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死了也不抱,这是延迟满足?或许你误解了

▼/01
在育儿界有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研究者在一所幼儿园里发给数十名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可以吃两颗。

结果是,有的孩子急不可待,马上吃掉了糖果;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用各种方式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
研究人员在十几年以后再考察当年那些孩子的表现,发现那些能够为获得更多的软糖而等待得更久的孩子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他们的学习成绩要相对好一些。
在后来的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发现有耐心的孩子在事业上的表现也较为出色。
因此,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就是:较高的延迟满足能力能让个体更易获得成就。
于是很多家长便欣喜若狂,仿佛找到了孩子赢在人生起跑线上的又一捷径,对孩子在生活中的那些必须,现在,马上就要的行为不分青红皂白,一律说不。

现在要吃冰淇淋,不,长大了再吃!
现在就要玩玩具,不,以后再玩!
现在想去游乐园,不,以后再去!
……….

总之,绝不能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不然孩子就会在头脑中就会形成这样一个思维“定势” :我要什么马上就能有什么;
这不仅让孩子做事缺乏毅力和耐心,而且还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贪心,不利于孩子良好品质的养成。
于是抱着这样的信念,很多家长也就有了延迟满足就是育儿万金油的美好幻想。
但是育儿始终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这种“一刀切”的方式其实是最要不得的。


▼/02
任何不以孩子身心发展规律为前提而进行延迟满足能力的培养都是耍流氓。
在果壳网上看到网友(@potaty)的一条留言:

我妈妈在我出生之前看了很多育儿的书,她在我幼年时期用了一种跟这种”延迟满足”很像的方法,直到我十多岁以前都没管她要过东西,再想喝的饮料也不张嘴告诉她,再喜欢的玩具也不说,心里就认定她不会给我买;
我小时候他们都说我懂事,其实现在想起来就是不喜欢被延迟而已……一直记到现在……感觉小时候心里在要东西这方面有点变态…..那时候看到别人家孩子用“麻麻我想要*** ” 的句式会觉得不好意思……

我不确定这位妈妈的做法有没有让孩子变得更成功,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她的做法让孩子的心理变得压抑了,而且是典型的那种“懂事的孩子”“乖孩子”的受害者心理。
什么是延迟满足(delay of gratification)?
美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Laura E. Berk在《儿童发展》一书中,把延迟满足(delay of gratification)定义为“等待一个更适宜的时间和地点来从事一个诱人的行为或者获得一个欲望中的物体”。
这是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通俗点说,就是为了更长远的利益而放弃当前的蝇头小利,再通俗点说,就是忍耐。
长远来看,克制力和忍耐力确实是一个孩子在人生中获取成功的重要能力,纵观那些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在人生的一些关键时刻,都是这种忍耐力和毅力成就了自己的丰功伟绩。
但是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也遵循着一定的发展规律,任何违背自然成长规律的矫枉过正都是徒劳的。▼/03
所以要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应该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

  • 5岁是建立延迟满足能力的重要年龄

延迟满足能力是一项较为高级的能力,需要在一定的认知力,思考力和意志力的基础上才能发展而成,
因此,对于太小的孩子讲延迟满足其实是揠苗助长,也不利于孩子最早期安全感的建立。
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习得延迟满足能力,在面对婴幼儿孩子的嚎啕大哭时,选择视而不见,坚持贯彻“哭完再抱”的方针,
这不仅违背了延迟满足合适的年龄,更是忽略了孩子的早期依恋关系的建立。
棉花糖实验的发起人米歇尔和他研究小组在1992年的报告中指出:

5岁是延迟满足能力的一条重要分界线,4岁以下的孩子大多不具备延迟满足的能力,而5岁以上的孩子就明显出现了早期萌芽,在针对更多孩子的研究中,发现大多数孩子在8-13岁的时期,都可以发展出一定的延迟满足能力。

  • 延迟的对象并非日常的基本生活需求

孩子明明已经饿的肚子咕咕叫了,或者已经累得走不动了,但为了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故意不理睬,等好一会儿才满足孩子。
这不是在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这是在虐待孩子,孩子饿了要吃,渴了要喝水,困了要睡觉是基本的生活需求;
延迟满足的对象不应该是孩子正常合理的需求,而应该选择那些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对象,
比如在自己想要的冰淇淋和玩具面前做一个选择,一个现在买,一个下次再买,这样的话,既可以培养孩子的耐心又可以让孩子懂得珍惜。

  • 建立安全的延迟满足环境

当孩子已经做到了下次再买玩具或者下次再吃糖果的时候,父母并没有履行自己的诺言,或者没有在约定的时间及时满足孩子,亦或又一次改变约定规则,
如此反复的话,那么孩子将无法对延迟满足的行为产生信任,他只会认为当下立马得到才是最可靠的。
因此安全感是孩子延迟满足能力的一个必要条件,家长一定要按时实现对孩子的许诺,千万不要把延迟满足变成取消满足。
同时,还需要注意,许诺的时间应该安排适中,太长的延迟时间(比如几个月后或者一年后)只会让孩子对目标延迟对象失去兴趣,
因为特定时间越长,延迟目标的价值就越会被弱化。
总之呢,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我们需要多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着急入坑,这样才不会少犯错,或者不犯错。

.END.

也 许 你 还 想 看

01 风靡全美国的新教育理念,Grit PK掉双Q,你怎么看?
02 做好数感启蒙,让你笑着陪娃写作业
03 第一名是女娃,班长是女娃,学委是女娃……男娃们该如何翻身?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