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不知什么时候,在原武冈郡现邵阳县境内,黄嘎亭的崇山峻岭中一座叫马头岭的大山下,来了一户姓陶的人家,一对年轻的夫妇。那男的瘦瘦高高,瘦瘦干巴的脸上布满米粒大的坑坑,邻村人都叫他陶麻子。我们尊他叫陶公。
陶公的老婆阮氏是个裹脚的小巧女人,长得俊俏,叫人看一眼就想看第二眼。阮氏喜欢看戏。农闲吋,陶公常背着妻子踏石阶路、过大山顶上马脑亭,到黄嗄亭子去看大戏。
阮氏除喜欢看戏外,她还略知一些诗书,据说当初夫妻两口来到大山脚下,阮氏见大山脚下有条小溪蜿蜒流过,说此地”伏在青山龙虎地,溪汇绿水凤凰池”。是个繁衍子孙,兴隆家业之宝地。再也不肯离去。
无独有偶,在大山脚下还有一座古桥,两边刻有”天長”,”地久”字样。那桥叫伏溪桥。不知与阮氏说大山脚下富沃时说”伏溪”有什么关系,这些字同样刻在陶氏宗祠祠堂和大山座下两大祠庵的石碑上。
男耕女织,两口子很是恩爱,过得幸福美满.。但心中不爽,美中不足的是阮氏三十二岁还没开怀。特别是大山脚下一户姓袁的朋友。好几次与陶公喝酒时有意无意嘲笑:你家银子塞地缝,当不了我袁家活宝”,袁公当时已有四个儿子。陶公脸上露出不悦,阮氏倒是冷静,说:命里有,不会少;人为善,心里安。
阮氏心胸宽广,心地善良。她在通往大山驿站的石阶官道旁开了一个小店,免费为过往路人提供茶水,卖些鸡蛋和干粮。
有一年大旱,小溪干涸了,但发现大山脚下流出一丝甘泉。陶公伙邀山下几户人用石头围起来,方便老百姓挑水及禽兽饮水。陶公特意从大山的那头、很远的地方请了一个姓张的石匠名师,在阮氏店旁做了一口大石臼,方便过往商贾,官兵饮马。(那巨大石臼在1958年大跃进时,连同那些陶氏宗祠刻有”伏溪”字文的碑石,都被破坏、大炼石灰用来修建钢铁厂 。连同受损的还有大山上的一些大树)。
那百臼做得很是精致,用整块石头镂空而成,石匠用了刚好整整七七四十九天完成,那年大旱又是农历七月。张石匠也是善良之人,他从没见过如此大旱,也听当地人说小溪断流是第一次看到过,也是第一次听说过,张石匠完工在上刻有”大旱之年七月井盖”,说也奇怪。最后一笔刻完,天上乌云翻腾,雷电交加,紧接着倾盆大雨。张石匠吓得手上的凿刀掉落在地,连忙跪拜。阮氏两口子也连忙跟着跪拜。附近老百姓欢天雀跃,齐声高呼老天有眼。
更为甚者,天上一匹白马在天空中翻腾,在雨中来回奔腾,高声欢叫,那声音响彻云霄,在山谷中久久回荡,与雷声,雨声,大家的欢呼声组成优美的旋律。
命里有,注定有,第二年的阮氏生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子。
当地人叫那口井叫”七月井”,阮氏三十三岁喜得贵子与喝了那井水有关。阮氏每年的七月十五的晚上会到那井边烧香叩拜,那个晚上她常会看到一匹仙马也会来那井边饮水。
那匹仙马很少人看到,但附近的老百姓每年的七月十五,在夜深人静的晚上能听到马踩在石板路上的”啼啼”声。人们在那路上石板上可看得到马蹄印。
《二》
阮氏生下那白胖小子陶少,百般欢喜。陶少天生聪颖。通情达理,和睦乡邻,很受宠爱。
陶少每次守着母亲店铺见过往客人及附近百姓对母亲尊敬,好几次问阮氏缘故。阮氏以身作则,陶少从小耳濡目染。陶少有天突发奇想:母亲做生意不缺斤少俩受到如此尊重,那我若每次给人多点不是更好。
陶少把这想法告诉母亲,阮氏笑而不答。
陶少真在离家近三十里上游的桃花坪集市里,请人做了一把`十七两秤”,每卖一斤(16两)东西,都多1两。陶公由于积劳成疾,久卧在床,强行起身大骂陶少败家,阮氏安抚陶公躺下却默认不语。
在大山脚下住着易,王,刘,袁,好几户人家。这片富沃的土地,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由于水路交通便利,这里从古到今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自从陶少订制”十七两”秤后,陶家生意在众多商贾中脱颖而出。
陶少学大山下其它大姓商贩样:走水路,贩卖一些木材,桐油,茶叶,茶油等特产,生意做到宝庆府,甚至过洞庭湖到达武汉三镇,家庭日益富足。更为甚者,陶少在洪江做木材生意时,结交了一位见多识广的魏姓朋友,一个很有名气的风水大师,人生中的大贵人。
《三》
陶少为人豪爽大方,结识了许多朋友。他从洪江请来的这位魏姓朋友,一路风波,从船上一上岸,眼晴一亮:岸上山青水秀,鸟语花香如世外桃源一般,大声叫好。围着傍大山依长水的地方转了好几圈,沿路叫绝称妙。说是世上少见的福地,人间难有的天堂,三溪汇流,九龟寻母。水喻财源,龟呈吉祥,依山傍水,人杰地灵。
魏先生除精通风水,还熟知药理。他一方面喜欢这里的山水,另一方这里的人也离不开他。特别是陶少把他当成亲兄弟看待。魏先生竟安心住了下来。
魏先生陪伴陶少照顾双亲,亲自上山采药熬制喂给陶公吃,把陶公当做自已亲父。陶公阮氏也视他为亲生。
久病的陶公的在魏先生的精心护理下又度过了漫长的十个春冬。
在这十年里魏先生与陶少形影不离,患难与共胜过亲兄弟。其间发生了许多事件,其中两人”抱不平,抢了恶霸金秤扔入河中的故事”成为美谈。
《四》
话说陶少与魏先生两人有年到一地收购花生,那地有一恶霸地绅,沿江强行开了些店铺,买卖总是缺斤短两。每逢天旱水涝放赊总是小斗出大斗进,当地贫民百姓敢怒不敢言。特别是那恶绅与官府勾结,贩卖烟土鸦片,祸害当地百姓。
一年大旱,那地老百姓颗粒无收,陶魏两人每天牵两匹高头大马驮着食物去那地便宜卖给当地人。秤足价廉,老百姓很是欢喜,但当地恶霸怀恨在心。
有天中午时分,陶魏两人正在恶霸斜对面的石桥上卖东西,一伙三人气势汹汹来到大桥上惹事生非。知来者不善,魏大师不慌不忙起身作揖:小儿恕昌犯,请多多包涵。
又对陶少耳语几句。
陶少领悟,马上对带头上说:
吾等不知天高地厚,请带我们去贵府登门谢绝,顺便给各位兄弟每人称斤烟土以示诚意。
领头人闻有烟土相赠,满是欢喜。赶忙带陶少来到恶绅住宅。恶.绅正斜靠在木椅上抽着大烟,陶少一片奉承话,说再也不敢在福地抢老爷饭碗。说得恶绅心花怒放。
陶少称了三斤烟土付了银两小心翼翼离去。恶绅正拿着银两正在沾沾自喜,猛然想起称烟土者出门说分与兄弟。由于自已的秤特制,一斤才十五两,心中有鬼提着.金秤跟了上去。
魏陶见恶绅中计,马上点头哈腰迎上前去,说还是用老爷的金秤分好,接过递过的金秤,秤成三份。又用自已带的”十七两秤”秤了,足足每份少了二两。
魏先生一手抓住急急忙忙准离去的恶绅,对围观的人说:今天是我为名除害的时候来了。说着高高举着皮包骨的恶绅连同那把金秤狠狠地从桥上扔向河里。
群众一片欢呼,那几个领到烟土的打手平常也受尽恶绅欺凌,也傻睁着半眼看魏陶两人把剩下的食品散发给老姓,骑着高头大马扬长而去。
那恶绅落入水中,灰溜溜从岸上爬上,由于是秋冬。受了凉受了惊,又气又恨不久甩手人间。
当地老百姓感激远方游士,把魏陶先生在那义举的桥叫”金称桥”。桥两边的人们从此自由贸易,公平买卖,那地方人日益繁华起来。但那里的人们从不欺小凌弱,也从不缺斤短两。那片日益繁华的地方叫”金称市”。
《五》
光阴似箭,岁月不留人。陶公在一年冬日命归黄泉。陶家人全家处在一片悲哀中。魏先生双眼涕泗横流,他在堂屋面前跪着哭诉:陶公一家待我不薄,我在山上采药寻得一处宝地,本是仙马宿归地,这是仙界禁地,我用毕生法力毕生追逐守候,本想自已老去爬进有个好住处。陶小与我情胜兄弟,陶父视我如亲生,陶家上下对我不薄。我若私自留下自用,实为无恩无义。今把墓地献出,无怨无悔。只是我泄露天机,与天神争利会遭报应,望有不测望陶家后人好生待我,安度余生。
陶家一家感激涕零,泪流满面齐声答应。
陶家人听从魏先生吩咐。用青草裹着陶公身躯,在一个吉日的晚上悄悄地放入指定的石洞中。并连续七天晚上悄悄往那洞里增添新鲜露草。
陶家人悄悄下葬了陶公,陶少的左右手臂魏先生瞎了一对眼睛,生活起居很不方便。但陶家人对他照顾周到,每天好菜好饭相待。知道魏先生喜欢听戏,每年陶家都会演几场大戏,陶家上下对魏先生无微不至地关心。
说也奇怪,同行嫉妒陶少者首先是嘲笑陶家薄葬父亲大逆不道,幸灾乐祸魏公瞎眼是陶家累赘。后来就嫉妒起陶家生意风生火起。
陶少也奇怪要风有风,要雨有雨。陶家在那扔秤的地方竟有半条街。陶家人日益家大业大。
岁月催老,岁月也考验人。随着魏先生老去,人老话多遭人嫌。随着陶家人丁兴旺也人多话杂起来。陶家人开始对吃闲饭的瞎子也日益厌倦起来。
后来陶少去世后,陶家人对魏先生差变本加利了。不要说陪先生看戏,就连说句话都是奢侈。陶家人从叫”先生”到”瞎子”,从叫”老不死”到”狗盃先生”。
特别陶家后人谩骂他狗盃先生对他是最大的污蔑。魏先生心如刀绞,他虽然不看见,但他摸得到他吃饭的碗已不是以前那么光滑。他虽然看不见,但他能嗅到他的饭孟有狗尿的浓味和陈菜的酸味。他虽然看不见,但能听到陶家人对他的讥笑。在一次他与狗争食的时候用棍打了陶家的狗,陶家后人竟抢了他的拐杖狠狠地抽了他两下,并把他的拐杖折断当柴火烧了。
魏先生过着连狗不如的生活,伤心地叹气摇头,拳打自已的心胸,死扣自已的双眼,陷入失望与绝望之中。
《六》
绝望的魏先生在陶家人一家在欢乐的一个大年除夕,对大家说:你们可好,现在是要人有人,要财有财。可你们的先人当年入葬时还是用草裹全身,简简单单放在一石洞中,还没有入土为安呢。你们现在都财大气粗,应选口上等棺材,天黑时分悄悄地用嫩草包衰你家祖先,再悄悄放入洞口旁就地掩埋。切记不可喧嚣,切记棺木不能放置入山洞里,听之,保你陶家人丁兴旺,切记。
陶家人当时应允,但过了个热闹年把魏先生叮嘱当成耳边风,忘得一干二净。
元宵过后,陶家人自做主张抬了一口上好棺材,敲锣打鼓,鞭炮齐鸣,浩浩荡荡到山上走去。
陶家人走入山洞,果见山洞中有一丛花草,花草丛里一老者仿佛在安祥入睡。陶家人大喜,说先人葬得真龙宝地,把棺材抬入洞穴,把先人尸躯移入墓中,并锣鼓齐鸣奏大乐,在洞穴里折腾一番。
陶家后人打道回府,喧耀一番。魏先生听后大声哭喊:陶公陶母阮少,我对不起你们,仙马神君我对不起你。捶胸捶脑气绝身亡。
魏先生哭声一停,只见天空中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巨石翻滚,大雨倾盆,天昏天暗。陶公棺木及魏先生躯体随着天空中一匹白马长啸西去,无影无踪。
《后记》
那仙马走时不仅是陶公棺木和魏先生尸首不见踪影,就连当地人感谢神马修建的神马石坝旁的碑字”神马”也如利刀削去,只留下”石坝“两字孑然于小溪岸边。山上所有”马”字的削得一干二净。
现在山上的马脑亭也是当时叫老虎亭的也幸免于灾(后湖关总督王来应朱元璋第十八子岷王召见,路过此地得以重建,改为马脑亭)。
话说那仙马见洞穴被人破坏,大发雷庭西去。在隆回镜内一口井旁饮水,一农户在洗衣,想赶马走,一捧打将过去,那马一跃钻入井中不见了。后人把那地方叫落马井。
那仙马在另一个地方出来了,那地方叫出马洲。仙马在哪个地方生活,哪个地方就兴旺。哪个地方民风纯朴,水草茂盛。马又会回到哪里去。
自从仙马发怒逃走后,陶家生意日益衰落,陶家人也人丁大减。陶家人搬迁到小溪的另一座小山脚下。帮陶公做石臼的后人一直没忘先辈的意愿来到了这片热土。
陶家人逃离了大山脚下那片土地,但终竟没逃脱神灵的惩罚和诅咒。但后来那片新乐园也被陶公袁姓朋友那四子中一子后代占用了。
.大山脚下那户陶家人没有了,但陶家人的传说当地人家喻户晓。大山脚下善良的人们建了两个祠庵《石坝庵》,《永水庵》。庙里有金秤,有神马雕塑,有魏先生雕塑,有陶家人的传说故事。并把他们的故事一代代传下去。
如今,这匹神马又回到这美丽的大山里,千年古村伏溪。
刘长军,邵阳县人,邵阳市作协会员,1988年邵阳县一中辍学回家没有离开家乡半步。因家乡伏溪村列为国家旅游村拿起笔用仅有的文字记录家乡的人与事三百余篇,分布发表在《魏源湖畔》、《湘楚山地文学》、《芙夷文苑》、《高举阁》、《世纪风范》、《事事平论》、《醉歌文苑》、《邵阳人》、《乡村旅游》等网络平台或散见于县市省杂志、报刊上。
伏溪人自己的公众号!邵阳县长乐乡伏溪村公众号发布平台!
伏溪人的诗和远方,外界人看伏溪,伏溪人看世界!及最乡土的特产发布,最新家乡建设信息,最新伏溪旅游指引,……等等。
请关注乡村旅游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