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范蠡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优质回答:
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急流勇退的范蠡:
一、范蠡急流勇退
范蠡(fàn lǐ),曾陪伴越王勾践切草喂马,卧薪尝胆。辅佐勾践灭吴、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为鸱夷子皮(chī yí zǐ pí)
鸱夷子皮是指古代牛皮做成的酒器,酒囊皮子的意思。酒囊皮子,看似粗俗,实则蕴含能屈能伸,包罗万象的意思。从名字看,范蠡的人生境界达到了胸襟开阔,超凡脱俗的意思。
二、范蠡再次入仕
范蠡化名鸱夷子皮后,在齐国海边结庐而居,晒盐贩盐,很快积累数千万家产。
范蠡仗义疏财、扶危济贫。颇得齐国君王赏识。齐国君王再三聘请他为丞相,主持国家政务。盛情难却,范蠡再次入仕,辅佐齐王,将齐国治理的井井有条。
三、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
三年后,范蠡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相印。散尽家财万贯给黎民百姓。一身布衣,游走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次散财济贫民。
后来,范蠡定居于宋国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自称陶朱公。范蠡认为:宋国是最佳的经商之地。所谓“天下之中,交通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
人们赞赏范蠡机敏善良的人品、潇洒超脱的处世风格。世人尊他为“商圣”。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现在,许多生意人都供奉他的塑像,称他为民间财神。
四、范蠡墓
范蠡死后,被安葬在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今天在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往东北走2.5公里,就到了一个小村落,叫做崔庄。穿过一片田地,可看见一个土冢,即为范蠡墓。2013年,范蠡墓被列为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其他网友回答
是一个见微知著的智者,是一个有着非凡政治智慧和才能的政治家,也是一个善于发家致富的商业奇才
其他网友回答
范蠡,范蠡为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本是楚国人,出生于一个贫寒家庭,少时生活困窘,连件正八经的衣服都没有。但他聪敏过人,是一个天下少有的奇才。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根据《史记·注解》中记载:范蠡是一个疯疯癫癫、愤世嫉俗的人,用现在的网络流行语说就是:原谅我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一般才能过人的人都好像都得有点性格。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这是李白为范蠡写的两句诗。在李白心中,范蠡是高不可攀的偶像,也是终其一生想要变成的模样。史书评价范蠡,是华夏五千年以来绝无仅有的完人。而他的一生,可用三句话概括:年轻时看远,中年时看透,老年时看淡。
说到范蠡,就不得不提那个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了。在春秋末年,各国之间战事频发,越王勾践战事失利,被沦为阶下囚,想尽一切办法保全自己。于是开始了卧薪尝胆的蛰伏时光—-前往吴国为仆。而范蠡,在此时,毛遂自荐主动跟随。在勾践蛰伏的那些年里,他成为了勾践好的亲信和军师。
卧薪尝胆十年之后,勾践和范蠡终于等到了那个最好的时机。他们一鼓作气,打败了吴王,尽收其地。不过这时候范蠡也知道该是他请辞的时候了。作为勾践的身边人,他实在太知道勾践的性格了,既然飞鸟已经灭绝了,那么良弓美箭都要被藏起来了,勾践此人,虽有大志向,但是仅仅可以共苦难,不能同富贵。
在看清这一点之后,他毅然轻车简从,携着妻儿,辞官奔赴他乡。
范蠡离开越国后到达了齐国,与家人在海边建起了海景别墅,做起了贩盐的买卖,没多久就成了贩盐大户。有钱了以后他仗义疏财,乐善好施,很快名声就在齐国传开了,齐王或许知道了范蠡的身份,便想拜他做齐相,范蠡无法推脱,就在齐国又做了三年官,而后又一次散尽家财离开了齐国。
这一次范蠡带着家人来到了定陶,又一次的白手起家做起了买卖,没想到范蠡还真是富贵命,没过几年他就又成了当地福布斯排行榜上的人物。后世因为他的传奇经历,还把他供为了财神。司马迁在《史记》中也说:范蠡三迁皆有荣名。
范蠡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赚了很多钱,但他不当守财,经常仗义疏财,这在古代是不多见的。取之于社会,还之于社会。范蠡仗义疏财的人生智慧,来自于老子的财富观念。老子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范蠡每到一处都能成名于天下。这位古人,在名利面前,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进退自如,以保全自身为根本,功名富贵的舍得,就在这先聚后散中,表现出人生的智慧,而给后人带来的则是人生哲理的启迪。
范蠡在历史上对后世的巨大影响力,还有他的经商才华,范蠡把其在政治上的聪明才智运用于经济发展,无所披靡,大有斩获,再加上他散尽其财的乐善好施的处世态度,常常让后人称赞。说范蠡是商家的祖师爷及榜样,也不为过。“范蠡三徙,成名於天下”,在乱世之中,范蠡能急流而退,并能在另一方面创出如此辉煌的功绩,不能不说是奇才。
年轻时看远,是料知理想的背后必然是泥泞,是身赴泥泞之中时又能谋划着理想。中年时看透,看透的是时势,在成与败之间一击即中,出手果断,态度坚决,不给自己后悔的机会。年老时看淡,万丈豪情早已逝去,功名利禄也如过眼云烟,这世上可以用物质衡量的东西,都成了身外之物。范蠡正是这样一种人,在人生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智慧,而范蠡之所以能够善始善终,其秘诀就是:他能在成就一番大事业之后,不为名利给诱惑,急流勇退。由此,他获得了成功!
其他网友回答
范蠡的文治武功历史中才堪相称者稀之,少之。相勾践复国成就霸业,功成身退;历史上如此识时务者慎少之……功成身退居陶地富庶一方。山东定陶盖因此而名之,世称陶朱公。三迁而巨富,范蠡因富恐不祥故身退之。世人拜而立之————真财神非范蠡莫属。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许多后世人提出疑问,为何在春秋时期辅佐越王勾践成就霸业的范蠡却被许多生意人供奉在庙堂当中,他和做生意有什么直接关系呢?范蠡又为何被后世代为财神?也恰恰是这项疑问让我们对范蠡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看到他进退背后的人生智慧。
范蠡出生于公元前536年,去世于公元前448年。他出生于今天的南阳淅川附近,被历史定义为政治、军事经济和道家学派学者,他真正被后人铭记是因为他在商界叱诧风云多年,并且曾经帮助越王勾践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
一、受任于败军之际
范蠡的出身并不高贵,但他未曾抱怨过自己的出生,而是通过努力不断学习,有了足够的才华在楚国混迹的同时又结识了自己的好友——文种。二人在政治上共进退,在生活上互为知己,但在当时楚国国内政治领域并不重用人才,范蠡也没有得到楚王的赏识。所以他和自己的好友文种一起去到楚国东面的越国,希望在那里闯出一片天地。范蠡在公元前494年受到勾践的赏识和任用,而此时的勾践刚刚在会稽山兵败,范蠡建议勾践要忍辱负重到敌方阵营,暂且偷生,从而留得青山在。勾践采纳了范蠡的意见,并且开始信任这个从楚国来的智者。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范蠡也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三年之后,勾践范蠡君臣二人成功的回到了越国。
二、伴君侧,鞠躬尽瘁
回到越国后,范蠡帮助勾践发展生产,整顿内政。在4年后,勾践便希望发兵和吴国决一死战,报当年的一箭之仇,但范蠡认为时机并不成熟,此时发兵不能够保证大获全胜,所以范蠡劝说勾践停止向北发兵。直到公元前484年,吴国主动进攻,齐国吴国陷入了交战的情形之中,任何一方都无法随意的抽身,因为一旦抽身便会被敌人打败,范蠡建议勾践趁机将美女和金银财宝都送到吴国,从而贿赂吴国君臣上下,让吴国政治界对勾践有一致的好评,从而制造出一种勾践主动臣服并且愿意朝拜吴国的假象。在贿赂之后时机成熟,公元前482年吴国和晋国在中原北部展开会盟,越国趁虚而入,趁吴国大兵倾巢而出的机会,进入吴国发动突然袭击,吴国的太子也在这场战争中被勾践杀害,所以吴越两国最终已停战协定结束了这场战斗,毫无疑问,范蠡在这场战争中起到了军师的作用,他把握住了战机才使得越国能够打赢一场翻身仗,使得吴国从此元气大伤。
三、助君王一雪前耻
在公元前475年,范蠡建议越王勾践以围而不攻的方式和吴国进行交战,这也是吴越两国间最后一次斗争,这场战争直接决定了吴国未来的命运走向,但范蠡却在此时使用缓兵之计,没有主动进攻,而是将敌人的城池层层包围,使得敌人没有后继的粮食补给部队,最终城内缺粮,人心惶惶,不战而败。范蠡这样的决策主要出于减少自己方面伤亡的考量,因为一旦双方陷入纠缠,敌人便会以困兽之斗的精神与越国死命拼杀,这会导致越国有更加严重的伤亡,所以范蠡采用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方式,拿下了这场战争。
四、功成身退,成就商圣
但令所有人都惊讶的是,在公元前468年,越王勾践已经实现了报仇雪恨的愿望,在此时,越国实力大增,可以排在春秋五霸之一,越王勾践志得意满,不愿意再向外发展,而是开始高枕无忧,范蠡在此时主动选择功成身退,他没有主动向越王勾践讨要任何功德和俸禄,而是放弃了自己在越国政治层面所获得的一切功勋和名声,退隐江湖。
退出江湖之后的范蠡也并非久居山中,修身养性,而是去到交通最为便利的宋国进行经商,他充分的了解到了当地的人文情况之后,进行生意上的往来,从而仅仅几年就成为当地富甲一方的名人。范蠡的经商之道值得后人的学习。首先,他注重运用市场规律,在买卖上追求均衡,其次他注重灵活的选择自己买卖的商品,根据形势作出判断。范蠡的商业道理在后世广为流传,并且他曾经多次散尽家财,帮助地方平民。这也使得范蠡赢得了良好的名声。
因此,纵观范蠡的一生,我们会发现他是一个知道审时度势根据情况做出判断的人,也是一个有责任心有大爱的人,因为他能够在当地赢得良好的声望,并且在事业极盛时选择散尽家财,这既是一种人生智慧,更是一种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