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刘备三让徐州

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过,自己心里明明真的很想要,可就是下意识地拒绝了。事后又非常后悔,心里非常不好受,因此错过了很多机会,留下了很多遗憾。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在回答上述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听一听,刘备三让徐州的故事。
“三让徐州”,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情节,摘自该小说第十一、十二回,叙述徐州牧陶谦为使徐州百姓免受战乱之苦,而把徐州管理权送给刘备的故事。
一让徐州。刘备率军在徐州城下与曹军小试锋芒,初战告捷,使久被曹军围困的徐州下邳城暂时缓解了危机。于是陶谦急令将刘备迎入城内,盛宴款待。陶谦席间主动提出将徐州让给刘备。刘备闻言愕然,急忙推辞说:“我虽是汉室苗裔,但功德不足称道,任平原相犹恐不称职。我本是为了义气前来相助。您这样说,莫非怀疑我有吞并之心”刘备只是推辞,终不肯接受。
二让徐州。陶谦见曹军撤走,徐州转危为安,便差人去请刘备、孔融、田楷等入城聚会,庆祝解围。宴会既毕,陶谦再三向刘备让徐州。刘备说:“我应孔融之约救援徐州,是为义而来。现在若无端据有徐州,天下将以为我是不义之人。”
三让徐州。不久,陶谦染病,日渐沉重,便派人以商议军务为名,把刘备从小沛请来徐州下邳城。陶谦躺在病榻上对刘备说:“今番请您前来,不为别事,只因老夫病已垂危,朝夕难保;万望您以汉家城池为重,接受徐州牌印,老夫死亦限目矣!”刘备还是辞让,陶谦便以手指心而死。举哀毕,徐州军民极力表示拥戴刘备执掌州权,关羽、张飞也再三相劝。至此,刘备才同意接受徐州大权,担任徐州牧驻守下邳。
关于刘备谦让徐州牧之职,在《三国志·蜀书·先生传》上是有记载的①,虽然情形上没有《三国演义》那么精彩,但基本史实还是存在的。
本文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刘备心里很想占有徐州,而言语上却在谦让?
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B·西奥迪尼通过大量的观察研究,在其著作《影响力》中,认为人类具有六种不同的固定行为模式,并根据相应模式提出了六大原则。
接下去,根据《影响力》一书阐述的六大原则,对刘备谦让徐州牧的深层次原因逐一分析:
第一、从互惠原则来说,刘备需要谦让。互惠原理告诉我们,要是人家给了我们什么好处,我们应当尽量回报。刘备为陶谦抗击曹操,陶谦上表举荐刘备为豫州刺史;陶谦对刘备的付出已给予相应的回报。然而,陶谦临死前还让刘备担任徐州牧,这犹如陶谦硬塞给刘备一份大礼包,这就触发了刘备的亏欠感。亏欠感会让人觉得很不舒服。通俗地说,天上真的掉了馅饼,如果这个馅饼足够大的话,那么会让人感到受之无愧,他就可能产生谦让的心理,并在行为中表现出来,刘备在得知陶谦让他担任徐州牧时,他的反应就是推让,这就不奇怪了。
第二、从承诺和一致原则来说,刘备被其仁义观束缚,不得不谦让。承诺和一致原则认为,人一旦作出了一个选择,或采取了某种立场,我们立刻就会碰到来自内心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按照承诺说的那样去做。刘备是受孔融之邀来救援徐州,他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出于大义,如果因此而占领徐州,不明真相的人就会说自己是大不义。每个人都有努力保持前后一致的内在冲动,就算这种承诺和一致原则不是当事人的真实想法,相关当事人为了避免他人耻笑或谴责,那么伪装其真实想法或见风使舵的表示也不得不为的事。刘备既然拒绝了第一次,他自然会拒绝第二次,甚至第三次,否则,他第一次的拒绝就会被人理解为虚伪作秀,这对刘备经营自己的好名声是不利的。唯有多拒绝几次,才可逐次消融背离承诺和一致性的负面影响。
第三、从社会认同原则来说,刘备摆脱不了“有样学样”的惯例。刘备谦让徐州牧,从中国人古代处世文化来,谦和礼让是中国人一贯遵循的一份礼节,别人给予你一份厚重无比的礼物,你一定会客客气气的谦让一番。陶谦去世后,糜竺来小沛迎接刘备上任,假如刘备当场答应下来,且立即兴高采烈地赶到徐州上任,那刘备可真要把自己形象毁在徐州了。
第四、从喜好原则来说,糜竺、陈登和孔融都喜好刘备,而不喜欢袁术。喜好原则告诉我们,大多数人总是更容易答应自己认识和喜欢的人所提出的要求。陈登说:“袁术骄横自负,不是治理乱世的人才。”孔融说:“袁术岂是一位忧国忘家之人!他不过是坟墓中的枯骨,不值一提。”拒绝是最好的营销。刘备多次拒绝,深深感动了在场的许多人。刘备的仁义之名、高大形象,成为人们的景仰的偶像。这才是刘备走向辉煌的起点,也更让糜竺、陈登和孔融等人下定决心一定要将刘备推上徐州牧的宝座。
第五、从权威原则来说,只有像权威人士孔融等人的劝进才能让刘备摆脱了“仁义观”的束缚,名正言顺地做起徐州牧。权威原则告诉我们,“很多情况下,只要有正统的权威说了话,其他本来应该考虑的事情就变得不相关了。”汉朝以“清议”选官,而刘备通过孔融等名士的嘴上功夫,便不用担心因为自己掌管徐州而落下“窃州”的恶名了。在孔融的说服下,刘备半推半就的当上了徐州的州牧,并因此赢得了仁君的美誉
第六、从稀缺原则来说,刘备一定会把握机遇接任徐州牧的。稀缺原则告诉我们,机会越少,价值似乎就越高。徐州乃殷实富庶之地、人口百万,是东汉十三个州之一。参与竞争稀缺资源的感觉,有着强大的刺激性。当时孔融就充分利用了稀缺原则中的“数量有限”和“逆反心理”的技巧,即机会越来越少的话,我们的自由也会随之丧失。孔融说“当今时势,百姓拥戴贤能者为主,对上天之赐辞而不受,将来后悔可就来不及了啊”。早在少年时代,刘备就有了根深蒂固的皇帝梦,与做皇帝梦比起来,担任州牧之职才不过是他刚刚起步。刘备深知占有徐州正是自己立身之本,这一步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踏上这一台阶,刘备对自己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这也是最后刘备接受徐州牧之职的原因所在。
综上,《影响力》阐述的六大原则,能够极为可靠地提示我们,且仅仅能起到提示作用,什么时候说“是”比说“不”更加有利。但是,在现实中,要真正做到该说“是”的时候说“是”;该说“不”的时候,就能说出“不”呢?
专家学者,并没有给我们提供什么万能钥匙。
从本质上来说,人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因此,当意外的好事降临自己时,潜意识在未能识别清楚之前,首先会做出推让(逃跑)的举动,而当事情过后,显意识才会意识到,这个好事对自己太重要,理应立马去占有它,而此时有可能时过境迁,给人带来深深的后悔。
有个办法很好能解决大家后悔的问题,可是我们成年人往往做不到,那就是向婴儿学习!
婴儿不做作、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因此,拥有婴儿般的纯真,才是解救成年人虚假表示且容易后悔的根本良药。
祝福你,从今天开始不再后悔!
(二〇二一年三月十八日星期四写于丽水)
附:
①章惠康主张《三国志(文白对照)》(中册),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1,第737-738页。刘备谦让徐州的相关内容:
【原文】(陶)谦病笃,谓别驾麋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谦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未敢当。下邳陈登谓先主曰:“今汉室陵迟,海内倾覆,立功立事,在于今日。彼州殷富,户口百万,欲屈使君抚临州事。”先主曰:“袁公路近在寿春,此君四世五公,海内所归,君可以州与之。”登曰:“公路骄豪,非治乱之主。今欲为使君合步骑十万,上可以匡主济民,成五霸之业,下可以割地守境,书功于竹帛。若使君不见听许,登亦未敢听使君也。”北海相孔融谓先主曰:“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与能,天与不取,悔不可追。”先主遂领徐州。
【译文】陶谦死,麋竺率州人迎接刘备,刘备不肯就任。下邳人陈登对刘备说:“现在汉朝衰颓,天下倾覆,要建功立业,就在今天。这个州物资富足,户口百万,想委屈你来主持州里的大事。”刘备说广袁公路近在寿春,他家四代中有五人位至三公,海内人都归附他,您可以把徐州交托给他。”陈登说:“袁公路骄傲自负,不是治理乱世的英才。我现在想为你集合步骑兵十万人,上可以辅佐君主救助百姓,成就五霸的功业,下可以据地自守,功垂青史。如果你不听从答应我,我陈登也就不敢听从你了。”北海相孔融对刘备说:“袁公路难道是忧国忘家的人吗?不过是坟墓中的枯骨,哪里值得介意。今天的形势是,百姓拥戴贤能之主,上天欲给你你不取,后悔就来不及了。”刘备于是接管了徐州。
②本文除《三让徐州》《影响力》相关图片外,其它图片均由摄影师余媛提供,对此深表谢意!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