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腊月就是年◎朱少华
进入腊月,年的脚步就近了。过年,起源于殷商时期,确立在汉武帝太初元年。因而“年”是从古老的诗经中走来的,它承载着唐诗宋词那厚重的民俗风情,透过滴水成冰的外表,城乡的大街小巷呈现一番忙忙碌碌、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甜甜蜜蜜的真实内里。
乡下俚语:进了腊月天,天天好日子。是的,腊月里娶媳妇的、嫁闺女的,成串扎堆。朋友圈里“回家过年”的呼声响成一片,长城内外、天涯海角,渗透进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不管是远在京城、省城,还是近在县城打拼得姑娘小伙,要完成终身大事,就必然在腊月这寒冷又温馨的时光里归来。如今高铁通到了家门口,用乡村老辈人的话说,来去像扎了翅膀般自由。这让“乡村”手里握着的那根细长的风筝线变短了许多。时代在变,但红红火火的中国年不变,几千年来人们盼年的情怀不变。“腊”味不变,人心依旧。
隔三岔五,就有锣鼓、唢呐、爆竹喧闹下的嫁女迎亲车队,穿行在墨绿麦田中的乡路上。乡亲们依然保持着农耕文化那优良的传统,一家有喜事,全村来帮忙,杀鸡宰羊,洗菜、切好、配好,再放进锅里,猛火、文火轮流来,整个院子,热气腾腾,香气四溢。帮忙的乡邻招待客人忙得脚不沾地,腰酸腿痛。同一天办喜宴的就有好几家,家里的长辈东邻邀,西户请,谁家不到都会失礼,只好“分身有术”,东家喝三杯,西家动两筷,喝得面红耳赤,不亦乐乎。心里的那种满足与幸福,似乎轻轻一碰就要盈溢而出……
一过腊月,集市上就是密密麻麻的人群,人头攒动,人推人,人挤人。人堆里一年没见的熟人相遇,问寒问暖,说说笑笑;人山人海里洋溢着一张张欢乐的笑脸。
肉摊前,排骨、五花肉、猪蹄,猪杂,肥的瘦的让人随意挑选。新鲜的牛肉、羊肉令人眼馋。活鸡、活鸭你会挑花了眼。鲜鱼市场上,刚刚从池塘里打捞上来的草鱼、鲢鱼、鲫鱼活蹦乱跳,大小随你要。白菜、萝卜、藕、芹菜、韭菜,芸豆等各色蔬菜应有尽有。买些葱、姜、蒜,还要买些八角、胡椒、香叶带回家,确保丰盛的年夜饭色香俱全。
尽管专买商店里的衣服样式新颖,在家门口就能买到。互联网的推广普及,在手机上,用手指一点,就可以买到各色各样物品,赶集的姑娘媳妇还是喜欢到集市的成衣市场上转一转,看一看,即便不买,也要让那花花绿绿的衣裳“磨磨眼”。
为了碧水蓝天与安全,早年让“皮小子”最向往的热热闹闹的鞭炮市,已成为专卖。年集上烟花爆竹的噼噼啪啪声是美好的记忆。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过年要贴年画、大福字、春联,还有过门笺也是不可或缺的。昔年手写春联只在记忆里,如今这一切市场上应有尽有,娟秀隶书、俊逸行书、奔放草书,千姿百态,异彩纷呈,耀红了人们的脸庞。
花市上,买盆兰花和梅花,用它装点这个火红的年,让年味更加香远益清。
夕阳红了脸,醉酒似的,年集上仍有人迟迟不肯离去……
“闲腊月”里的“猫冬”,那已是多年的记忆。春节便进入倒计时,菜农们呈现一番忙碌景象。蔬菜大棚里,微信声声,你要几吨黄瓜,他要多少青椒,外带多少蘑菇……“好的,好的。我会连夜采摘,保证新鲜,明天8点耽搁不了你装车。”
华灯初上,乡村文化广场上,看一场表演,跳一跳广场舞,来一曲红歌,唱几嗓子近几年又兴起的“周姑子”。暖意浓浓,腊月就这样红红火火的。
还有母亲营造的温暖世界,亲情融融。炕烧得热热烫烫。一盘盘冒着热气的饭菜端上炕沿,一家人围坐在炕头,不紧不慢,讲一讲家里祖上陈谷子香芝麻往年老事,尝一尝美食,品一品香茗,享受生活的温馨和美好。
忙碌的腊月从遥远的风俗中走来,从刺骨的寒风中走来,从忙碌的身影中来。谁说年味渐远渐淡?你听!回响在大街小巷那噼噼啪啪的爆竹声,早已急切地吟唱起新年里第一首押着温暖与幸福之韵的长诗。忙碌的腊月是一曲古老的歌谣,吟唱着红火和喜悦;忙碌的腊月精彩纷呈,满溢着香香甜甜的味道;忙碌的腊月在春联和灯笼映衬下,家家户户“满堂红”……
忙碌的腊月在春联和灯笼映衬下,家家户户“满堂红”
映衬YINGCHEN
作者简介
朱少华,山东莒南人,中学高级教师。教学论文、散文随笔、剪纸等作品散见多家报刊及网络平台。在征文及网络文学作品大赛中多次获奖。
扫码关注“灌河文学”
扫码阅读《云梯关》电子书
温馨提示
近期热点:
“我心向党”主题征文活动
参赛时间:
2020年7月1日~2021年3月10日
通知链接如下:
灌河文学 | 响水县关于举办 “我心向党”主题征文活动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