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地带 ? 散文随笔】骊 山 “ 单 子 会 ” ?/邢尖尖(陕西)

骊 山 “ 单 子 会 ”
文/邢尖尖(陕西)
中国有陕西,陕西有西安,西安有临潼,临潼有座骊山,骊山有“单子会”。相传,上古时代,女娲氏为拯救人类,“置婚姻、合夫妇、定婚嫁”,在骊山上炼石补天、抟土造人,后人为纪念女娲氏的丰功伟绩,在骊山上修建庙宇“老母殿”(后人将女娲氏尊称为“骊山老母”,始建于秦),同时将女娲氏的生辰,即古历六月十五日(农历六月十一日─六月十三日),定为“骊山老母女媒节”,又称 “善嗣会”、“传子会”等。至此,“骊山老母女媒节”成为西安市临潼地区的原始风俗遗迹,流传了上千年。又相传,古代有位女子婚后多年未育,于是某天下午独自登上骊山,到老母殿祈愿求子,后由于天黑无法下山,只好在山上铺上床单过夜,遂得偿所愿。久而久之,每年到了农历六月十一至六月十五日这五天,大批当地人会带着床单、吃食,上山过夜,求子、求福、求平安、许愿、还愿,同时也是农忙后大家避暑的好去处,我们当地人俗称之为“骊山单子会”,是集祭祀、旅游、商贸于一体的传统风俗活动。期间,大家相继上骊山老母殿烧香,以求子、求福、求平安、许愿、还愿。届时,骊山东、西绣岭上的大小寺、庙、观宇,不分佛、道教派,香客盈门,香火缭绕,钟鸣阵阵,好不热闹。更为趣味的是,祈子者向骊山老母祷告求子时,殿中老道竟以红绳拴铜钱付之,言心诚则灵。久而久之,约定俗成:求子、求福、许愿、还愿者,为了表示心诚,必须在农历六月十二日下午上山祈愿,上山时只允许带一条粗布单子,晚上夜宿山上。
每年夏季,吃过晚饭后,除却广场舞和听秦腔外,我们本地人的爱好就是上骊山遛达一圈,与会期,更是不约而至一起上山。犹记得在我年纪小时,姑姑带着我们一群小孩子上骊山参加庙会,白天,姑姑带着我们穿梭于各个殿宇,时不时烧些香火做祭拜,可那时候我们小孩子的注意力全放在了小商贩的摊位上,糖人、冰糖葫芦、油炸螃蟹、泡泡棒、风筝、桃木剑等小物件,满目琳琅,让人流连忘返;傍晚时分,姑姑会在殿宇周围或者地势稍微平坦的地方,将事先带着的床单铺好,把吃食分给大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时不时地还会与相邻的旁人说笑成一片。此时的骊山,香火萦鼻,蝉声嘹绕,风吹树叶沙沙作响,静谧中又有说不出的嬉闹,我们就这样伴着大自然席地而睡。待第二天清晨时许,简单梳洗后,我们便开始一饱骊山之秀美和壮丽。于烽火台处,遥遥相望,仿佛看到了西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家国败落的闹剧;于老君殿,在香火氤氲中,仿佛看到了唐玄宗从长生殿款款而来;于遇仙桥,仿佛与古朝书生偶遇八仙指点,遂金榜题名,衣锦还乡;于兵谏亭,仿佛看到了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为“捉蒋抗日”,不顾安危荣辱,铤而走险;于晚照亭,看落日余晖,沉醉在这壮丽的“观众八景”之中;于华清池,梦回盛唐,“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亲眼目睹唐杨贵妃的天姿国色,以及她与唐玄宗缠绵缱绻的爱情故事……后来稍微成长些,经常会和朋友上山游览,看满山绣丽,论史事古今,才逐渐知晓“单子会”不为我知的一面,知晓它上千年来于我们本地人的意义何在,时光荏苒,它的传奇、厚重和恩情,非但没有丝毫的衰败之迹,反而在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承继中,不断地赋予它新的时代意义,即在新时代下,我们对新文化的接纳和包容,对外来旅客的热情和祝福,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异意可联系删除。
总编:张同辉
作者简介
邢尖尖,陕西西安临潼人,共产党员,毕业于陕西理工大学经济与法学学院法学专业,临潼诗词楹联协会会员,文学爱好者,愿用温暖的字眼,记忆生活中不能忘却的美好。
《作家地带》
温馨提示
我们需要的稿件:
一、所投稿件需是本人原创,尚未在其他平台发表。因稿件著作权引发的纠纷,由作者自行负担。
二、大力倡导正能量作品。稿件内容不得含有违法或其他有碍社会和谐、国家安定的内容。不得侵犯他人名誉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否则引发的法律责任由投稿人承担。
三、为提高稿件发布效果,平台编辑可能在忠于原创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适当修改,如果您不同意修改,请在投稿邮件中注明。
四、鼓励文学创新,扶持文学新人。
五、体裁以诗歌、散文(含随笔、杂文、书评等)、短篇小说等作品为主。投稿时请附作者简介。
六、投稿后三日内如无采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安排。
七、投稿前,请务必添加总编微信zhenqingrushi1966,不然无法发放稿费红包。
稿费发放办法及时间安排:
作品发稿一周(七日)之内所得赏金,50%为作者稿费,50%作为平台维护费(累计赞赏在二十元及以下不结算)。作品发表一周后,以红包形式发放稿费。
微信:zhenqingrushi1966
邮箱:364702284@qq.com
《作家地带》编辑部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