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对于孩子的身体状况,我们很多时候都是模棱两可的,不知道孩子现在的状态是好是坏,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不前两天,就有一位家长问我孩子一直流口水是怎么回事儿,用不用去医院检查一下。这个问题说简单也不简单,咱们今天好好聊聊。
小儿流口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病理性的,另一种是生理性的。
新生儿的口腔内没有牙齿,舌短而宽,两颊部有厚的脂肪层,面部肌肉发育良好,颌骨的粘膜增厚凸起,这些都是有利于吃奶时捉住奶头和协调吸吮动作的。
但不利的方面也有,6~7个月时小儿唾液量分泌逐渐增加,而这时期小儿吞咽反射不灵敏,再加上婴儿牙齿未萌出,牙槽突尚未发育。所以口腔分泌唾液时,婴儿既没有牙槽突的阻挡又不会把唾液咽下。此时小儿常出现流口水的现象,这时期流口水是一种生理性流涎,无需治疗。随着生长发育,牙齿的萌出,牙槽突逐渐形成,腭部慢慢增高,口底渐渐加深,以及有吞咽动作的训练,流口水现象会好转。
虽然随着年龄渐长,到孩子能吞咽过多的唾液后,这种现象会自行消失,但如果3岁以上仍时不时的流口水应结合具体情况分析。
1、口腔问题:口腔炎症会促进唾液分泌,导致孩子流口水。一般情况下,经过治疗,炎症消除后,流口水的现象会自行消失。口腔卫生不良也会造成流口水,牙缝和牙面上有食物残渣,容易使细菌在口腔中繁殖,刺激唾液分泌,进而流口水。
2、牙齿畸形:如果孩子牙齿畸形,前牙向前凸出较明显,唇部很难完全覆盖前牙,上下唇常自然分开,就容易流口水。所以,孩子最好尽快矫正牙齿。
3、呼吸道疾病:孩子受凉、吹风或感冒之后,容易鼻塞,出现张口呼吸,也会不由自主地流口水,有鼻炎、腺样体肥大等呼吸道疾病的孩子,也是同样的道理。
4、用脑过度、疲劳:当孩子剧烈运动极度疲劳后,或者学习用脑过度时,神经系统没有调节过来,使大脑发出错误信号,睡觉时可能会引起流口水。
当然,孩子睡姿不当,使得腮部受到压迫,嘴唇不能合拢,也会出现流口水,这个不仅小孩子有,大人有时候也会有;还有些先天发育迟缓的孩子,也会不自觉地流口水。但总的来说,孩子流口水的原因有多种,长期出现不正常流口水,应该及早确认病因,尽快调理。
有的家长发现,孩子流口水并不属于上面那几种,也没有什么明显的诱因,但就是总流口水,家长急的是直跺脚。我觉得这种情况,有可能是伤着脾胃了。
流涎与脾胃
中医认为,流口水多是因为脾虚不摄或脾胃不和导致的。《万氏秘传片玉心书》中指出:“小儿两颊颐流涎浸溃胸前者,此滞颐。盖涎者脾之液,口为脾窍,由脾胃虚冷,不能收敛津液,故涎从口出。”
还有很多家长不理解到底为什么脾胃和流口水有关,这其实是跟脾的生理功能有关,这个口水啊,在中医里叫涎,是唾液中比较清稀的部分,这是由脾气布散脾精上溢于口而化生的。
如果脾精、脾气充足,则涎液的产出就会适量,上行于口而不溢于口外;但如果脾胃不和,或者脾气不摄的时候,则会导致涎液异常增多,乃至于从口中不自觉流出。
流口水这个疾病也分证型。
第一种是脾胃积热型。这个证型下的孩子一般有流涎稠粘,颐肤红赤、痛痒,口角赤烂,面赤唇红,啼声响亮,口渴引饮,大便秽臭或燥结,小便短黄,舌质红,苔厚腻,脉滑数,指纹色紫等症状。
第二种是脾胃虚寒证。症状大体为涎液清稀,多如漏水,涎颐渍肤致溃烂作痒,面白唇淡,四肢发冷,啼声低弱,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迟,指纹色淡红。
如果家长能分清楚证型的话,可以尝试用推拿来治疗。顺时针方向摩腹5分钟,分推中脘20~50次,清补脾经各100次,揉板门300次,按揉脾俞、胃俞各1分钟,按揉足三里、三阴交穴各1分钟。
脾胃虚寒型:基础手法加补脾经至300次,掐揉四横纹100次,揉外劳宫100次,推三关100次,揉小天心200次。脾胃积热型:基础手法加退六腑200次、清天河水100次、清胃经200次、揉涌泉100次。另外,脾胃虚寒的孩子可以用六君子丸调理一下。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有的小儿流口水症状不太典型,也缺乏全身症状的参考依据,对于这样的孩子:
我们可以用制南星30克,生蒲黄12克。上两味药共研成细末,加适量的米醋调成饼状,敷于双足的涌泉穴,12小时换一次,一般5~7次。
然后,配合明矾15~20克,将明矾研成末,用开水化开,再加温水,浸泡双足,水量以浸没足背为宜,一般3~5次。
或者也可以用益智仁、乌药各100克,石榴皮50克,酒煮山药150克,捣烂为丸,这些量分为四份,每日用4次,用淡盐水冲服。
食 疗
01
摄涎饼
原料:
炒白术20~30克,益智仁20~30克,鲜生姜50克,白糖50克,白面粉适量。
制作:
先把炒白术和益智仁一同放入碾槽内,研成细末;把生姜洗净后捣烂绞汁;再把药末同白面粉、白糖和匀,加入姜汁和清水和匀,做成小饼15~20块,入锅内,如常法烙熟,备用。
用法:
早晚2次,每次1块,嚼食,连用7~10天。
02
益智粥
原料:
益智仁30~50克,白茯苓30~50克,大米30~50克。
制作:
先把益智仁同白茯苓烘干后,一并放入碾槽内研为细末;将大米淘净后煮成稀薄粥,待粥将熟时每次调入药粉3~5克,稍煮即可;也可用米汤调药粉3~5克稍煮。每日早晚2次,每次趁热服食,连用5~7天。
功效:
益脾暖肾,固气。适用于小儿遗尿,用于小儿流涎。
孩子流口水的问题,其实还是需要家长好好鉴别的。这里再强调一遍,如果孩子只是生理性的偶尔流口水,家长不必太紧张,如果确实是口水一直流个不停,去了医院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再不妨试试这几个方子。
往期回顾
请输入
《疳气疳积,赶紧健脾运胃!》
文|圆力
编辑|圆力
图片制作|蛋蛋
漫画|八岁
图片素材|千库网,已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