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心伤心复伤心原文 伤心伤心复伤心全诗

伤心伤心复伤心原文

出自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第一卷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伯牙道:”这就是下官随心应手一曲短歌,以吊令郎者,口诵于老伯听之。”钟公道:”老夫愿闻。”伯牙诵云: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延伸阅读

高山流水遇知音煮鹤焚琴典故

典故:相传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没有知音,十分寂寞。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着听着,停住了脚步。坐在俞伯牙的对面,说出了俞伯牙弹奏的心中所想的。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两人结成了忘年之交。他们约好在两年之后,在他们两个坐着的地方见面。
可是两年之约到了,俞伯牙拿着琴在这里等,不见钟子期的影子。等着等着,来了一个老翁,自称是钟子期的父亲,是专门来替钟子期来赴约的。老翁向俞伯牙说明了来意。原来钟子期的临终遗言就是同俞伯牙的约定。
俞伯牙跪拜在老翁的面前,悲痛欲绝。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一说河边)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这就是那段“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看出了俞伯牙和钟子期深厚的友谊,所以人们常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俞伯牙摔琴京韵大鼓故事梗概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是一部话本作品,是由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撰写。作品讲述了古代非常有名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收录在《警世通言》中。

故事讲了春秋时,伯牙擅弹古琴,只是无人能懂。有次中秋伯牙乘船外出,偶遇樵夫钟子期。伯牙每弹一曲,子期都能讲出乐曲的内容和演奏时的感情。两人在船上互诉衷肠,结拜为兄弟。并约定一年以后在此相会。可是钟子期因为苦读劳累死了,临死前让他的父亲把他埋在和伯牙相遇的水边。

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前来弹奏,琴弦无故断了,伯牙心里不安,上岸去寻找钟子期,结果遇到了子期的父亲得知钟子期已离开人世。伯牙来到坟前,弹了最后一曲,长叹:“子期不在,谁是知音?”遂将古琴摔碎。这就是著名的“高山流水的故事”。

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身不再鼓琴。作品通俗易懂,在当时很受听客的喜欢,它已成为中国古代话本的典范之一。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摔的是什么乐器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摔的是:瑶琴。因为《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原文中写到:“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瑶琴简介:用玉装饰的琴。 南朝 宋鲍照《拟古》诗之七:“明镜尘匣中,瑶琴生网罗。” 唐王昌龄《和振上人秋夜怀士会》诗:“瑶琴多远思,更为客中弹。”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古琴品说》:“ 秦 汉 之间所制琴品,多饰以犀玉金彩,故有瑶琴、绿绮之号。” 清方文《石臼访韩元长》诗之四:“珠树秋先折,瑶琴我独伤。”

摔琴谢知音典故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是一部话本作品,作品讲述了古代非常有名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收录在《警世通言》中。故事讲了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

有一天,俞伯牙遇到柴夫钟子期,钟子期感叹俞伯牙的音乐“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这就是著名的“高山流水”。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身不再鼓琴。作品通俗易懂,在当时很受听客的喜欢,它已成为中国古代话本的典范之一。

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意思

意思就是说(钟子期)去世以后,俞伯牙把琴摔碎了,用来表达自己对知音好友的惺惺相惜和敬重之情,其引申的含义也有知音难觅的意思。题目中问到的这句话源自中国古代历史中著名的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典故,在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间再无人能听懂自己琴声的奥秘,因此摔碎瑶琴,表达了自己对于好友的惋惜思念与无限敬重。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