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从记忆中走来

那一年,
已交腊月,
家家户户都去村里,
唯一的那盘石碾,
准备碾,蒸年糕的粟米。
大清早就得挨号。
甚至用簸箕或瓢,
盛着少许的米,
在碾的一旁排起长长的队。
天虽冷,那些老婆孩子,
抱着碾棍一圈又一圈的辗转着。
时会满头大汗。
因为,
后面还有许多户在等待。
那一年,
跟着父亲去了北八崖,
鞭炮大集看热闹。
太过瘾了。
父亲,
看好了那家最肯响的,
狠了狠心买下了三支。
分别是大年夜,
年初五和正月十五燃放。
那一年,
父亲托人弄了个猪头票。
父亲买回,
当晚就在自家土炉灶上,
热气腾腾的煮着。
那一夜,我眯缝着眼,
馋得一直没入睡。
那一年,
母亲蒸了两八印锅白馒头。
还蒸了两锅发面卷子。
来亲戚时,陪客的人,
吃的是掺玉米面蒸的四方卷子。
馒头供客人吃和走亲戚用。
那一年,
跟母亲去拜年。
长辈们多数都给一毛和五毛压岁钱。
出了人家门口后,
母亲赶紧把钱要了过去。
那一年,
跟哥去二甲王姥姥家。
三十多里地,
大清早就得往那里走。
胳膊上挎着柳编的圆筐。
里面装着几个馒头,
二斤饼干,和几个苹果。
上面盖着一块很干净的毛巾。
后来,
骑上了自行车,
礼物,用皮兜提着。
后来,
骑上了摩托车,
换上了红塑料方便袋。
又后来,
开上了微型小面包,
全是礼品盒。
又后来,
一家人坐着轿车,
一边走亲戚一边看风景。
可是,
疫情蔓延世界的今天。
理性的人们在党
和国家的坚强领导下,
都懂得了科学应对。
少跋涉,不扎堆,
卫生从简居家过年已成为时尚。
家家户户每个门庭前,
高挂的红灯笼,
依然挑着属于咱老百姓的
吉祥和红火。
依然挑着每个中国人的梦。
专栏作者 |丁涛,笔名聆听涛声,山东潍坊市作协会员,北海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远方诗人会员,多在各媒常发,曾获全国一,二,三等奖多次,及奖杯奖金金牌证书等。
出品|墨雨天香工作室
投稿邮箱|644615370@qq.com
转载|请注明来源
请点阅读原文欣赏更多美文……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