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四下午,学校要搞一个讲座。本来以为是安全教育方面的内容,因为紧跟着学校安排了消防演练。
组织学生走进体育馆才发现居然是一个记忆力讲座。原来是小杜顺腾书城为学校请来深圳的记忆大师作公益讲座。
讲座中,杨老师给大家展示了超强的记忆才能。随机在大屏幕叫学生说数字,满满的几十个数字随意组合,而他能够短时间记忆后准确背诵出来。电视中才能见到的场面在眼前,大家都感到无比惊奇。他还教大家用图画联想的方式,把一串毫不相干的词语连接在一起,清楚记得。学生上台也能背诵这些词语。
杨老师还给大家讲英语单词的记忆等问题。两个小时时间一晃而过。赵校长在讲座结束后,把幕后对这次活动给予大力支持的小杜顺腾书城老总请上台来,给大家讲自己的创业故事。
“大家好,我是小杜,不,应该说是老杜。小杜是十几年前的称呼了。”杜总的幽默和亲切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他认真用普通话介绍起自己的创业历程。
杜先生说,他小学都没有毕业,1972年出生于香格里拉东坝山村的自己,大约五年级就辍学回家,在家里放牛了七年时间。每天在山里和牛打交道,几乎话都不会说了。可是,不甘平庸的他,决心改变自己的命运,在放牛的时间里,用心反复阅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受到书中人物的启发,1993年就走出来大理、保山、德宏等到处打零工。2001年回到香格里拉提沙灰,搬砖头,苦活累活没有少干,就因为自己没有读书。
2002年,骑着自行车买报纸,一干就是7年。他讲到一次香格里拉下雪,自己艰辛地送报纸,有一位好心的读者说,这些报纸我都买了,你会去吧。小杜摇着头说,要把报纸送到每一位读者手中。大家等着看今天的新闻呢,我辛苦点无所谓。接着挨家送报。听到这里,在场的师生们都被这份敬业和责任打动了。情不自禁大家鼓起掌来。
他说,自己熟悉哪些人爱看书,哪一位爱订阅什么报纸。卖报很平常,但用心做就做出了感情。用心学习就没有学不好的,你们在大好时代,可不要像我没有机会读书。他的声音有些哽咽了。
2004年,杜先生经营起了香格里拉报刊亭。事业不断向好发展。2009年,创建了小杜书屋。2010年,接着创建了迪庆顺腾文化发展公司(顺腾读书城),事业日渐做大做强。坚持学习是杜总必修的课程,而不断学习也是事业发展壮大的源泉。
2015年成立“小杜书屋”维西分店。最初的地址在保和镇顺城南路思住佳苑小区门口。今天,铺面变迁了,当初的招牌还没有被拆除呢。
现在的维小杜书屋,在东大街大转盘二楼。门面更大,经营品种也更多了。周末,中小学生不断前来购买书籍文具。经济发展了,文化事业也有了生机。
在香格里拉的顺城书城。
事业有成后的杜总,坚持做社会公益,经常捐献书籍给乡镇、村里、学校,我们每年都可以收到一些出版社提供的好的教辅资料送到学校免费使用。感恩社会,感恩生活,不忘回报社会,负起一份推动文化进步的责任。有担当,赢得了广泛赞誉。在国家倡导全民阅读的时代,杜总努力搞读书节,效果不算好,但是他依然坚持做该做的事,不改初心。
他今天特意给孩子们做了关于阅读的讲座,说到中国人读书少,他有些遗憾。他鼓励孩子们用阅读改变命运。
“小杜”的妻子是维西人,最后,小杜把妻子叫上台露个脸。妻子上来就给小杜一个大拥抱,孩子们“哗”的一声笑了。美满的家庭,是事业蒸蒸日上的基础和保障。
朴实,如路边的小草;坚韧,就像盆里的菊花。内心纯净自芬芳,历经风霜而不倒,这就是我心中的杜总印象。
杨老师的记忆方法,启发孩子们的思维;杜总的演讲,滋养人的心灵。一位同事在朋友圈说,这是一个“有故事的男人”,我喜欢这种说法。杜总的传奇经历,就是家乡的励志代名词。
周末作业,我布置孩子们写一点感悟,关于今天的记忆方法,更是关于小杜的精神。昔日卖报“屌丝”,逆袭成长为今天的书城“BOSS”,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卖报十一年,耕耘十四载。有一种精神叫“小杜”。
周末,趁着闲暇时光,我到小杜书屋维西分店去,为的是前几天维西三所中学的语文组根据“赵卫先名师工作坊”的安排组织了一次作文联赛。老师们精心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到书屋买几本名著和笔记本作为奖品。细心,耐心,店里的员工童叟无欺,笑面相迎。由衷感到一种书香外的温暖,这种企业文化,或许就来自核心人物——小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