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逝 江 精
山 水 凤 品
文 流 鸣 散
学 年 作 文
网 社 品
站 团 品 品 二
饺子,饺子
江凤鸣
中国人向来以会吃著称于世。大革命家孙中山先生学贯中西,欧洲人称他为孙逸仙博士。孙先生在他著名的《建国方略》中说:“我国近代文明事事皆落于人后,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孙先生曾预言:中餐将成为“世界人类之师导”。 将近100年后的今天,中华文明已与欧美文明比肩,而饮食文明确如孙中山先生所预言的那样,开始引领世界各国饮食风潮,“中华料理”开遍了纽约、伦敦、巴黎、柏林、罗马、莫斯科、东京……这些国际大都市,就算是遥远的南非开普敦,也能闻到中国美食的味道。 味道一词,颇让人玩味。味道,在英语里似乎没有对应的词汇,taste;flavour;interest;odor;sapidity都相似而不确切。在中文里,味是指味觉,气味、滋味。而道即是规律,规律的核心那就是哲学了。哲学常常令人觉得枯燥无味,而美食的滋味却让人津津乐道,无限回味。 尤其是去了远方的游子,或是人到了晚年,那种无处不在的乡愁,那种对家乡的思念,就化成了家乡的味道,母亲锅中的味道,老祖母手中锅铲上的味道。 中国的美食,多如天上的星星,而最让我醉心不忘的是胶东老家的饺子。山东人的民谚说:好玩不如倒着,好吃不如饺子。看来钟爱饺子的山东老乡,不止我一人。 小时候,家里穷。千千万万的中国家庭追求的就是个温饱,但逢年过节,再穷的人家也要“撮”上一顿。在胶东老家,这要“撮”的一顿,断然少不了水饺。 我六岁那年过春节,是个大雪天。三十的晚上,雪花没头没脑地飘了一整夜,七里岚周边的山野全白了。大沙河封了冻,远山的沟沟岭岭,全都弥漫在烟雾里,天地一片灰色。进村的山路埋在了半尺厚的雪里,村口的杨树、榆树都有被雪压断的枝条,像是死狗耷拉着的脑袋。到了初一,狂风依旧卷着雪花,在原野和村巷里扫荡,摇动大树的躯干,冲撞人家的门窗。 大雪纷飞,寒风凛冽,依然挡不住人们过节的兴奋。我的叔婶、姑妈、姑父们都拖家带口地上了山,来和祖母、祖父过个团圆年,一大家子几十张口,热闹着哪。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农村穷,过年也办不起十碗八盏的菜肴,于是大家就动手包饺子。男人们和面擀皮,女人们理柴垛、拉风箱烧火,老祖母负责调馅。我是长孙,带着十几个毛孩子在庭院里嬉笑、打闹、乱窜。 我们家乡靠山临海,吃不起猪肉却有丰富的水产,包饺子用的大多是海鲜料。如今,在南国大酒店里昂贵的海鲜,那时在胶东海边的山村渔家还都不值啥钱。就像我现在居住的江南菜场,豌豆苗都几块钱一斤,那个时候我们家乡都是用来喂猪的。三鲜饺、海蛎饺、鱼肉饺、虾仁饺,胶东老家的饺子真鲜呢。海味加上嫩嫩的韭黄,让你到老都忘不了家乡的味道,想起来就会口水涟涟。
江凤鸣作品
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是鲅鱼饺子。鲅鱼是渤海湾里特有的鱼种,肉厚少刺,细腻滑嫩。新鲜的鲅鱼出水后,埋在雪堆里,雪堆就是农家的电冰箱,保鲜、保温。用时一劈两半,剔去鱼骨,弃掉头尾,用刀剁成细泥,加入肥猪肉丁,慢慢加入清水,向着一个方向搅拌,搅到鱼肉起劲,再加入切好的韭黄,搅均拌匀。调馅是个技术活,调味料的加入都是老祖母亲自操作。每次老祖母一淋上麻油,我的口水就流个不停。那个鲜香啊,没法形容。 吃饺子,饺子本身的味道重要,佐料更重要。不同馅料的饺子要配以不同的佐料,这里边颇有讲究。吃鲅鱼饺子要以山西老陈醋为主,配以酱油、香油,叫做三合油。佐料里不用姜蒜,以突出海鱼独特的鲜香。 那年头,山村贫穷,一个男劳力干一天农活,记十个工分才值五分钱,一个妇女壮劳力干一天活记七个工分值三分钱,哪里会像现在的爷爷奶奶给孙子发红包,动辄500、1000的。那可是天文数字啊,对我的祖父、祖母来说那是八辈子也挣不来的巨款。奶奶没法给每个孙子都发压岁钱,于是她把壹分、贰分、伍分的人民币钢镚儿放在碱水里洗干净了,包在饺子里,谁吃到了就归谁。 热腾腾的饺子端上来了,一大家子人吃得兴高采烈。那个高兴劲啊,比我们现在在五星级大酒店吃大餐还开心。忽然,我牙上一紧,高声喊起来:奶奶,我吃到钱了,我发财了!奶奶帮我从嘴里摸出来一看,哎呦喂,我这个大孙子真是好福气,是个伍分钱!奶奶这个乐呀。她的心头肉,当然是长孙。现在伍分钱的钢镚儿在市场哪里还算是个钱,都几乎不流通了。可是当年,那可真是个大钱哪,在农村供销社里,能买两块牛奶糖或一只鸡蛋。五十多年过去了,当年在小山村的春节吃到伍分钱钢镚儿的喜悦心情,到如今我还记得清清楚楚。 人对家乡美味的记忆,可能会超过语言。五十多年过去了,我已经说不准家乡的语音,话语中有了越来越多母亲故土江南水乡的元素。但对故乡食物味觉的固执,却从未改变。我把北方的包子、饺子、馒头、面饼、面条儿……统统带来了江南,用味觉维系对家乡的亲情,牢牢拴住那份乡愁,深深地藏在潜意识里。我还成功的同化了我江南土著的妻子,让她也成了面点制作的高手。我对老祖母的爱,对她的依恋,也都系在对她的味觉依赖里。想奶奶了,眼前总闪现她围着锅台转的身影。 和我一样吃到一枚伍分钱钢镚儿的还有小敏子。他是我多年后到河北求学时的邻居。那时他刚刚工作,在一个纺织厂里当保全工学徒,一个月拿12块钱。那个春节,他吃到了一个伍分钱钢镚儿,可能是太高兴了,他张口一喊,不想钢镚儿竟然滑进了胃肠里。第二天小敏子大便没去厕所,一大早他躲进工厂大门外的小树林挖了个坑。找到那枚钢镚儿后,他把它清洗干净,装进了钱包里。上世纪70年代早期,在纺织厂的食堂里,伍分钱可以吃一顿一菜一汤的午餐呢。 在那个贫穷的年代,吃顿饺子真不是件容易的事。老话说,原汤化原食。普通人家吃一顿饺子,把煮饺子的汤也都喝了下去。煮饺子的汤也是美味。 饺子具体发源于何时,已经无法考证。但唐朝时就已经有了饺子却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考古发现,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唐朝古墓中就发现有饺子,因为气候干燥,饺子的形状和颜色都保存得相当好。1978年10月,山东的滕州薛国故城的一座春秋晚期古墓中,在一件铜器里也发现了饺子。那饺子长有5—6厘米,形状不算太标准,呈三角形。它或许是最早的饺子吧。如果从那时算起,饺子就有了2500多年的传承。山东或许就是饺子的故乡。 大年初一,在饺子里包钱,也不是我老祖母那辈人的发明。它有着久远的历史。据明代刘若愚的《酌中志》记载,饺子在明朝皇宫中叫做“扁食”。说正月初一,“饮椒柏酒,吃水点心,即扁食也。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年之吉”。大年初一吃饺子的习俗大约起于明代,在里边包钱用作祝福吉祥的习俗,大概600多年前就有了。 饺子,最早写作交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还被称为角子、扁食、煮饽饽、馉饳等等。中国古代,年三十有守夜辞岁的习俗。人们在年三十的长夜之中,要把备好的肉菜调制成馅料,然后和面擀成面皮,把馅料包起来,叫做包辞岁。到午夜12点时下锅煮了全家共食。按照古老的天干地支计时法,12点被称为子夜。年三十钟声一响,就进入了新的一年,称为“更岁交子”,时间长了,人们就把此时吃的这种食物叫做交子,后来不知哪个秀才加个食字偏旁书写成了饺子,这大概就是饺子名称的由来。饺子的馅料为啥要有肉有菜呢?山东人说,那是“有财”的谐音,图的是个吉利。 胶东地方不但年节要吃饺子,但凡重要日子也吃饺子。比方朋友、亲戚来访,家里有了喜庆日子都要招待吃饺子。有些地方新婚的新郎、新娘结婚要吃饺子,回门也要吃饺子。回门的饺子叫做“屁打饺子”。新郎、新娘离开娘家的那天,丈母娘要提前包好40个饺子,藏在新娘花轿的座位底下,还要派人专门到有两条河交汇的地方去取“交(河)合水”,让跟轿子的人带上。当晚,新郎、新娘要用“交合水”煮了饺子吃。据说吃了这样的饺子,夫妇就能百年好合,永不变心。因为这个饺子是放在新娘屁股下面的,因此叫做“屁打饺子”。名称虽然不雅,却表达了一对新人永久相爱,天长地远的美好愿望。
江凤鸣作品
十多年后,又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春节。那年,我已经当了几年的兵,做了连部文书。我没有去江南的家探望父母,而是回到了被乡愁牵引的胶东小山村。儿时故乡潜藏在我身上的味觉,依然化成了肠胃中独特的酶,牵引着我走向胶东的那山那水。家乡的滋味,从生理到心理双双拴住了我的亲情与乡情。 老祖母听说当兵的长孙回来了,崴着一双三寸金莲的小脚,从县城赶了回来,打开尘封已久的柴门,迎接我的归来。 风雪地里,她站在村口迎我。正是黄昏时节,暮色笼罩田野,树林和房舍都静悄悄的,远山成了一片烟灰色,只有老祖母的身影清晰地映入我的眼帘。风吹动她的衣襟,扰乱她额头上的白发。远远地看到她,我快步跑了上去,把她抱起来,扛在了肩上。一米八的大个军人,肩上扛着一个瘦小的老太太,大步走在风雪里。街上的乡亲们见了,频频打着招呼:三奶奶,你好福气。 那个年月,天天割资本主义尾巴,割得家里空空如也,家徒四壁。再穷,也得过年。没有肉,没有菜,奶奶做主,剥了挂在墙上的花生种子,用杵子捣碎了,拌上红糖,又加上些小枣,祖孙两人,包了顿红糖花生馅饺子。这样的饺子吃下去消化不良,害我闹了两天肚子。这顿饺子是我记事以来,吃得最寒碜的饺子。 打这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祖国的大地。农家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中国人的日子好起来了。老祖母被阿叔接到了县城颐养天年,她再也没有包过这样无奈的饺子,我也再没吃过这样寒酸的饺子。 回到江南之后,有一天我读《红楼梦》,读到第四十一回,写的是贾母陪刘姥姥逛大观园,此时有丫鬟提来食盒请她们吃点心。贾母问是什么,丫鬟回说是油炸螃蟹小饺子,贾母听了皱了眉头说:“这油腻腻的,谁吃这个!” 这史太君吃腻了的小饺子,可是江南不可多得的名食。 根据《红楼梦饮食谱》介绍,这个油炸螃蟹小饺子的制作过程相当复杂。 首先要取清水大螃蟹三到四个,洗净蒸熟,剔去100克蟹黄、150克蟹肉。铁锅中加100克熟猪油烧热,放入蟹黄蟹肉炒几下,加入黄酒、加盐、葱姜等,这是做饺子的主料。然后将400克去皮猪腿肉剁成肉泥,加进肉皮冻200克,精盐5克、酱油10克、白糖10克、葱姜汁25克、麻油25克,然后倒入主料,一起搅拌均匀,再加入少许胡椒粉。这之后,用精白面粉500克,擀成120个3.5公分的小饺子皮。饺子包好,放沸水笼子中用旺火蒸10分钟,取出后,不等放凉就入热油锅中炸,待外皮发黄立即捞起。稍微冷却后,再次放热油锅中炸,炸到金黄色时捞出,沥去油,装盘。就算大功告成。 要问这油炸螃蟹小饺子有多鲜香,吃了的都知道。 这样精致的饺子,我那小山村里的老祖母,她是闻所未闻啊。 今年中秋,桂花儿香了,鲈鱼肥了。我想喊儿子、儿媳回家,中秋节包鱼虾饺子给他们吃。我想,江南没有胶东老家的鲅鱼,鲈鱼也是美味。电话接通了,不等我唠叨完,儿子就把话打断了。他说:老爸呀,你真是OUT了,这都啥年代了,还过节吃饺子,我早吃腻了。满世界的山珍海味啥没有啊?你要吃啥,我带你五星级大酒店去。 放下电话,我半天没吭声。这臭小子咋跟史太君说话一个味?吃饺子,还吃腻了? 时代变了,或许饺子真的不再是餐桌上独有的美味。可那一丝丝的乡愁,分明还在那饺子馅里啊。
江凤鸣作品
【编者按】美食家蔡澜说:吃,也是一种乡愁。一个人一生最难改变的是味觉,它是根植于你内心深处最深刻的记忆。作者的老家在胶东半岛,而胶东半岛最为著名的美食便是饺子。毋庸置疑,每每牵动作者乡愁的,必定是那鲜香美味、百吃不厌的饺子。那萦绕在舌尖、铭刻于心间的饺子里,有大雪纷飞的年夜里,一家老老小小热热闹闹过年的美好回忆;有困难岁月里,与老祖母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和对红糖花生馅饺子的苦涩回味,有在江南的日子里,对家乡和亲人的殷殷思念。饺子,是乡情和亲情的载体,也是中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的组成部分。逢年过节吃饺子,象征团圆和祝福;招待客人吃饺子,表示热情和尊重;结婚吃饺子,寓意百年好合,永不变心。文章汪洋恣肆,纵横捭阖,形散神聚,详略有致。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两次在老家吃饺子的情景,浓郁的乡愁跃然纸上。同时将饺子的历史演变,古书典籍关于饺子的记载,民间吃饺子的风俗穿插其中,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厚重的文化内涵,使得文章摇曳多姿,回味悠长。佳作,倾情推荐阅读!【编辑:燕剪春光】
优秀作者
江凤鸣
江凤鸣,无锡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林业作家协会会员。
荐读:
江山名家|冯新生:行者穿越山水,记述古今风云(三期)
江山名家|赵兴华:我的江山我做主(二期)
江山名家?佳著|杨广虎:南山有景,心隐暗香(一期)
江山首部幽默职场
喜剧《鸡毛蒜皮》,此剧正在热播中,手机扫右侧二维码观即可观看精彩剧情!开心与你同在!
《鸡毛蒜皮》
江山文学网目前拥有作者九万人,作品84万余篇,是创作群体最为广泛的文学原创网站。开设栏目有:长篇频道、短篇频道、江山征文、江山萌芽。短篇频道:情感小说、传奇小说、江山散文、杂文随笔、诗词古韵、江山诗歌、作品赏析、微型小说、影视戏曲、微电影剧本。长篇频道:人生百态、军事历史、青春校园、经典言情、悬疑武幻、剧本连载。
其中江山“萌芽”是全国中小学生习作园地,专门选拔优秀编辑一对一,手把手对孩子作品的不足与亮点给予细心修改和充分肯定,以最快的速度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
逝水流年社团:这是一个无声的约会,却承载着无数个灵魂的重量。梦里流韵,心眷流年。 让我们把梦放在流年,期待在每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都有这样美丽的传奇。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让我们以真诚为经,以温暖为纬,善待别人的文字,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制作:依是幽兰
江山微信推广团队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