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吃吃喝喝的事之—–属于我们的米线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鲜衣怒马倚斜桥”
提起米线便有说不完的话题。
今年七夕前一天,李先森说去吃豆捞提前把七夕过了,我说还是去吃米线吧,好久没吃了,就去了新兴路那家过桥米线。想起几年前在太湖畔我们的第一餐,过桥米线。于是,走进,带着怀念的味道走进了这家小店。

过桥米线是云南滇南地区特有的汉族小吃,属滇菜系,起源于蒙自地区。过桥米线汤是用大骨、老母鸡、云南宣威火腿经长时间熬煮而成的。过桥米线由四部分组成:一是汤料覆盖有一层滚油;二是佐料,有油辣子、味精、胡椒、盐;三是主料,有生的猪里脊肉片、鸡脯肉片、乌鱼片,以及用水过五成熟的猪腰片、肚头片、水发鱿鱼片;辅料有来过的豌豆尖、韭菜,以及芫荽、葱丝、草芽丝、姜丝、玉兰片、氽过的豆腐皮;四是主食,即用水略烫过的米线。鹅油封面,汤汁滚烫,但不冒热气。
其实昆明的过桥米线最出名的要属桥香园,这几年我一直心心念念着要去昆明吃乔氏兄弟,但是至今也没能走到,在义乌吃的是蒙自源,其他地方吃的则是比较杂的牌子,也不知是否正宗。不过今日这家店的味道和格调还是蛮对我的口味的。

我点的是鸡腿米线,叮叮咣咣上来这么多小碟子,十几块钱的东西硬是被吃出了百元大餐的感觉和氛围,十样配料,一样米线,一锅高汤,最人道的还是可以免费加米线和高汤,哈哈,我就忍不住加了一份米线,被对面直呼为猪。其实也就是清清淡淡的小菜配着清清淡淡的米线和高汤,愣是觉得生活多了几分精彩。
在唇齿相依间。我明白了生活其实需要的是一种态度和心境,无论顺境逆境,不管贫富有无,心是满足的,环境也就变得可爱起来。看看周围具有民族风格的装修,森系风的粗犷,店主少年安闲的态度,阳光透过玻璃折射进来,这家路边小店突然就醒目起来,可爱起来。幼儿玩的正憨,青年已经饱腹。
传说有一书生,喜欢游玩,不愿下工夫读书。他有一个美丽的妻子和一个年幼的儿子。夫妇之间,感情很深。但妻子对书生喜游乐,厌读书深感忧虑。对书生道:”你终日游乐,不思上进,不想为妻儿争气吗”闻妻言,生深感羞愧,就在南湖筑一书斋,独居苦读,妻子也与生分忧,逐日三餐均送到书斋晌生。书生学业大进,但也日渐瘦弱。妻子看在眼里,很心疼,思进补之。宰鸡煨汤,切肉片,备米线,准备给书生送早餐。儿子年幼,戏将肉片置汤中,生妻怒斥儿子的恶作剧,速将肉片捞起,视之,已熟,尝之,味香,大喜。即携罐提篮,送往书斋。因操劳过度,晕倒在南湖桥上,生闻讯赶来,见妻已醒,汤和米线均完好,汤面为浮油所罩,无一丝热气,疑汤已凉,以手掌捂汤罐,灼热烫手,大感奇怪,详问妻制作始末,妻一一详道。良久,书生说道,此膳可称为过桥米线。书生在妻子的精心照料下,考取了举人,这事被当地群众传为佳话从此,过桥米线名声不胫而走。
连名字的由来都这么有诗意,有情有义有华夏的传统。有爱。多么美好的故事,多么可爱的亲情。不过,即使走遍千山万水,沿路风景再美,在记忆身处徘徊的依然是小镇西边那家米线铺子,且听我唠唠这家米线。
我们的小镇米线
这家米线铺子在街西边工商所旁边,离我们的老初中也是非常的近,不知道开了有多久,反正从我上初中会在外边吃饭开始它就已经在那里了,曾经它还包揽了大部分住校生的伙食,亦是平时我们几个好伙伴聚集的地方,我喜欢的是一小碗米线里放很多辣椒和很多醋,年少的时候对味蕾没有把控,能使劲的吃辣和酸,以至于瑞娟总说我她以前不吃辣酸的都是跟我学的。我记得我的记录是一碗米线放过六勺辣椒,哇塞。
就是这么小的碗,清汤,米线,芫荽,葱花,鸡丁,紫菜,虾米。轻呷一口,清爽入腹。
再配个白吉馍就是标配了。
再配一瓶海碧就更完美了。
恍恍惚惚,海碧的味道就蔓延了十几年,一起吃米线的我们后来外出求学,工作,婚姻,生子,直到很久不见,的确很久不见了,有两个巴掌的时间和空间了,熟悉的小路都还在,闭着眼还能走到那里,捂着耳依然能听出笑声,一切历历在目。刻进骨血,刻进生命。
人需要往回看,不是为了伤感和不得志,而是为了鞭策。看,来时路,那么多的温暖在,当下在,有爱有支撑有根,怕什么?
我知道你很久没回去过了,可就像你说的,根在那里,永远也走不出。
我怎么总觉得我还在那里。我的灵魂还在那里。思绪还在那里。
怎么走出?
走不出。
牵牵绊绊,光阴斑驳,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白了少年头。
铺子的老板娘依然还是那么的漂亮,仿佛时光没有在她脸上留下任何痕迹,我们的心,却开始荒芜了。
小镇的日子,一天一天,一日一日,重复着,却也圆满着。
我们走的太远了。
我真愿,我们的中年还在那里度过,三两知己,几瓶酒,夜幕落时,相聚街头。
我最怕,回去了你们都不在那里,我一个人走着是多么的残酷。
人越走,越身不由己。
当初的闯荡为那般?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当年我们一起吼的浪花一朵朵,时光匆匆匆匆溜走,你你也也会会美女变成老太婆。
当年我们曾把歌词贴在桌上趁着早读学唱这首歌,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来侵袭。
宋代词人蒋捷曾写道: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回顾所来径,苍苍恒翠微。
愿我们终不辜负年少的相遇。
愿我们在自己的世界里终得圆满。
愿我们哪怕头破血流,即便看透生活。
但依然热爱生活。
作者 : 鲜衣怒马倚斜桥,85后伪文青一枚
爱吃 爱玩 生活态度汪洋恣肆
始终坚信生活要有仪式感
因为我们负重前行 更要努力的过好每一天
约稿请联系:13615798657 微信同号
长按下方二维码可关注【鲜衣怒马倚斜桥】的公众号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