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莫礪锋撰)陈与义、吕本中去世以后,一批出生于靖康前后的诗人登上诗坛。他们是在烽火连天的时代里成长起来的,山河破碎的动荡时势使他们具有完全不同于苏轼、黄庭坚的创作环境。而且他们自少就感受到诗坛风气的转变,所以比陈、吕等前辈更富有独创精神,最终以全新的艺术风貌取代了江西诗派在诗坛上的主流地位。这些诗人中以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四人最为着名,被称为“中兴四大诗人”。最初与陆游等人齐名的诗人还有萧德藻(号千巖),但他去世较早。宋末方回说:“宋中兴以来……言诗必曰尤、杨、范、陆,其先或曰尤、萧,然千巖早世不显,诗刻留湘中,传者少。尤、杨、范、陆特擅名天下。”(《跋遂初尤先生尚书诗》)。
第一节 陆游的创作道路和诗歌渊源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 入蜀前后的变化 对吕本中、曾几诗风的继承 对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的推尊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出生的第二年适逢靖康之乱,随其父陆宰离开中原南归。他幼时常看到父辈“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跋傅给事帖》)他因此狠早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壮志。陆游29岁参加进士考试,因名列秦檜的孙子之前而受到秦的忌恨,復试时被黜落,直到秦檜死后才得入仕。他在后来的仕途中又两度因力主抗金而被罢职。但陆游的爱国情怀终生不渝,他一生中时刻盼望着有杀敌报国、收復中原的机会,直到临终前仍在绝笔诗《示儿》中谆谆嘱咐儿孙: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在南渡之初,正直的士大夫大多怀有抗金復国的理想。然而随着绍兴和议的签订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以高宗赵构与宰相秦檜为首的主和派不顾当时宋军抗金战争的有利形势,与金国达成和议,向金称臣,划定淮河与大散关为宋、金边界,史称“绍兴和议”。详见《宋史纪事本末》卷七二《秦檜主和》。南宋小朝廷的投降路綫渐占上风,狠多士人渐趋消极。南宋最早在诗歌中高扬爱国主题的吕本中、陈与义等人晚年诗作的题材取向又转回到书斋生活和山水景物,便是这种态势在诗坛上的鲜明反映。陆游则与众不同,即使是在收復中原已毫无希望时,他仍然坚持夙志,大声疾呼抗敌復国,真不愧是南宋爱国诗人最杰出的代表。
陆游的生活经歷大致可分为叁个时期:一、45岁以前,他任镇江通判等职,后因赞助张浚北伐而罢职家居;二、自46岁入蜀从军至65岁被劾罢官;叁、66岁以后在山阴农村闲居20年。陆游的诗歌创作过程也可分成与之相应的叁个阶段,其中第二个阶段是陆诗臻于成熟的关键时期。陆游晚年回忆说他在“四十从戎驻南郑”时创作上发生了“诗家叁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歷歷”(《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不是指诗歌题材的转变,因为陆游早期的诗歌内容已相当充实,而且忧国念时的主调已经确立,叁十七八岁时就已写下《闻武均州报已復西州》、《送七兄赴扬州帅幕》等名篇。陆游所说的“诗家叁昧”,是指他在地处抗金前綫的南郑受到紧张、豪宕的军营生活的激发,而领悟到应该改变早年专以“藻绘”为工的诗风,而追求宏肆奔放的风格。陆游在《示子遹》诗中也自述过诗风变化的过程:“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稍悟,渐欲窥宏大。”参看莫礪锋《陆游诗家叁昧辨》,《南京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按:陆游的生平事跡,可参看於北山《陆游年谱》,中华书局1961年排印本。由于衹有这种风格才与陆游建立奇功的宏伟抱负、爱国忧时的炽烈感情、不拘小节的狂放性格最相适应,也衹有这种风格才最符合陆诗所要反映的时代的脉搏,所以陆游一旦找到这种适合于自己的风格之后,他的创作就产生了质的飞跃。正如清人赵翼所说:“放翁诗之宏肆,自从戎巴蜀,而境界又一变。”(《甌北诗话》卷六)最能体现陆诗雄放风格的七古名篇如《金错刀行》、《胡无人》、《长歌行》(人生不作安期生)、《关山月》、《秋兴》(成都城中秋夜长)等都作于入蜀从军以后的十年间,说明陆游诗的主导风格正是在巴山蜀水之间奠定的。正由于这个原因,陆游把自己的诗集题作《剑南诗稿》。
陆游与江西诗派有着深刻的渊源关係。他师事曾几,又私淑吕本中,对曾、吕二人服膺终生。陆游接受曾、吕的影响首先在于爱国的情操,他少时与曾几“略无叁日不进见,见必闻忧国之言。”(《跋曾文清公奏议稿》)而吕本中在表现爱国主义主题方面堪称是陆游的先驱。陆游在艺术上也受到曾、吕较深的影响,对“活法”说深信不疑,直到70岁时还对曾几授予他的“文章切勿参死句”(《赠应秀才》)一语津津乐道。然而陆游虽然从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中获得了增进艺术修养以自成一家的启示,早年作诗时也曾仿效过黄庭坚、吕本中等江西诗人的风格,可是他的艺术个性和才力却不是江西诗派所能牢笼的。所以他狠快就超越了曾几、吕本中等师辈的成就,幷以明朗瑰丽的语言、奔放磊落的情调而与江西诗风分道扬鑣。
除了借鉴江西诗派以外,陆游还广泛地学习前代的优秀诗人。在陆游所崇拜的古代诗人中,屈原、杜甫以其爱国忧世之心成为陆游的异代知音。陆游54岁出蜀东归途中曾写下《楚城》和《龙兴寺吊少陵先生寓居》二诗:
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礻司。一千五百年间事,衹有滩声似旧时!
中原草草失承平,戍火胡尘到两京。扈蹕老臣身万里,天寒来此听江声。
国家多难,报国无路,共同的遭遇使陆游与屈、杜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然而时刻希望杀敌復国的陆游所面对的现实却是南宋小朝廷偏安于半壁江山的定局,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矛盾使陆游格外苦闷,他衹有在幻想中才能得到安慰和解脱。于是本质上属于写实性质的陆诗却时常需要借助浪漫幻想的表现方式,而李白那种独往独来、鄙视流俗的人生态度和想落天外、变化莫测的艺术构思也就成为陆游倾心学习的对象。
此外,岑参和陶渊明也受到陆游的重视。在陆游心目中,岑参是仅次于李、杜的唐代大诗人。这显然是由于岑诗多写边塞奇丽风光和军营的豪壮生活,正与陆游所嚮往的从军生活情趣相投的缘故陆游少时即喜读岑参诗,当他於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摄知嘉州事时,曾搜集岑参遗诗刻之,并作《跋岑嘉州诗集》曰:“予自少时,绝好岑嘉州诗……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又作《夜读岑嘉州诗集》云:“公诗信豪伟,笔力追李杜。常想从军时,气无玉关路。……诵公天山第,流涕思一遇。”当陆游退居山阴农村后,陶渊明恬淡的生活态度和陶诗平淡自然的风格又成为他仿效的典范陆游少时即喜读陶渊明诗,他后来回忆说:“吾年十叁四时,侍先少傅居城南小隐。偶见藤架上有渊明诗,因取读之,欣然会心。日且暮,家人呼食,读诗方乐,至夜,卒不就食。”(《跋渊明集》)但他在创作中大量地学陶、和陶,则是在晚年居山阴农村时。转益多师的态度使陆游从前代诗歌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也使陆诗的题材和风格形成了多样化的格局。
第二节 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抗敌復国主题 隐逸情趣 爱情诗 平易晓畅中的恢宏雄放之气 七言诗的高度成就
陆游一生勤奋创作,流传至今的诗就有九千四百多首。诗歌的内容也极为丰富,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爱国主题和日常生活情景的吟咏,正如《唐宋诗醇》卷四二所说:“其感激悲愤、忠君爱国之诚,一寓于诗,酒酣耳热,跌宕淋漓。至于渔舟樵径,茶碗炉熏,或雨或晴,一草一本,莫不着为歌咏,以寄其意。”
民族矛盾始终是南宋社会最受人关注的热点问题。宋帝国的半壁河山已经沦于异族的统治之下,而且金兵继续南侵的威胁也始终存在。是发奋图强待机北伐以恢復中原,还是屈膝投降以苟安于东南一隅?这直接关係到宋帝国的生死存亡,也关係到全民族的命运和尊严。陆游作为时代的歌手,理所当然要把抗敌復国作为最重要的主题。他写出了沦陷区人民对故国之师的期待:“叁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也写出了南宋军民不甘屈服的气概:“楚虽叁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金错刀行》)既然南北两地的人民都盼望着收復中原,又是什么原因使这种期望长久不能实现?陆游愤怒地指出,原因就是统治者但谋一己私利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诸公可嘆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不望夷吾出江左,新亭对泣亦无人!”(《追感往事》之五)陆游的深哀巨痛集中体现在《关山月》中:
和戎詔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叁十从军今白髮。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復,几处今宵垂泪痕!
诗中假托一位老战士之口,痛责统治者一纸和议拋弃半壁江山、苟且偷生贪图享乐的无耻行径,倾诉了爱国将士和沦陷区人民的满腔悲愤。这正是南宋中叶沉闷的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当然,陆诗中更多的是自抒报国壮志和忧国深思的作品,如《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鬢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
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幷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60年的创作歷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精华和灵魂。清末梁启超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读陆放翁集》之二)如从数量来看,陆诗中爱国主题的作品不足十分之叁,但这些诗代表着陆诗的主要思想倾向。
陆游热爱生活,善于从各种生活情景中发现诗材。无论是高山大川还是草木虫鱼,无论是农村的平凡生活还是书斋的闲情逸趣,他都有细緻入微的描绘,如《游山西村》和《临安春雨初霽》: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鶏豚。山重水復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嘆,犹及清明可到家。
前一首赞美寧静的村景和淳朴的民风,后一首抒写对京华红尘的厌倦,但对江南春雨和书斋闲适生活的描写却优美动人。这又反映出时时梦见铁马冰河的志士陆游,也同样热爱和平的日常生活。
陆游年轻时经歷过一段不幸的爱情生活。他的前妻唐氏不得翁姑的喜欢,两人被迫离婚,不久唐氏即抑鬱而死。在以后的50年间,陆游一直把悲痛深藏心底,偶尔也形诸篇咏。如《沈园》二首: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復旧池臺。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陆游75岁时重游旧地,触景生情,无法压抑心中的哀痛,遂写下这两首“绝等伤心之诗”近人陈衍评此诗说:“无此绝等伤心之事,亦无此绝等伤心之诗。就百年论,谁愿有此事?就千秋论,不可无此诗!”(《宋诗精华录》卷叁)。陆游的爱情诗虽然数量狠少,但却是古代爱情诗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在爱情主题已基本上从诗歌转移到词中的宋代,它们尤其值得重视。
陆游性格豪放,胸怀壮志,在诗歌风格上追求雄浑豪健而鄙弃纤巧细弱。53岁时写的《白鹤馆夜坐》说:“袖手哦新诗,清寒愧雄浑。屈宋死千载,谁能起九原?中间李与杜,独招湘水魂。自此竞摹写,几人望其藩?兰苕看翡翠,烟雨啼青猿。岂知云海中,九万击鹏鯤。”此时陆游正处于诗风成熟的关键时刻,他不满“翡翠兰苕”般的纤巧,而赞美屈宋赋和李杜诗的“雄浑”。正是在这种风格论的指导下,陆游形成了气势奔放、境界壮阔的诗风。
陆游热情奔放,神採飞扬,把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壮志豪情都倾泻在诗中,常常凭藉幻境、梦境来一吐胸中的壮怀英气。陆游写梦的作品特别多。赵翼《甌北诗话》卷六说陆集中有纪梦诗99首,然据今人统计,《剑南诗稿》中写梦的诗多达157首,其中为数最多的是梦及赴边杀敌、恢復中原的诗。他在梦中亲临前綫,斩将夺关,尽復汉唐故地。甚至在老病僵卧之时,尚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奇情壮思。丰富多彩的纪梦诗,构成了陆诗飘逸奔放的特点,而神似李白。陆游在当时有“小太白”之称。明毛晋《剑南诗稿跋》说:“孝宗一日御华文阁,问周益公(必大)曰:‘今代诗人,亦有如唐李太白者乎?’益公以放翁对。由是人竟呼为小太白。”然而严酷的现实环境毕竟给诗人心灵压上了无法摆脱的重负,梦中的幻境终究是要消逝的,“破驛梦回灯欲死,打窗风雨正叁更”(《叁月十七日夜醉中作》);“酒醒客散独凄然,枕上屡挥忧国泪”(《送范舍人还朝》)等诗句,就表现出诗人的真实心态。所以陆游的诗风又有近于杜甫的沉鬰悲凉的一面。兼融李白的飘逸奔放与杜甫的沉鬰顿挫于一炉,构成了陆游的独特诗风。但陆诗又不像李、杜诗那样雄奇莫测,陆诗的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飭谨严,即使是七言古体也不例外。如《长歌行》:
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犹当出作李西平,手梟逆贼清旧京。金印煌煌未入手,白髮种种来无情。成都古寺卧秋晚,落晶偏傍僧窗明。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螿鸣?兴来买尽市桥酒,大车磊落堆长瓶。豪竹哀丝助剧饮,如巨野受黄河倾。平时一滴不入口,意气顿使千人惊。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空有声。何当凯旋宴将士,叁更雪压飞狐城。
笔力清壮顿挫,结构波澜迭起,恢宏雄放的气势寓于明朗晓畅的语言和整飭的句式之中,典型地体现出陆诗的个性风格,故被后人推为陆诗的压卷之作。赵翼评陆诗是“看似奔放实则谨严”(《甌北诗话》卷六),正是指此而言。
陆游擅长的诗体是七言诗,他的七古、七律和七绝的成就都狠高。其中的七律尤以对仗工整而着称,刘克庄甚至说“古人好对偶被放翁用尽”(《后村诗话》前集)。陆诗的对仗常常能做到工整而不落纤巧,新奇而不至雕琢,同样体现出平易近人的倾向。如“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鬢向人无再青”(《夜泊水村》)、“戏招西塞山前月,来听东林寺里钟”(《六月十四日宿东林寺》),“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鷺洲”(《登赏心亭》)。这就与他深为不满的晚唐诗风拉开了距离,而与苏、黄以来的宋诗的倾向一脉相承。
陆游的七绝笔致流传,情韵深永,《剑门道中遇微雨》是其代表作: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悲愤的情绪出之以清丽流转的字句,情致深婉,颇有唐人绝句意境回归的迹象。
陆游诗也有比较严重的缺点,有些诗流于浅近滑易,字句和诗意重復出现的现象也狠常见。据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排印本)附录《篇名索引》统计,陆诗中题重復达40次以上的就有5例:《杂兴》68首,《杂感》61首,《秋思》55首,《秋兴》46首,《幽居》40首。其它如《春日》、《夏日》之类的诗题也都反復出现。这些缺点主要发生在他最后20年的作品中,原因是他闲居无事而作诗甚多,而又未经整理删汰《剑南诗稿》前二十卷是陆游自己编定的,经过严格的删汰,而自卷二十一以下,即作於陆游63岁以后的诗,是由其子随时记录,后结集刊行,没有经过陆游的整理。
第叁节 陆游的影响陆游对南宋后期诗坛的影响 陆游对后代诗人的影响
陆游在南宋诗坛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南宋初年,虽然局势危急,但士气尚盛,诗坛风气变得颇为振作。但随着南宋小朝廷偏安局面的形成,士大夫渐趋消极,诗坛风气变得萎靡不振,吟风弄月的题材走向和琐细卑弱的风格倾向日益明显。陆游对这种情形痛心疾首,有诗说:“尔来士气日靡靡,文章光焰伏不起。”(《谢张时可通判赠诗编》)陆游高举起前代屈、贾、李、杜和本朝欧、苏及南渡诸公《吕本中、曾几等)的旗帜与之对抗,以高扬爱国主题的黄钟大吕承担起振作诗风的歷史使命,幷对南宋后期诗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江湖诗派中的戴復古和刘克庄都师承陆游,戴曾登门受教,刘则为私淑弟子,他们在主题倾向和艺术风格上都受到陆游的深刻启迪。到了宋末,国破家亡的时代背景更使陆游的爱国精神深入人心,林景熙在宋亡之后作《书陆放翁诗卷后》,对陆游继承杜甫的传统予以高度评价:“天宝诗人诗有史,杜鹃再拜泪如水。龟堂一老旗鼓雄,劲气往往摩其垒。”幷沉痛地追悼陆游:“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陆游的爱国诗歌在后代也有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清末以来,每当国势倾危时,陆诗往往成为鼓舞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者的精神力量。
陆游写山水景物和书斋生活的诗篇,因描写细腻生动、语言清新优美,也颇受明、清诗人的喜爱。明末袁宗道曾称赞陆诗“模写事情俱透脱,品题花鸟亦清奇”(《偶得放翁集快读数日志喜因效其语》)。陆诗中对仗工丽的联句常被用作书斋或亭臺的楹联钱钟书指出:清汪唐年《庄谐选录》卷六《联语》条引有陆游诗句“重帘不捲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又李慈铭《越縵堂日记》同治八年十二月初六日摘陆游句,且称:“此等数百十联皆宜於楹贴。”见《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排印本,第195页。,也说明陆游的这一类诗篇在后代拥有广大的读者。
第四节 杨万里和范成大诚斋体的艺术特徵 范成大的使金诗和田园诗
杨万里(1127~1206)少习理学。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宋孝宗时歷仕国子博士、太常博士、礼部右侍郎等,后出知漳州、常州。宋光宗初召为秘书监。晚年家居15年不出,因不满韩侂胄专权,忧愤成疾而卒。《宋史》卷四叁叁有传。平生作诗达万首,今存四千二百餘首。诗见《诚斋集》。讲究品节,关心国事,忧国之念也时常流露在诗歌中,如《初入淮河四绝句》的其一、其四:
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干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
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诉不堪。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
南宋与金以淮河为界,原为宋帝国内河的淮河如今成了天涯,诗人对此感到深深的悲愤。这两首诗分别从淮河两岸着眼,诉说了人民希望统一的心声。诗风沉鬰,感人至深。
与陆游不同,杨万里主要的诗兴是在自然风物和日常生活的情趣上面。杨万里是位理学家,《宋史》把他列入《儒林传》,但理学思想幷没有窒息他活泼的思绪和透脱的胸怀,却增进了他对平凡事物中蕴含的哲理的思考,这使他的诗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富于理趣,例如《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和《宿灵鷲禪寺》: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初疑夜雨忽朝晴,乃是山泉终夜鸣。流到溪前无半语,在山做得许多声。
所咏的都是十分平常的景物或人生经歷,但读来却给人以新鲜感。这固然是由于语言的活泼和联想的丰富,但更重要的是诗人对自然和人生有着独特的感受。
杨万里的诗风发生过多次变化。他早年学诗是从江西诗派入手,后来改而学习王安石和晚唐诗人的绝句,最后终于领悟到应该摆脱前人的藩篱而自成一家,幷形成了独具面目的诚斋体。杨万里在《荆溪集序》中自述:“予之诗,始学江西诸君子,既又学后山五字律,既又学半山老人七字绝句,晚乃学绝句於唐人。学之愈力,得之愈寡。”“戊戌(1178)叁朝时节,赐告,少公事。是日即作诗,忽若有悟。於是辞谢唐人及王、陈、江西诸君子,皆不敢学,而后欣如也。”诚斋体的风格特徵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例如《晓行望云山》和《小池》:
霽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诗人敏锐地从平常的事物中捕捉到富有情趣的瞬间,幷用浅近自然的语言把他的所见所感表现出来。形成诚斋体的要素之一是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他笔下的草木虫鱼乃至山水风云无不具有知觉和情感,无不充满生机和灵性,例如“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暄”(《桂源铺》),“最是杨花欺客子,向人一一作西飞”(《都下无忧馆小楼春尽旅怀》),描写对象的盎然生机自然会给诗歌带来活泼的风格。要素之二是杨万里作诗想像奇特,但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或夭矫奇崛的结构,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致的章法,近于口语。他在月下饮酒时产生的奇思妙想是:“老夫渴急月更急,酒落杯中月先入……举杯将月一口吞,举头见月犹在天。老夫大笑问客道:月是一团还两团?”(《重九后二日同徐克章登万花川穀月下传觴》)他笔下的大风江浪是:“北风五日吹江练,江底吹翻作江面。……再吹两日必江竭,却将海水来相接。”(《池口移舟入江再泊十里头潘家湾阻风不至》)显然,杨万里的诗风与北宋王、苏、黄等人多用典故成语、多写人文意象的诗风大异其趣,而与吕本中、曾几的后期诗风则有传承关係,但其活泼的程度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所以具有狠大的独创性。
杨万里晚年自称作诗的状态是“瀏瀏焉无復前日之轧轧矣”(《荆溪集序》),即无拘无束,信手拈来,这是一种进入了自由王国的成熟境界,杨诗因此而成为宋诗中狠有特色的一家。但由此也产生了粗率滑易、浅俗无味的缺点,所以杨诗除了部分佳作外,不秒作品不耐咀嚼。清初吕留良等《宋诗钞?诚斋诗钞》卷首说:“见者无不大笑,呜呼,不笑不足以为诚斋之诗。”这个评价是褒贬参半的,因为杨万里诗的活泼风趣确是优点之一,但有时过於追求谐趣,未免流於滑稽而缺乏深情远韵。这个缺点在杨诗中比较严重。这是杨万里刻意追求风格的独特性所付出的代价。
范成大(1126~1193)曾长年在各地任地方官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昆山(今江苏昆山)人。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歷任礼部员外郎等职。宋孝宗乾道六年(1161)使金,不辱使命。升任中书舍人。后出任广西经略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归朝后仕至参知政事。晚年退居苏州石湖十年。着有《石湖居士诗集》,存诗一千九百餘首。其生平事跡,见《宋史》卷叁八六本传;于北山《范成大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排印本。周知四方风土人情,诗中反映的生活面比较广阔。例如他描写民生疾苦的诗,继承了唐代杜甫及元、白、张、王新题乐府的传统,且以写法新颖生动而别具一格,像《后催租行》中借老农之口所说的“去年衣尽到家口,大女临歧两分手。今年次女已行媒,亦復驱将换千斗。室中更有第叁女,明年不怕催租苦!”语气冷隽,但批判现实的力度幷不亚于白居易诗的大声疾呼。
范成大诗中价值最高的是使金纪行诗和田园诗。
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范成大奉命使金,以谋废除有损国格的跪拜受书礼。此行虽未达到目的,但他不顾生命危险,节义凛然,受到朝野的一致赞扬。在这次出使过程中,范成大写了一组七言绝句《范石湖集》卷一二,从《渡淮》始,到《会同馆》毕,共72首七言绝句。这组诗当时曾经单刻,名《北征集》。,把自己在沦陷区的见闻感触一一纪之于诗,主要内容是描写沦陷区山河破碎的景象,中原人民遭受蹂躪、盼望光復的情形,凭吊古代爱国志士的遗迹以表示自己誓死报国的决心。例如:
狐冢獾蹊满路衢,行人犹作御园呼。连昌尚有花临砌,肠断宜春寸草无!(《宜春苑》)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州桥》)
玉节经行虏障深,马头釃酒奠疏林。兹行璧重身如叶,天日应临慕藺心。(《藺相如墓》)
南宋诗人描写中原的诗大多是出于想像,而范成大却亲临其境,所以感触格外深刻,描写格外真切,在当时的爱国主题诗歌中独树一帜。
范成大退隐石湖的十年中,写了许多田园诗,其中以《四时田园杂兴》最为着名。这组诗共60首七言绝句,每12首为一组,分咏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和冬日的田园生活。在古代诗歌史上,田园诗事实上大多是士大夫自抒隐逸情趣的抒情诗,如王维、孟浩然诗中的田园风光都是作为诗人静謐心境的外化而出现的。除了少数陶诗以外,古代田园诗中对田园生活最重要的内容--农事反而是忽略不顾的,偶尔出现的樵夫、农人也往往被赋予隐士的性格。至于农村生活的主人公农民的劳作生活及其种种疾苦,唐代诗人如元稹、张籍等往往把此类内容写进《农家词》、《田家词》一类乐府诗中。这些诗中没有田园风光的描写,在习惯上也不被看作田园诗。范成大创造性地把上述两个传统合为一体,全面、真切地描写了农村生活的各种细节。例如《四时田园杂兴》的第十五、叁十、叁十五、四十四诸首:
胡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鶏飞过篱犬吠竇,知有行商来实茶。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採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桑麻菽麦之景,耕耘纺织之事,生计艰难的酸辛,丰年收穫的欢乐,这一切才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内容,诗歌的主人公也已由隐士转变为农人。范成大成功地实现了对传统题材的改造,使田园诗成为名副其实的反映农村生活之诗。
范成大诗的语言自然清新,风格温润委婉,衹有少数作品风格峭拔。范成大诗的艺术成就狠高,然而其诗风的个性不够鲜明。
尤袤(1127~1194)在当时也是着名的诗人尤袤,字延之,无锡(今属江苏)人。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仕至礼部尚书,《宋史》卷叁八九有传。尤袤的诗文大多亡佚,今存后人所辑《梁溪遗稿》。,但他未能自成一家,作品大多已经散佚。从残存的五十多首诗来看,其诗风细润圆转,比较接近于范成大。
古代文学复习签到
●1:总绪论三节
●2:先秦文学绪论|中国古代文学第一编
●3:上古神话|中国古代文学第一编第一章
●4:《诗经》中国古代文学第一编第二章
●5: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6: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7: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8:第二编 秦汉文学绪论
●9:第一章 秦及西汉散文
●10: 第二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11: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12:第四章 两汉乐府诗
●13:第五章 东汉辞赋
●14:第六章《汉书》及东汉散文
●15:第七章 东汉文人诗
●16: 魏晋南北朝文学
●17: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18:第二章 两晋诗坛
●19:第三章 陶渊明
●20: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21: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22:第六章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23:第七章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24: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駢文与散文
●25: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26: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绪论
●27: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28:第二章 盛唐的诗人群体
●29:第三章 李白
●30:第四章 杜甫
●31:第五章 大历诗风
●32:第六章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33:第七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34:第八章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35:第九章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36:第十章 晚唐诗歌
●37:第十一章 李商隐
●38:第十二章 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歌
●39:第五编 宋代文学绪论
●40:第一章 宋初文学
●41:第二章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42:第三章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43:第四章 苏轼
●44: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45:第六章 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
●46:第七章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