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图书解读稿全文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点击“每日读书”菜单
水木君说:
晚上好,亲爱的朋友。今天要给大家解读的书是《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
《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
作者:周国平
生而为人,我们为什么而活?为了付出和得到爱,为了承担责任,为了享受这人世间的一切美好。
也因为如此,人生必然要接受苦难的磨炼,孤独的侵袭和死亡的到来。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有一段话: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辛苦劳作,来回奔波是为了什么?所有这些贪婪欲望,所有这些对财富权利和名声的追求,其目的到底何在呢?归根到底,是为了得到他人的爱和认同。
爱是一个很宏大的主题,爱包涵了太多,却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义来诠释爱。爱是责任爱也是享受,在著名作家周国平先生的眼里,爱是没有理由的,是宽容的,爱就是对彼此的依恋。
而这认同既包括了自我认同,也有社会认同。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辞官弃职,归隐田园,只为了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逍遥自在,追求自我认同,抛弃俗世的名利,为心灵找到一片纯净超然的归属。
但更多的人是在追求一种社会认同,金钱、名利以及地位。香车美女,酒池肉林人人称羡;“年薪百万,人在美国,刚下飞机”定义成功;别墅名包,财富自由个个追求。笑贫不笑娼,资本逐利,人们也越来越焦虑,迷茫。
以别人的评价来作为要求自己的标准,无时无刻不在证明自己。这就导致了社会的浮躁,人心的浮躁,静不下心来专注做一件事,也不会认真去思考,去探求最初的梦想,慢慢的就容易迷失自我,最终失去自我。
虚度光阴、蝇营狗苟、浑浑噩噩地生活,就是对人生的最大不敬。活在当下,认真感受生活中的各种滋味,方为尊重生命。对此,周国平先生在《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这本书中做了深刻的阐述。
1.
生命本没有意义,需要我们赋予它意义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几乎每个人都有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我们之所以会这样问,是因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痛苦,“因为痛苦,所以思考”。
一个丰沛的人生,必然是受过苦也享过甜,苦难和幸福是相对的,只有经历过苦难,才能更好地感受幸福。何为苦?患重病饱受折磨,亲历挚爱的人死亡,拼尽全力事业依旧失败都是苦。所以,如何面对苦难便是我们每个人需要研究的课题。
但苦难也并非洪水猛兽,常言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可见,苦还是让你成为人上人的一剂良药。只不过,这药效因人而异,善于从苦难中得到一种关于人生的全新思考,获得一种新的眼光,那么这种苦难将是佛教中认为的“觉悟的起点”,是有助于你变得更好的良药。
另外,苦难不仅能提高我们的认知,使得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加深刻,也将提高我们的人格,周国平先生认为,苦难是人格的试金石。一个人在经受挫折之后对身边人和事的态度,最能表明一个人是否具有内在的尊严,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分手见人品”,说的就是这个理。
生老病死已经够苦了,但人生并不只有苦。一个人能心平气和地走完这一生,关键的一点是因为人生中还有享受和幸福。人生下来会经受各种苦,但并不只为了受苦而生,更多是为了享受生活争取幸福。
那什么是享受?是住几千万的豪宅吗?是进出高档酒店过上世俗定义的成功生活吗?还是陶然于山水之间感受大自然的纯美和壮阔?其实,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但不管是哪种,真正意义上的享受,是要有心灵参与其中的。否则,那只能叫消费而不是享受。
苦难和幸福有个共同点,那就是直接和灵魂有关,都牵涉到对生命意义的评价。但只有这些生命依旧不饱满,人活着还需要有信仰。
信仰并不仅仅是宗教,事实上,做一个教徒并不代表就有了信仰,而有信仰的人也不一定非要信奉某一宗教。真正的信仰是在于相信人生应该有着崇高的追求,有着超出世俗的理想目标,在这个问题上,真诚的态度尤为重要,顾名思义,就是要认真且诚实,来不得虚也做不得假。
周国平先生在一次旅程中就遇到这样一小和尚。那时候大伙儿都挤在闷热的船舱里的一个自来水管旁,争先恐后地接水洗脸。这个小和尚就静静在一旁等着,让别人先洗,等终于轮到他了,刚要拿毛巾去接水,这个时候被另一个人给挤开了。
他不但没有生气,还礼貌地以手示意:“请,请。”就这么一件小事,足以看出这个身披青灰色袈裟的僧人是一个真正有信仰的人,而不是仅仅是因为他的身份,不在于他是信佛还是上帝。
其实做人也一样,先做人后做事。做人是人生第一重要的东西,看一个人做人的成功与否,只要通过看他在做事的方式和态度就能了解八九。做人失败了,那么人生的整个基调就是失败的,所以,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在面对种种好与不好的事都能够保持正直和尊严,这才是做人的根本。
生命本是没有意义的,它就是一张白纸,但因为有了人生的各种经历填充,增色,涂抹,有灰暗有明媚,有坎坷弯曲也有平顺笔直,最重要的是,有血有肉有故事,最后你生命的所有意义都将呈现在这张画纸上,这就是意义。
2.
爱人和被人爱,就是恰当好处的爱
爱这个主题太宏大了,大到即便有一千个定义,也依旧无法穷尽其内涵。
如果真的爱一个人,那么你会对他没有理由地心疼,无条件地宽容。爱的本质是给予,给予比得到更让人幸福。做了父母之后,只是单纯地付出,照料和抚育孩子,就能感受到极大的满足。
但作为一个正常人,是兼有爱人和被人爱的双向需求的,在这个过程中,就要避免陷入误区中。爱而不求回报,懂得珍惜被爱,这才是有尊严的爱。
爱是永恒的话题,女人也是男人的永恒话题。自古以来,喜欢谈论女人的男人有两种:女性蔑视者和女性崇拜者。历史上女性的地位总体非常低下,男人总是贬低女性,视女人为灾祸。
持这种态度的,不乏名人和伟人。在中国,孔子有“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把男人的尴尬和困惑归罪于女人,实在是有失偏颇。在国外,代表人物有叔本华,只把女性当作泄欲的工具;拜伦和莫泊桑,一生风流韵事不断,却从不曾坠入情网。还有亚里士多德,把女性定义为残缺不全的性别等等。
不得不说,即便是名人伟人,也有其狭隘自私的一面。周国平认为,女性蔑视者往往是悲观主义者,他的肉体和灵魂是分裂的,他给女人展示的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肉体,而女性崇拜者则是理想主义者,对于他们来说,女人就是他的尘世和家园。
男人需要女人,就像需要自然一样。男人爱女人,凡不爱女人的男人,必定也不爱人生。男女之间真正的爱情,比“喜欢”要更深刻,也更有韧性,拉得开却扯不断。双方互相信任,从不给对方设限,到头来仍然是谁也离不开谁,这就是真爱。
好的爱情是性的吸引与人的吸引的统一,而好的女人是性的魅力与人的魅力的统一,她往往是集风骚、智慧于一身,既有性的魅力,又有人的魅力,这大概就是人们对“尤物”的定义吧。女人和爱情便容易催生出婚姻,好的婚姻则是性的和谐与人的和谐的统一。
说的都是理想状态下的爱情和婚姻,现实生活中的婚姻大多都是一地鸡毛,现在整个社会中形成了一种广泛的、心照不宣的共识——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浪漫的爱情是荷尔蒙的产物,一旦持久,任何的浪漫都会归于平凡,但这并不是婚姻的错。
若是两人感情稳定,激情消退,另外一种感情会渐渐生长起来,它不似恋爱时那般热烈和迷乱,却能在夫妻之间形成一种信任、安心、默契、惦念的命运与共之感,这就是我们说的亲情式爱情。
就像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二人一生相伴六十余年,从未吵过架,一生互敬互爱,相敬如宾。曾经连鞋带都绑不好的钱钟书,却愿意在在杨绛坐月子的时候下厨煮鸡汤。而杨绛因为汤里的几颗蚕豆感觉到了钱钟书的用心感动不已。钱钟书做得“五分钟蛋”,杨绛说那是她吃过最好吃的早餐。
在钱钟书的眼里,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而在杨绛的心中,钱钟书永远都是一个大孩子,她也用她的一生竭尽全力保全了钱钟书的那份纯真,即便钱钟书六十岁了才第一次划火柴,兴奋不已,杨绛没有嘲笑,而是跟爱人一起开怀大笑。
从陌生人发展到至亲的人,这种缘分和福气,大概是前世花了千年的时间才修来的吧。这个人,能陪你走过颠沛流离的青年,安稳麻木的中年和相依相伴的老年,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此。
爱是性,爱是责任,爱是专一,爱是陪伴。到最后,爱是与你命运休戚相关的亲人,是陪你走到生命最后一刻的伴侣。
3.
死是真正的终结,把死亡想透,活的才更踏实
一个生龙活虎的人是不会去思考死的,他认为太早了。一个垂垂老矣,命在旦夕的人也不会思考死,因为已经来不及了。真正会认真思考死亡的人,是那些曾经行走在生死边缘,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人。
死亡和太阳一样不可直视,但死亡跟太阳之于人类,却是这宇宙毁灭与新生的两极。
死是必然的,也是最公平的。不管你是家财万贯一掷千金的富豪,还是家徒四壁一无所有的贫民,都难逃死亡的魔掌。古代就有皇帝为了练出不老仙丹,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到头来还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管你权倾朝野,管你荣华富贵,时间到了,命数就尽了。
死是真正的终结,在中国,是很忌讳说死的,就算是买房的楼层,门牌号甚至电话号码都要避开与死谐音的“4”,白岩松就说过:“在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人们只知道死是坏事,却并不知道死以及思考死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首先,死给人们在这世间生存的时间做了限定。正因为这样,人生中一切欢乐和美好的东西因为短暂更显得珍贵,一切痛苦和严肃的感情因为牺牲才更见真诚。死亡剥夺了生的时间,却也赋予了生的意义。
其次,我们都知道人生只是瞬间,死亡才是永恒,也可以说肉身只是瞬间,灵魂和精神才是永恒。是卖国求荣被人唾骂千年地死?还是舍生取义鞠躬尽瘁地死?这是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再者,一个人若是真正想明白了生之必死的道理,对于这世间的名利,可能看的也就淡了,对那些身外之物,也不会那般孜孜以求,无所不用其极。
活在当下,正视死亡之必然的事实,依照自己的性情痛快地活,恣意人生。就像乔布斯说的那样“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里的最后一天”。然后抱着宿命的态度坦然地死。只有真正地正视死亡,才能不惧怕死亡。
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克塔维奥·帕斯曾说:“死亡才显示出生命的最高意义,是生的反面,也是生的补充。”所以,面对不可抗拒的死亡,唯一的办法就是与它和解。
4.
认清自己,找到自己,成为自己
人人都是孤儿,包括我们的亲人,都是这宇宙中的孤儿。我们每一个都是这宇宙间极其偶然的产物,死的时候也只能是自己一个人承担,没有人能替我们去死,也没有人有权利免我们一死。
来去孤独,孤独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人生境遇和体验。斯托尔认为,孤独是人生意义的重要源泉,尤其是对于具有创造天赋的人来说,孤独可以是决定性的源泉,所以,天才总是孤独的。
享受孤独的人,必然懂得如何独处。很多人把交往看成一种能力,殊不知独处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从心理学的观点看,独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内在整合,让自我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的系统。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才能更好的与自己的灵魂相遇,让自己的灵魂与上帝、与宇宙中的神秘力量相遇。让灵魂渐渐丰盈起来。学不会独处的人,也将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
对于老年人来讲,喧闹会使他们获得对死亡的暂时忘却和逃避,而独处能让他们更清醒地面对死亡,有助于他们摆脱对人世的依恋,从容淡定地为死亡做好准备。
独处也是找到自我的一个重要检验方法。找到自己,才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认识你自己”是刻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对于这句箴言,它有三种理解:
一是人要有自知之明,要知道自己的限度。二是每个人的身上都藏着世界的秘密,我们可以通过认识自己来认识世界。舍得用自己,把自己当标本,真诚地反省,自然对人性也就会有深刻的理解。三是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自己独特的禀赋和价值,从而自我实现,真正成为自己。
人只能活一次,你死之后没人能代替你再活一次,活在当下,活出自己的特色和滋味来。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所以,要伟大趁现在伟大,要超脱趁现在超脱,要快乐趁现在快乐。
人不能超前过,也不能攒着活。时间不能倒流,纠结和伤感昨日种种也是于事无补。该舍弃的就要舍弃,该放下的就要放下,取舍之间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智慧。
爱默生说过:“快乐就像香水,不是泼在别人身上,而是洒在自己身上。”用心体验,快乐生活才是人生的主旋律,不负韶华,也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