期,一路走来全是失败,依靠谁都不成,一次喝酒时发现自己身有赘肉而哭,时不待我,可当时刘备身上没有一分钱,更没有根据地,只要一片热情,这时听到诸葛亮能够给他指点迷津能不高兴吗。其实我们的人生也如此,我们都有迷茫时,都希望找到人生的一个指点迷津的人,真正能够一个大梦先觉的人,其实所有的大梦先觉都是来自于实践与感悟。来,来,大梦我先觉,有不明白的关注一下,呵呵!
其他网友回答
您的问题问得好,说白了,这首诗作于诸葛亮在钓鱼或者说是待价而沽的时候,原因如下:
一、说说诸葛亮的在陇中时的家庭背景,诸葛亮乃当时名士黄承彦女婿,名士大抵相当于乡绅吧,家庭相对富足,不用为生计发愁,可以专心读书,结交各路名士,有些名士游览天下,见闻学识极广,所以有助于诸葛亮了解天下时事。
二、坊间传言诸葛亮妻子绝非等闲之人,可能才学比诸葛亮有过之而无不及,另一方面可以辅证夫妻二人在陇中绝非闲暇度日,而是专研圣贤之书,博学专研,夫唱妇随,生活美满。
三、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屠狗之辈和织履之人皆有满腹雄心,作为一个正直青春年华,饱读圣贤书,思想活跃的文艺男青年和女青年难免在闲暇之余探讨将来何去何从,得到的结论肯定是偏居一隅只能保一时的安全,只能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将入相必然是读书之人的终极志向。
四、隆中对中对诸葛亮描述是好为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唯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这是说啥呢,诸葛亮和别人高谈阔论或者说吹牛掰的时候说自己可以堪比管仲乐毅一样的治世能臣,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在穷乡僻壤是睡不着的。他的梦想激励着他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啊。
五、为啥诸葛亮在徐庶、元直面前可劲吹呢,因为他两是名士,周游四方,接触甚广,能登的大雅之堂,所以,把他两忽悠住了能起到最好的广告作用,徐庶元直也是文人,文人当时最爱干的就是著书立说、辅助他人成就霸业啊,所以四方游走,兜售自己的理论,这就是为啥徐庶为刘备推荐了诸葛亮的原因。如果诸葛亮当时无任何想法,徐庶元直来了,大可粗茶淡饭,闭口不言,反而夸夸其谈,语出惊人。
六、有名士帮忙做广告,自然有客户会上门,时间早和晚罢了,所以诸葛亮能做的事就是等待,但目的正如歌词里面所唱“让多少等待都不再是等待”,在等待中选择,为出世就能出将入相,选择了刘备,为考验其诚心,有了三顾茅庐。
这首诗应该样理解:
大梦谁先觉,生平我自知——-家里奴仆家人,谁先醒的,我知道啊(因为辗转反侧睡不着,有理想的文艺青年都这样)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应该反着理解,我每天在草屋里睡不着,远方的明君,你倒是来啊。
其他网友回答
诸葛孔明隐居隆中时的生活写照,田园生活,对和平统一美好的向往,加上作者罗贯中的精彩词语勾勒,为三顾茅庐画上成功的句号
其他网友回答
诸葛亮出茅庐前的生活状态的描写。有才能,有抱负,但又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