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茗:附庸风雅之碎语

文/松茗

观现代京剧《七个月零四天》后感
到青海大剧院观看现代京剧《七个月零四天》。其实,我对京剧十分陌生,只知道它是中国国粹。抓住机会去近距离看纯粹陌生的京剧,毫无兴趣与欣赏可言,只能说是好奇心使然的附庸风雅。
大幕拉开,灯光璀璨,舞台背景栩栩逼真,演员们陆续出场,还没等剧情开始,就像双脚已经在炎热的夏天踏进了宁静温柔的海滩,莫名地被吸引,一刹那,心就突然静下来,只想认真地去感受接下来会发生的故事。
这是一个并不陌生的故事,1954年5月11日,44岁的慕生忠带领着一支不为人知的驼队、一群不为人知的驼工,正式开始了在世界屋脊开辟道路的工程,他们把大本营设在格尔木。当时的格尔木一片荒漠,是风暴和沙石肆虐的世界。慕生忠带领队伍在这里栽下第一批树木,开垦出第一块良田,亲手种下第一批粮食和蔬菜,手举铁锹、利镐的工人们用尽浑身力气刨下坚硬的砂石,直冒火星,蚊子也轮番叮咬他们。有人倒下了,有人病逝了……
这年10月,队伍开上海拔5321米高的“生命禁区”唐古拉山口,含氧量还不到内地的一半,气候异常恶劣,狂风卷着雪团和冰雹,不要说挥铁锹,就连说话也都十分吃力。火点不着,水烧不开,慕生忠不断鼓励大家说:“修筑青藏公路的决心不能动摇,就是死了也要头朝拉萨。”他的言行深深激励着每一位筑路人。继续有人倒下,有人病逝,可是筑路工人的情绪高涨,他们也得到了藏族同胞情同手足的爱和付出,最终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这年12月15日,公路修到了拉萨,12月25日距离开工七个月零四天,第一条青藏公路通车。六十多年来,在这条修筑在世界屋脊之上的青藏公路上,有七百八十多名官兵献出生命。
“多年后,会不会有人记得我们这一辈,会不会知道我们都是谁?”一名因得高原病而即将牺牲小韩同志这样问,慕生忠含着眼泪说:“历史会记住我们这一辈,天路就是我们的纪念碑。为人一世可告慰,顶天立地有作为。”看到这里,几乎要潸然泪下。还有慕生忠尊重人才和科学、勇于担当的情景,不顾自身病痛在雪中救援藏族同胞的情景等等都让我感受到一种催人泪下的英雄气概。
回到京剧这个概念,人物对话基本上都是用京剧唱出来的,感谢大剧院把唱词投射到舞台两边的显示屏上,看着唱词听唱,不至于让我这个京剧门外人出于完全无知的状态。“藏胞挨饿哭声惨,造福子孙才心安,修筑天路成夙愿,是走是留两为难”“真英雄赤子心不能忘本,为人民谋幸福牢记心中”“舍家业为把天路通,守约定誓比山重,成功时再谢知音,夙愿偿喜泪奔涌,通天壑永不枉此生”“高原苍茫风浩荡,山峰低首祭国殇,历史见证回首望,天路铭刻军功章,山河壮丽绘梦想,热血写成新篇章”……抛开世俗的车马喧嚣,一点一滴地感受着演员们徐徐而激情的京剧唱腔艺术,他们的嗓音时而清亮透彻,时而冰泉冷瑟,时而激情豪迈,那一句句直冲云霄的唱句给观众以极大的听觉享受,心灵得到的是感动和力量。其实很多时候如果不看字幕,我是很难听懂的,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有听戏的心情就足够了!
不懂京剧,但是对舞台艺术还是略微有所了解。这部京剧的舞台艺术丰富多彩,从灯光、场景到道具,又是一种种视觉享受。在剧院看戏和在家通过电视看戏是不一样的,在剧院看戏让人身临其境,从符合剧情的灯光到逼真的场景再到精美的道具,都能把人不知不觉拉进剧情,仿佛到了慕生忠带领工人们一起修路的现场。
今天我们可以坐着火车轻松地去拉萨,肯定不会再有那种艰难困苦而又斗志昂扬的经历,可是这部剧却可以给我们一个深层次的感受。要说感知最深刻的,还是对青海演艺集团的这些京剧演员们的舞台表演功底了,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间展示出一种大无畏的决心、一种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一种历经苦难的坚持,那肯定不是一日之功,他们是值得敬佩的。每位京剧艺术工作者应该都是值得敬佩的,他们继承发展我国的国粹,并付出常人无法看到的汗水和坚持,把京剧的美呈现给每一个普通人,让这种美能为更多的人感知、感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说,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味儿。觉得这部京剧作品应该符合这个标准吧,这是一部有国粹、有筋骨、有道德、有精神的文艺作品,书写着砥砺前行的伟大实践,彰显着红色信仰的力量。
走出剧院,依然在回味,突然思考到一个问题:京剧到底能不能引发一群外行人的代入式情感共鸣呢?应该可以,只是京剧除了唱念做打,即音乐性及技巧性,是不是应该多一些融合现代人某种亲身体验,并且具有较高精神价值的东西呢?
一个纯粹的京剧外行人的浅薄碎语而已!
松茗,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现就职于青海银行。
===============================
青海在线文化传媒出品。原创作品,请勿转载。《青海读书》公众号面向广大网友征稿,欢迎广大作者投稿,散文、小小说、诗歌、书评、新书推荐均可。文责自负,自己校对。投稿时请发作者简介和需要配图的照片。邮箱:1607760814@qq.com,读书QQ群:371156841
微信号:qhds2014
文化顾问/王文泸
执行主编/刘志强
本期责编/那维桢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