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风平浪静》,我的几点想法

01
评价最新上映的电影《风平浪静》是一件冒险的事,如果你想说“喜欢”的话。因为豆瓣的评分已经降到了6分多,正在向烂片方向垮塌。一旦你开口夸,就要做好“品味、审美和识见”被质疑的心理准备。但我还是想说,我挺喜欢这部电影。这是我的直接心理感受,不过脑的。看电影和读书一样,都是很私人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人生模板不一样,所以对文字和影像的感受力也会不一样。
02
看完《风平浪静》出来,我忽然不想回家,就想找个地方坐一下,喝杯东西。路过咖啡馆和肯德基,一看那么多人,又作罢,买了小蛋糕回到自己家,泡上一杯咖啡,一边吃,一边继续感受那种余波的震荡。上一次看电影有这种感觉,是《银翼杀手2049》。《风平浪静》不能当成悬疑罪案片去看,因为里头的逻辑线的确很弱,有几个细节简直幼稚。但它整体呈现出来的气质却很迷人,像路内小说《雾行者》里形容的,有种雾带里行走的苍茫诗意。这部电影有一个文艺片的内核,而且是一篇意识流的散文诗。所以,不能动用理性去看,要让感性先行,要启动通感,去感知电影的五味。关于一些被诟病的逻辑,我也想来随便聊一点我的理解。03
电影中,学霸少年宋浩原本是被学校保送上大学的,但事到临头,名额被副市长的公子李唐顶替了,而且李还是他的好朋友。宋浩愤慨难平,找上李唐所在的别墅区去理论,结果阴差阳错,误伤了邻居家醉酒的万有良。其父宋建飞出于同样的愤慨,来找他的老乡——李唐的父亲理论,结果和儿子摸进了同一幢楼,在重伤的万有良威胁要弄死他们父子俩的前提下,又补了一刀,造成了万有良的死亡。我对于父子俩同时摸上邻居家门这等设定也是吐槽无力,但宋父在关键时刻的补刀行为却有着他的行为逻辑。宋父明显是个权力爱好者,就凭他时刻挂在嘴上的那句“建委宋建飞”。混一个建委,就已经让他迫不及待要炫耀权力,一旦有往上爬的机会,他岂会不跪舔?所以,在万有良威胁要弄死他儿子的时候,他尚没有起杀心。但在万威胁要连他一起弄死的时候,他听进去了。因为他太知道住别墅区的都是些什么人,顶替高考名额只是小case,整得你家破人亡、这辈子都翻不了身,对他们来说也是翻手云覆手雨。如果送万有良去医院,他能被救过来的话,那宋父这辈子就完了,仕途什么的想都不用想了。所以,宋父是为了自己杀人,却把这副十字架一股脑儿掮到了儿子身上,让一个尚未成年的少年去背负道德和命运双重枷锁。案子如果侥幸破不了,算他们父子命大。如果破了,也只是儿子的前途毁了,他还有机会。果然,案子没破,他借此机会平步青云。被李唐父子碾压虽然确有其事,但他也是为虎作伥的那只伥。他把儿子的命运推入了深渊里,却找了个“被碾压”的理由宽宥了自己,从此好卸下道德的枷锁,心安理得建设自己理想的生活。所以才有了电影试图表现的那个核心观点:道德,只对有道德的人才具备约束力。
宋父显然是自私无情的,他的虚伪还表现在对待宋浩的母亲上。陪着看病、煎药、做饭都是他的道德遮羞布,是他往自己脸上贴的“仁义”之金,其目的是为了过渡后来有了小老婆和私生子这回事。有这样一个父亲,才是这部电影里细思恐极的,所有的伤害都借着“保护”之名,你还无法指责他。而宋浩直到自己做了父亲,才知道真正的爱与保护,是给孩子创造一个可以平静生活的环境,不用像阴沟里的老鼠一样生活。所以他才决绝地选择了自杀,并且把父亲也一起带走了。04
关于宋浩当年的离家出走,很多人视为逻辑漏洞。其实也很好解释,离家可以说成是少年人一时意气,接受不了被顶替的事实而做的幼稚反抗。至于后来长达15年不回家,别人也不一定会起疑。很多时候,你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重要。大时代要吞没一个人如鲸吞小鱼,无声无息。邻居顶多开始议论两天,很快就会抛诸脑后。成年后的李唐变得那么浮夸,包括宋浩后来被李唐那样陷害,很多人也觉得逻辑不通。我的理解是,李唐的浮夸其实是一种心虚的表现。当年,他是在父亲的权力干预下,从好朋友手里抢来了保送机会,潜意识里,他是觉得自己不配拥有的。既然不配,势必要去否定,就用一种低级浮夸的方式。打个比方,如果别人都认为我是一个读书人,而我觉得自己其实是绣花枕头烂草包,不配拥有这称号,但我又没有勇气揭穿自己。那么,我也会用一种浮夸的方式作践自己这件名不副实的外衣,借此否定自己。
至于后来他为什么要撞死万小宁,拉宋浩下水。我的理解是,他其实内心深藏着对宋浩的恨意。放眼看世情,这世上,受过别人大恩惠的人仇恨并陷害自己恩人的事例层出不穷。因为恩人的存在,时时刻刻提醒着他们人生中某个不堪的时刻。对李唐来说,宋浩的存在同时也提醒着他的道德污点——他间接毁了好朋友的人生。因此在道德层面,宋浩不自觉地站在了制高点。李唐一定要把宋浩拉下水,才能平衡他变态的心理落差。李唐其实也是活在“父爱”罗网中的一名受害者。他的心理困境不会比宋浩少。只不过电影中这个故事没讲好,但这条心理线索却值得深思。
还有人诟病宋浩接近万小宁这条线。这在情节设计上自然是BUG,照常理分析,没有人会去做这种自我暴露的傻事。但这恰好说明宋浩不是一个“理智的罪犯”,他只是一个良知尚存的无意中犯错的普通人。他接近万小宁是情不自禁,并试图救赎一点自己的罪孽,结果招来了后续一系列麻烦。这又从另一侧面说明了:只有有道德的人才会被道德所困。05
电影中宋佳饰演的潘晓霜是设计得最丰满的一个角色。我在豆瓣看别人的影评,也有很多人对她苦追宋浩表示不解,不过是年少时的暗恋,哪来的一眼万年这种痴缠劲儿。这个需要结合潘晓霜的心理曲线去看。
电影中,她也并不是为了宋浩守身如玉的。在遇见他之前,她已经谈过了四次恋爱,只不过都没修成正果。三十多岁的未婚女性,在小城镇里的日子肯定不会好过。所以,突然出现的宋浩就成了她急于抓住的一根稻草。她的痴缠有好几方面的原因吧。年少时的暗恋当然是最重要的铺垫。对方又是学霸,又对她不屑一顾,对一个性格火辣的女生来说,那种“不甘心”的执念肯定很深。潘晓霜在自述中说,当年她正是因为看到宋浩光着膀子在暴雨中骑车,因此觉得“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瞬间就把学霸和学渣的距离拉近了。很多人对这个梗也觉得理解不了,我倒是觉得,一个人爱上另一个人的那一瞬间,很多时候并不是对方最美好的时候,相反会是最狼狈的时候。
以前我为写一篇命题文章在读者中曾做过小调查,问他们爱上某个人的瞬间是什么样的。反馈过来的答案真的让人叹为观止。有人说因为男的第一次上她家,在餐桌上喷饭一脸狼狈而爱上。有人是因为两人一起旅游,女的被偷了钱包急得直哭而爱上。有人说女方第一次去他家过夜,半夜尿了床而爱上……真的超出一般认知。可是仔细想想也对呀,见过你最狼狈的时候,等于是把命门亮给你看一样,都直见性命了,心理距离自然就拉近了。更何况,两人又是15年未见,这层时空距离又加多了一层美好滤镜,让潘晓霜想了解老同学的心理又迫切了些。再者,宋浩有一辆车。在那个年代,有车阶级代表混得还不错。这是很大的加分项啊。综上所述,潘晓霜热烈的倒追都有了心理基础。而她和宋浩之间的这条感情线也拍得很甜,是整部阴郁电影中唯一明亮,也最具备文艺气质。(宋佳演得真好)
06
但是最让我感慨的,还是电影中呈现的“命运偶然性”。那些被偶然遮蔽的人,他们如何应对命运的必然?宋浩被一系列偶然逼上逃亡之路,胆颤心惊过了十五年,遇到潘晓霜,有了自己的孩子,眼看平静的生活就在眼前,却还是逃不脱毁灭的必然命运。就算李唐后来不来挑衅他,他的崩溃也是必然的。背负两条人命的心理重荷,不是一个有道德感的人可以承受的。尤其是在一条纯洁干净的新生命面前,他这个父亲用血清洗自己的愿望会更强烈。也就是说,他不得不死。就像苍蝇撞上玻璃,前途是光明的,出路是没有的。可以留心一下,章宇饰演的宋浩决定自杀前脸上的表情,非常平静。可以说,做这个选择,对他来说是一种解脱。(章宇对角色的理解真到位)
观影过程中好几次想到了韩国电影《寄生虫》。那种被命运一再碾压,眼看浮屠就在手边,拼尽全力却上不了岸的无力感让人觉得特别揪心。07
我并不觉得这部电影荒诞,是因为我也出生在这样一个城乡结合部小镇。我们那儿有很多私企,在改革开放年代,也是这样野蛮生长起来的。我有一个亲戚的亲戚的亲戚,曾是当地黑社会二把手,所以,拿着马刀砍砍杀杀的故事我听过不少,包括一些听起来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有个厂子,五金配件经常失窃,派出所不给力,老板就自己从外地雇打手。小偷抓到一个打死一个,然后给一笔钱让打手跑路。以暴治暴,终于绝了偷窃之风。小偷死了也白死,工厂老板赔一点安家费,人平安无事……那个年代,就是这么魔幻。就像路内在小说《雾行者》里写到的开发区一样。开发区的一切都和暴力有关,砍手、挑脚筋,手起刀落,买凶杀人明码标价。在这里,“打架是体育锻炼,谈判是语文课,赔钱是做数学题。”当地警力无法应对,企业只好雇佣打手当保安以暴制暴。所以,你认为的匪夷所思,都有可能是明晃晃的现实。你以为的不合逻辑,有可能另有一层心理成因。毕竟,人性太复杂了。(本来懒得写了,到底还是忍不住来叨叨了一番,我真是手贱啊~~)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