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市的特产、美食有: 阜阳咸鸭蛋: 阜阳河流众多也是养鸭蛋好地方,天然鸭蛋也很多。
阜阳有个最普遍也是最传统的技巧,是由天然烧碱(草木灰),食用盐(无公害),腌制15——20天,个个出油。
太和贡椿: 太和贡椿中国唐代曾用此物作贡礼,清朝时被御封为“贡椿”,名扬天下。
尤其在谷雨前采摘的椿芽,更是香鲜脆嫩,食之能使人提神、明目。
既可沏成椿芽茶,又可调拌成面食。
据《中国中药大全》记载,椿芽可防止咳嗽、嘶哑、水土不服及妊娠反应等症状。
太和椿芽尤以黑油椿质量最佳,谷雨前来摘,腌制后长年不腐,常食可抗肿瘤。
红薯粉丝阜阳自古盛产红薯粉丝,但产于阜南县苗集镇的“张古牌传统农家粉丝”最为著名。
太和樱桃: 太和樱桃太和县是中国樱桃的主要产地,唐宋时期已有名气,著名品种有:大鹰嘴、杏黄桃、黄金桃、金畿桃、银红桃等。
其特点为成熟早,果核内无仁、含糖量高。
荆芥是安徽省阜阳市栽培历史较久的一种夏季绿叶香辛蔬菜,其柔嫩茎叶可作凉拌菜,具有清凉薄荷香味;炒食鱼、肉、虾时,放入荆芥可解除腥味。
荆芥在医学上也有一定价格,取其花穗入药,可祛风利咽,消除咽肿、火眼等。
柳编阜南黄岗、颍上半岗利用当地丰盛的杞柳资源,早在明清时期,就从事柳编生产,为传统手工艺产品,主要有各式提篮、面包篮、水果盘、食物箱、花篮、动物篮等40多种型号,600多个品种。
产品已远销日、意、荷、英等三十多个民族和地区。
阜南杞柳: 全县已提高杞柳十万亩,年产鲜条1.5亿公斤, 阜南柳编: 年创产值2.5亿元,面积、产值均居全省第一,是中国四大杞柳产区其中一个。
阜南县柳编工艺已有500年的历史,产品畅销国内二十多个省市、出口二十多个民族和地区。
阜南县有二十余万人从事柳编加工。
2000年,阜南县被评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之乡”。
界首卢氏彩陶: 界首彩陶秉承唐三彩遗风,又吸收了剪纸、木版年画的艺术风格,在制陶技艺中自成流派。
在胎面的制作上,界首彩陶饰以两层化妆土,在刻画经过中表现出赭、黄或赭、白两种基本对比色;在刻画题材上,除以生活中的花、鸟、鱼、虫为创作对象外,还着重吸取了传统戏曲中的艺术元素,以一幕幕场景的形式加以表现,卢山义的”刀马人”系列是其代表! 阜阳地锅鸡: 阜阳小吃属安徽沿淮风味,以蚌埠、宿县、阜阳等地为代表,主要流行于安徽中北部。
沿淮风味有质朴、酥脆,咸鲜、爽口的特色。
在烹调上长于烧、炸、馏等技法,善用芫荽、辣椒配色佐味。
地锅鸡,现盛行于皖北一带,特点:地锅鸡很嫩,又保住了鸡特有的香味。
名称来历:旧时农村用的锅多用砖头砌起外糊泥巴,在地上添柴烧饭,因此称为地锅。
地锅鸡的特色在于烧时用木炭,大铁锅保持土菜风味,锅上贴一圈死面锅饼。
起锅时鸡香饼脆。
格拉条: 大概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阜阳,是阜阳特有的一种食物,颇受当地人的喜爱,它的名字来源大概是下面内容缘故:在阜阳“搅拌”的方言是“搁拉”。
而这种类似面条的食物需要将各种作料均匀搅拌因此就被称为“格拉条”格拉条是一种面条,都叫格拉条。
太和板面: 即太和羊肉板面,是安徽北部地区面食的一面旗帜。
相传太和板面源于三国时期。
桃园兄弟”刘备、关羽、张飞驻守颍州(今安徽阜阳),张飞吃面总嫌太软、不筋斗、清淡无味;厨师多次琢磨,面经过上百次的试和面成功了;而后张飞对厨师又指明要用羊肉做汤为料,厨师灵机一动,添加近十多种能食用的药材(当然也包括辣椒)和羊肉一起为张飞做面,张飞吃后顿感可口。
之后安徽板面便在颖(阜阳)、宛(南阳)、襄(襄樊)广为流行。
撒汤: 撒汤,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小吃,起源于古颍州。
撒汤以其简单的行为和鲜美的口味被流传开来。
撒汤主要是用羊或者鸡的骨头来熬制的汤,汤里稍微勾点芡汁,让汤浓一点。
打一个鸡蛋在碗里搅匀,用滚开的汤汁一冲,冲成蛋花,鲜美的撒汤就做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