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宾语前什么叫宾语前置句 什么叫做宾语前置

什么叫宾语前什么叫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中,一些宾语经常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这种现象语法上称之为“宾语前置”。宾语前置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但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句子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毋、莫”等否定词表示。例如: ①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自哀”应理解为“哀自(哀叹自己)”。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秋水》)“莫己若”应理解为“莫若己”。

二、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例如: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拿什么)”。②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何以”应理解为“以何”。

三、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例如: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何罪之有”应理解为“有何罪”。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全句应理解为“不解句读,不解惑” 。

四、陈述句中为了强调宾语,通常介词(以、与等)宾语前置。例如:①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一以当十”应理解为“以一当十”。②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五、陈述句中中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宾语有时也需要前置。例如: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南向”应理解为“面向南”。 ②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东面而视”应理解为“视东面”。

六、“相” 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①杂然相许。(《愚公移山》)“相”代“他”(愚公),作“许”的宾语。②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 “相”代“婆婆”,作“扶将”的宾语。

七、“见” 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见”代“刘兰芝”作“丁宁” 的宾语。②慈父见背。(《陈情表》)“见”代“李密”作“背”的宾语。

八、“自”字解释为“自己”时,通常要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例如:①举贤以佐。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九、古典诗词中,有时为了平仄或压韵的需要,往往把宾语提到谓语动词的前面。例如:①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英雄无觅”应理解为“无觅英雄”。②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愤》)“中原北望”应理解为“北望中原”。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一)、宾语前置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延伸阅读

宾语前置什么的怎么判断

宾语前置句判断方法: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3、用“之”或“是”把宾语 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4、陈述句中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宾语有时也需要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 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一,宾语前置

古今词序的差别,最突出地表现在宾语的位置上。文言文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也要前置。

1.

例:

①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王风·褰裳》)

②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④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⑤每自比于管、乐,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⑦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 孔子说道:“因为我比你们年纪都大(老了)没人用我了。你们平日说:‘人家不了解我呀!’假若有人了解你们(打算用你们了),那你们怎么办呢?”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2,

例: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②子何恃而往?(《为学》)

③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⑤惜吾不及古人兮,吾谁与玩此芳草?(《楚辞·九章·思美人》)

⑥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

⑦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⑧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

3、

例:

①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②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④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⑤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齐桓公伐楚》)

4、

例:

①惟陈言之务去。(《答季翊书》)

②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③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左传·僖公五年》)

④惟弈秋之为听。(《学奕》)

⑤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5、有时为了强调介词“以”的宾语,也可以把宾语提前。例如:

①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

②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齐桓公伐楚》)

③吴起吮其父创而父死。今是子又将死也,吾是以泣。(《韩非子》)

④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6、古汉语中的固定格式“……之谓也”、“其……之谓也”中的“之”也起到提宾作用。

“野语有‘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乎?”

二,谓语前置

1、在感叹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其提前。翻译时,有的可以还原,有的不必还原。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③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

④甚矣,农夫之惰也!悲哉,世也!

⑤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战国策·赵策》)

2、在某些疑问句中,为了强调,也会将谓语提至主语前。例如:

①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何哉,尔所谓达者?

3、在少数肯定句中,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将谓语提至主语前。这种用例较少见。例如: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这句话的正常语序是“百姓之谓我爱宜”,翻译过来就是“老百姓认为我吝惜是应该的”。

什么是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再举个例子说

①宾语前置:否定句常常宾语前置.未之有也:「未」是否定词,所以宾语「之」前置,而且「之」也常用作提宾符号;而今安在哉:正常语序为:而今在安;疑问句也是②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利」是后置的定语,「之」作提示定语的标志③状语后置:见到「于」「以」这类词往往是状语后置部分

宾语前置的三种情况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例如:

(1)“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

(2)“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

(1)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2)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1)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2)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例如:

(1)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2)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如何判断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句判断口诀: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主干成分主谓宾,枝叶成分定状补。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宾语前置句判断口诀: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主干成分主谓宾,枝叶成分定状补。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有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等。

一、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种句子叫否定句。如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

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并不多见。

二、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时放在介词前:

1)疑问代词作官五 一船放在介词品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中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

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介词宾语提前: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普通宾语前置: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宾语前置总结: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例句: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介宾短语“是以”中“是”是“以”的宾语,宾语前置。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以是必得躬历山川”。译文:因此一定要亲自登山涉水……《治水必躬亲》

什么是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是普遍存在于句子中的一种语法现象,一般都包括: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等。

条件 大多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无”、“毋”、“莫”、“弗”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但也有反例,如: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欧阳修苦学》) 非否定句,宾语是“读书”,正序:“是惟务读书” 举例 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无自信也《郑人买履》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在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一书中提出,为强调宾语、把宾语提前在宾语后面用“是”字、“实”字或“之”字复指。如:“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韩生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韩生面向南坐。”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