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德名词解释
社会公德(socialethics;socialmorals)简称“公德”。是指在人类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要求每个社会公民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
在本质上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在历史长河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
它对维系社会公共生活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与“私德”相对,这里的“公德”是指与国家、组织、集体、民族、社会等有关的道德;而“私德”则指个人品德、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私生活中的道德。
延伸阅读
社会公德有哪些
社会公德主要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这五个原则。
具体行为包括但不限于:坐公交车给老弱病残让座、不随地乱扔垃圾、自觉排队不插队、出门遛狗要拴链、 不随地吐痰、在公厕如厕后要冲水、深夜不嘈杂、开车变道要提前打转向灯等等。
扩展资料:
社会公德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
1.基础性。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它被认为是社会的最低道德规范,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正常发展的最基本道德要求。
2.简明性。社会公德大多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和风俗习惯的提炼,不需要过多说明就能被理解。
3.全民性。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和适用范围。
4.渗透性。社会公德具有广泛的渗透性,它是调节公共生活的重要准则。
5.相对稳定性。社会公德作为“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就知道的、千百年来在一切行为守则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是人类历代调整公共生活中最普遍关系的经验结晶。社会道德始终保持和发展其进步性和合理性,消除其落后性和不合理性。
简述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指存在社会群体中的道德。
社会公德是人类在社会中最基础的行为准则,所有成员都应该遵守,它具有基础性、全民性、相对稳定性、简明性、渗透性等特点。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中的基础层次,是最低要求,社会公德水平越高说明道德风气越好;社会公德需要全民遵守,适用性广泛,不遵守社会公德的行为会受到舆论的谴责,甚至会涉及违法。
社会公德是一个社会千百年发展形成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社会公德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进步;社会公德往往不会太复杂,是一种高度提炼,简明扼要的准则,是不需要特殊说明的;且社会公德内容往往非常广泛,能够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与人的言行举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