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朵随笔】小城的年味(少数民族年俗欣赏)

提示:点击上方”朵朵随笔”↑可关注我
故乡的南垒河风光(图片提供 乔玉兰)
南垒河边的大金塔(图片提供 刀建波)
写在前面的话
我的故乡是一个叫孟连的小县城,一条小河穿城而过,两岸是富饶的土地,丰收的季节,满城都飘满了稻香。那里的山水灵秀,那里的百姓勤劳淳朴,那里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我在那里出生在那里长大,那里是我创作的源泉。南垒河是故乡的母亲河,它养育着故乡的黎民百姓,故乡人对它有着深厚的感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云南是一个神奇的地方,那里的一棵树、一棵草、一朵野花都有故事。七彩的云南,绚丽的民族风情。我的故乡是一个美丽的小城,小城故事多,欣赏小城年味,感受不一样的民族风情。(少数民族年俗欣赏)(说明:如视频前面有广告是由微信平台自动添加,不受编辑控制,请大家谅解。)
故乡孟连风光欣赏(视频提供 刀建波)小城年俗(放炮仗、舂粑粑、火塘边烘粑粑、炸酥肉、杀年猪)欣赏(视频提供 谭春)
拉祜族民间舞蹈欣赏(视频提供 扎努)拉祜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拉祜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在拉祜族山寨,唱歌跳舞是生活的日常,歌舞不分家。特别是在春节的时候,山寨里的每一个角落都飘着优美的歌声,大家都会跳起欢快的民间舞蹈。
拉祜族年俗(舂粑粑,打陀螺)欣赏(视频提供 扎努 刀建波)故乡的南垒河风光(图片提供 孙亚频) 小城的年味我的故乡在中缅边境,是一个美丽的小县城,她有一个很诗意的名字——孟连。孟连是傣语,意思是寻找到一个合意的地方,孟连被誉为“一颗绿宝石”。孟连是一个小坝子,坝子上是肥沃的土地,那里的土地可以生长万物,种什么谷物都丰收。坝子边的稻田种水稻,一年能熟两次,有的地方一年能熟三次,丰收的季节,满城都飘满了稻香。一条河水穿城而过,两岸的百姓靠水而居。那条河水叫“南垒河”,传说是条“母河”,所以,孟连的姑娘个个都很水灵,在十乡八里都有名。我家就住在南垒河岸边,从我家到南垒河只有几百米的距离,小时候,我天天都会到河边玩,有时候捡一些好看的小石头或是去河里摸鱼,不管是做什么,每天我都会从河边一次次地走过。河边每天都会有人,有的人去河边洗衣服,有的人去河边洗菜,还有的人会到河里挑水。那些年,小县城没有自来水,大部分人家都是到南垒河里挑水吃,那时,南垒河的水是干净而清澈的,挑回家就可以直接喝。住在两岸的人家,家里都会有一个大大的水缸,用来储水,水缸一般是陶做的,用它储水,水会变得很清凉,喝起来口感很好,那是真正的天然水。后来,县城有了自来水,两岸的人家就很少到南垒河挑水吃了。小河上有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桥,桥两边还建有圆形的碉堡,碉堡也是钢筋水泥的,碉堡里还有瞭望孔,后来,碉堡被拆除了,但桥就保留了下来。据说原来的桥是木桥,年代久了,木桥就坏了,才建了钢筋水泥的桥。我小时候,还在河里见过几个大大的木桩,听老人们说那几个大木桩,就是以前木桥的桥墩,后来,不知道是什么时候,那几个大木桩就不见了,也不知道是什么人把它们搬走了。
当年南垒河上的大桥(摄影 丁文生)在家乡的那些年,我天天都会从这座桥上走过。
如今南垒河上的大桥,已经改变了模样。(图片提供 孙亚频)
故乡的南垒河风光(图片提供 李润仙)
在孟连生活工作的那些年,我天天都从桥上走过,因为我上班的单位在河对岸,从家到单位,再从单位到家,南垒河上的桥是必经之路。尽管每天都会从桥上走过,但我还是喜欢天天看看南垒河的样子。
因为命运的使然,我后来离开了家乡,到了遥远的他乡,但那条故乡的小河总是会在我的脑海里一次又一次地出现。故乡的那条小河见证了那座小县城所经历的风雨,一年四季的变化。每年小县城的“年味”也是在那条小河边开始的,每年的春天,南垒河边也早早地充满了“年味”。
春天的时候,南垒河边很热闹,特别是每年的春节前,南垒河边会有很多的人,大部分是洗床单和被套的,这几天,岸边的人家会把家里所有的床单和被套拿出来洗。洗床单和被套的一般是女人,因为春节的时候,洗的床单和被套很多,有的女人为了图方便,会把先洗好的床单和被套晾晒在河边的小树上,碰到太阳好的时候,那些晾晒在河边小树上的床单和被套很快就会干,等女人们洗完了所有的床单和被套,就会把那些先晾干的床单和被套收起来,而那些后洗的,没有晾晒的床单和被套就带回家去晾晒。不过,在河边小树上晾晒床单和被套的女人不多,只是偶尔看到几个,大部分的女人都是在河里洗干净家里的床单和被套,用一个大盆或是大的水桶装着拿回家晾晒。每年春节前的几天,南垒河边坐满了洗东西的小城女人。过年前洗东西也会“传染”,有的时候,从桥上走过的女人,看到桥下洗东西的女人,就会赶紧回家,把自己家里的东西也拿到河边去洗。那些天,从早到晚,河边都有洗东西的女人。
欢度新年的拉祜族同胞(图片提供 刀建波)
欢度新年的拉祜族同胞(图片提供 刀建波)
欢度新年的拉祜族同胞(图片提供 孙亚频)
这个季节,河边经常会放着一些新鲜的竹筏,说它新鲜是因为这些竹筏不是使用的,而是卖竹子的人,为了方便,把砍下的新鲜竹子扎成竹筏,顺着河水划下来,放在河边,等人去买。有需要的人家,会到河边看看,看中了那棵竹子就从竹筏上把看中的竹子拿走,所以,有的时候,会看到河边的竹筏有的不完整,只剩几棵竹子,但所有放在河边的竹筏都能够卖完。每年的春节前后,我只看到河边放着很多竹筏,不长的时间,就没有了,那些竹子也不知道是怎么卖出去的。春节前的河边一直都很热闹,有的女人还会把新摘下的芭蕉叶拿到河边去洗,晾干后舂粑粑的时候用。春节舂粑粑是小城的年俗,舂粑粑,一般是用糯米,用甑子蒸熟之后,倒在碓窝里用木制的碓槌舂,舂碓窝的碓槌是特制的,两头大中间小,中间小的部位正好方便一只手握住。舂粑粑的时候,舂的人要用手握住碓槌中间部位舂,因为是用糯米舂粑粑,舂的时候,粑粑会粘在碓槌上,这时,舂粑粑的人要用一只手把粘在碓槌上的粑粑扒下来再舂,有时要来回很多次。舂粑粑的声音很大,一家人舂粑粑,街坊邻居都知道,甚至从旁边走过的路人,听到声音,也知道是哪家人舂粑粑了。不过,有的人家也会用竹子做成碓槌舂粑粑,这样声音很小。等到碓窝里的糯米饭都舂得细细的成了一团,才把它倒在簸箕上。簸箕上一般会铺上一层青松毛,有的人家会铺上一些洗过的新鲜芭蕉叶。因为新舂出来的粑粑粘性大,在一旁的家人都会七手八脚地帮忙,把粑粑从碓槌上扒下来。从碓槌上扒下来的粑粑还冒着热气,大家马上会把那些粑粑捏成圆形的小个,再把捏好的小个粑粑放在铺着青松毛或是新鲜芭蕉叶的簸箕里。舂粑粑是个力气活,一般由家里的男人来完成,而捏粑粑的活就非女人莫属了,据说有的女人捏粑粑很有水平,所有捏出来的粑粑,大小形状都相差无几,让街坊邻居都佩服半天。过年舂的粑粑(图片提供 扎努)
新年用竹竿晾晒的腊肉(摄影 谭春)
在火塘边烘粑粑(摄影 谭春)摄影 谭春春节舂的粑粑,晾干后就可以烘着吃。在我的家乡,过年的那些天,不管到谁家串门,主人家都会拿出粑粑“招待”。主人和客人一起坐在火塘边,把粑粑放在火塘边烘着,等粑粑烘软了,有的烘成黄色,就可以吃了。有的人干脆把粑粑埋到滚烫的火灰堆里,等粑粑软了,泡起来,才扒出来,用手拍拍粘在粑粑上的火灰,用嘴吹两下,就趁热吃了。有的时候,粑粑太烫,有的人就边吹边吃,那种表情又滑稽又好笑。因为粑粑都是在火塘边烘着吃的,每个粑粑上都会粘上火灰,当地人也不计较,都会吃的津津有味。就算是粑粑不小心掉到地上,当地人也会捡起来,吹一下,说声“粑粑落地不粘灰”,就把掉在地上的粑粑吃了。过年的时候,在火塘边烘粑粑吃,经常可以听到“粑粑落地不粘灰”这句在当地不知流传了多少年的话。这句话平时很少听到,但过年的那些天却可以经常听到,有的时候,一天能听到很多回也不奇怪。春节前小县城的家家户户还要“扫尘”,春节前夕,有的人家就会到县城附近的山上寻找扫尘的树棵,扫尘一般会选用一棵小的麻栗树或是马登树,如果找不到这两种树,用其他的树也可以。扫尘的树棵,砍下来之后,要把多余的枝丫修掉,留下枝头的一些枝条和叶子,像一个绿色的扫帚。用这种新鲜树枝打扫家,就能把一年的脏东西都扫去,家里才会清洁平安。有的人家不想去山上砍树,在家里用扫帚打扫一下卫生的也有,不过,那些年,小县城的人家,大部分都是用新鲜的树枝扫尘。
佤族女子(图片提供 孙亚频)
佤族女子(图片提供 孙亚频)
傣族老人在捏粑粑(图片提供 孙亚频)
过年的时候,家家都要“杀年猪”,吃“杀猪饭”。当年,小县城的人家都不富裕,县城里只有一条街,每五天才赶一次集,街上也很少有肉卖,所以,每户人家吃肉,一般都靠杀年猪。杀年猪的时候,都是街坊之间互相帮忙,大家一起杀年猪,也一起吃杀猪饭。杀猪饭的菜肴主要是用年猪的肉来制作,有的人家讲些排场,会请一个厨师掌勺,多做几个菜,有的人家比较随意,自己动手做几个菜,亲戚朋友一起吃顿饭,热闹一下。虽然各家吃的菜肴有所不同,但有几道菜是大众菜,是家家都喜欢做的。一道菜是“橄榄生”,橄榄生是用新鲜橄榄树的皮,沿着树干用刀背刮去外皮后,再刮取里面的树皮,用这些树皮和烤熟的猪肉一起剁细,加入作料就可食用。虽然橄榄生的做法有些复杂,但小城的女人们还是乐意去做,小城的人也爱吃。还有一道菜是“酥肉”,酥肉的做法很简单,就是把猪肉和面粉搅拌在一起,加一些鸡蛋和调料,然后放到油锅里炸。炸酥肉虽然很简单,但还是要有耐心,掌握好“火候”才行。有的人家的女人,会守在油锅旁,一手拿着勺子,一手拿着筷子,左右开弓,很快就炸出金黄喷香的酥肉,让亲戚朋友大饱口福。另外,“杂菜”也是小城人春节必做的一道菜,说它是必做的一道菜,倒不如说是“逼着做”的一道菜。因为,过年吃“杀猪饭”的时候,亲戚朋友都会来吃,做的菜也多,一下子吃不完,就把那些吃不完的菜都放在一起煮,当地人叫这道菜为“杂菜”,就是里面什么菜都有的意思。杂菜煮一次吃不完,下次再煮再吃,一直到吃完为止,所以,一道杂菜从煮煮吃吃到吃吃煮煮,不知道要煮多少次,也不知道要吃多少回。杂菜的味道很特别,但说不出具体的味道,小城的人都爱吃,据说有的人,杀猪饭都不想吃,专门等着吃杂菜,有的人家的杂菜很多,要吃好多天才吃得完。吃过了杀猪饭,剩下的猪肉,主人家会先用盐巴把肉腌制几天之后,再把腌制过的肉用热水洗一下,晾晒起来,肉晾干之后就成了美味的腊肉。晾晒腊肉一般用竹竿,那些年,小城的人,家家都备有晾晒腊肉的竹竿,有的人家干脆把肉挂在竹竿上,直接放在火塘上方,每天烧火煮饭的炊烟,会把腊肉熏干,这样做出来的腊肉,味道也很特别,用它炒腊腌菜什么的,就是一道可口的下饭菜。杀年猪时,小城的人家家都会做一些香肠,小城人叫“塞肠子”。名字叫的很形象,小城人做香肠的时候,一般是用线扎住猪肠子的一头,把一个小竹筒塞到猪肠里,把做好的材料塞进去,边塞边挪动竹筒,等整条猪肠子塞好后,把小竹筒拿出来,再用线扎好,一条香肠就做成了。做好的香肠,还会用针随意扎一些小孔,给它透气,再用一根竹竿挂起来晾晒,吃的时候,再从竹竿上拿下来,有的人家一次吃的香肠不多,主人家会拿着一把刀,从竹竿上割下香肠,吃多少就割多少。
手拿拉祜族长刀的男子(图片提供 刀建波)拉祜族男子一般都会随身携带一把长刀,可以日常使用也可以用来防身。
欢迎客人的拉祜族群众(图片提供 刀建波)
织布的拉祜族女子(图片提供 刀建波)
过年的时候,小城的人还喜欢放炮仗和打陀螺。放炮仗是小城最热闹的时候,一般是年三十的晚上开始放,一直放到年初一。那些年,小城里只有几家国营的商店,春节快要到的时候,店里会摆着一些红红绿绿的炮仗(鞭炮),炮仗有成串的,也有圆形一盘一盘的,方便百姓购买。春节的时候,小城里哪怕再穷的人家,也会省一些钱出来买几串炮仗,年三十的时候放放,为来年带来好运。
打陀螺也是小城的人过年的时候喜欢玩的一种游戏,一般是年轻的男子玩,有的时候,年纪大的男子也会参加,但很少。打陀螺虽然是年轻男子玩的游戏,但旁边往往会坐满了看热闹的人,看热闹的人男女老少都有。因为担心陀螺会打到人,看热闹的人都会自觉地远离一些打陀螺的人。打陀螺很讲究水平,有的人打陀螺,陀螺转两下就倒了,有的人打陀螺,直接就不会转。碰到高手打陀螺,陀螺会转很久,打几次都不倒,碰到这样的情景,围观的人群会在一旁喝彩,打陀螺的主人会眉开眼笑,脸上露出得意的神情。那些打不好陀螺的人,听到旁边人的喝彩,也不生气,会跟着大家笑笑,再继续打陀螺。过年的时候,小城的人家充满了笑声和喜庆。女孩子们最喜欢的是扎红绸带,红绸带一般是商店里做好现成卖的,有女孩子的人家都会去买,有的时候,买红绸带的人多,商店里的红绸带很快就卖完,那些买不到红绸带的人家,会突发奇想,用家里的红布料,剪成红布条,给自己的姑娘扎在头发上。不管是哪一种布料,扎在辫子上,都会扎一个蝴蝶结。我记得我的辫子上最多扎过四条红绸带,头顶两边扎两个,辫子上扎两个,那些年,小城的女孩子,没有过年不扎红绸带的,有的女孩子没有长头发,就把短发用橡皮筋扎起来,在上面再扎一条红绸带,扎成蝴蝶结的样子,节日的小城里,只要碰到女孩子,大部分都是头扎红绸带的。
拉祜族女子(图片提供 刀建波)拉祜族女子(图片提供 孙亚频)图片提供 孙亚频过年的时候,小城里的人都喜欢做新衣服,小城人做新衣服大部分是相同的款式,买衣服的款式也是大同小异,从来不怕“撞衫”。有的女孩子只要在街上看到哪个女孩子穿着好看的衣服,就会跑去问是在哪里买的,穿着好看衣服的女孩子也会如实相告。很快,小城里的女孩子都会去买同款同颜色的衣服,不长的时间,小城的大街小巷里都会出现穿着同样衣服的人,就像是大家都约好了似的,这样的情形,一次次在小城的街上重演。小城里有一家做衣服的缝纫社,据说是国营企业。当年,小城的人大部分都会去那家缝纫社做衣服。因为只有一家缝纫社,每一次去做衣服都要等一段时间才能拿到,所以,只要是想过年的时间穿上新衣服,一定要提前去做,要不然,去做衣服的人很多,过节的时候就拿不到,自然也穿不了新衣服。每年的春节前,我阿妈都会买一些布料,给我做一身新衣服。那些年,因为家里也不富裕,所以,我添新衣一般是在过年的时候。但就是这样一年添一次新衣服的机会,我都不好意思把一身新衣服一起穿出门,我总是会把新旧衣服搭配穿着才出门。如果衣服是新的,裤子一定是穿旧的,如果裤子是新的,衣服一定穿旧的,等到把新衣服都穿成旧衣服,我才会把当年做的衣服一起穿出门。我也不知道我当年为什么会不好意思穿一身新衣服出门,在我的记忆中,过年的时候,我从来没有穿过一身新衣服出门,尽管每年阿妈都会给我做一套新衣服。因为这个奇怪的习惯,我阿妈曾说我是“憨姑娘”,我们当地说一个人很傻,就说这个人“憨憨呢”,我阿妈说我很傻,就说我是“憨姑娘”。不好意思把一身新衣服穿出门的这个奇怪的习惯,一直到我长大成人才改了过来,而具体是什么时候改的,我竟然也记不清了,现在回想起来,也觉得很有意思。多年之后,我父亲有一次闲谈的时候曾跟我说,当年,我连一套新衣服都不好意思穿出门,他和我阿妈都觉得我是一个“憨姑娘”,怎么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作家,他也没有想到。其实,我这么一个笨头笨脑的小女人,怎么成为一个作家我自己也想不明白,也许是上天对我的眷顾吧,因为俗话说,老天喜欢“笨小孩”,我想我应该就是那个老天喜欢的“笨小孩”。佤族女子(图片提供 孙亚频)
爱尼人的女子和孩子(图片提供 李润仙)
故乡的农贸市场(图片提供 李润仙)说到小城的“年味”,自然要说到当地的民间歌舞,我的家乡是歌舞之乡,有歌舞不分家之说,即有歌就有舞,男女老少都能歌善舞,当地的一句俗话说,小城的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在我的家乡,人人喜欢唱歌,个个喜欢跳舞,小到三岁孩童,老到耄耋老人,在节日的“舞场”都会一显身手,有的一家老小都会一起跳舞唱歌。过年的时候,小城人喜欢跳“三跺脚”,小城人称“跳三脚歌”。跳三脚歌的时候,男女老少围成一圈,如果参加的人多,可以围成几圈。跳的时候,有人领唱,其他的人来和,领唱的曲调是固定的,但唱词是即兴编的,这就很考领唱者的应变能力,有的领唱者只唱几句就没词了,有的领唱者能唱很久,据说,有的领唱者能唱几天几夜的都有,但这样的人不是很多。我的家乡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主体民族是傣族拉祜族和佤族,另外还有其他的少数民族,虽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和不同的民族特色,但各民族同胞都和睦相处。春节的时候,各民族同胞都会跳起自己的民族舞蹈,给节日的小城带来了缤纷的色彩。如今,我生活在遥远的他乡,家乡的年味离我越来越远,但每每想起那些年家乡的年味,还是久久不能忘怀,也许那样的年味已经进入了我的心里,融入了我的血脉。
后记:在广州这座大都市生活工作了多年,总是会时时想起那遥远的故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乡变成了故乡,而原来的故乡却变成了一种牵挂。也许是内心的这种对故乡的牵挂,我总是想把她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特别是故乡的那种浓浓的年味,已经融进了我的骨子里,想忘都忘不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云南是一个神奇的地方,那里的一棵树、一棵草、一朵野花都有故事。七彩的云南,绚丽的民族风情。我的故乡是一个美丽的小城,小城故事多,欣赏小城年味,感受不一样的民族风情。
此篇小文所写的是多年前故乡的年味,随着时代的变迁,故乡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很多变化,也许故乡的年味也变了。但不管怎么变化,故乡和故乡的年味永远都会留在我的心里。
感恩人生路上遇见的每一位贵人!祝愿天下所有的好人一生平安!
采茶的拉祜族姑娘(图片提供 刀建波)
故乡的茶园(图片提供 刀建波)
拉祜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苦难和忧伤都能用歌声来表达),音乐和舞蹈贯穿了整个民族发展的历史。为了让朋友们分享丰富多彩的拉祜族传统文化,“朵朵随笔”将在一些微信中(拉祜族民俗文化·文字版)配发拉祜族的民族音乐作品和民间舞蹈(来自中国、缅甸、泰国等国的拉祜族歌曲和舞蹈欣赏)。
重要信息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阅读“朵朵随笔”的文章,此篇微信使用了“超链接”功能。以后,在每一篇新发布的微信后面都会同时滚动推荐几篇“朵朵随笔”的热门文章与朋友们分享,请多关注。
特别说明 :“朵朵随笔”公众号是义务宣传拉祜族的民族文化,如有其他公众号要转载“朵朵随笔”的文章,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朵朵随笔”公众号和出处。
温馨提示:“朵朵随笔”以宣传拉祜族的民族文化为宗旨,拉祜族有丰富的民间文学,是拉祜族民族文化的宝库,宣传和传承本民族的文化是每一位拉祜族同胞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微信是朵玫瑰花,多谢关注多谢转发。
作者简介:娜朵,拉祜族,在中缅边境一个叫孟连的小县城长大,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了拉祜族的第一位作家。16岁开始发表作品,出版了11部书、2部个人艺术作品集(上卷·水墨作品,下卷·手机摄影作品)和4张个人原创民族音乐专辑(由娜朵作词、作曲),用六种语言(拉祜语、傣语、哈尼语、佤语、云南方言、普通话)演唱,发表文学作品300多万字。多部中短篇小说被收录于中国作家协会选编的《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第三批卷本(国家卷),作品曾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政府最高奖“骏马奖”,多部作品被云南民族大学作为本科教学内容;出版的短篇小说集《绿梦》填补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没有拉祜族作家文学的空白并被载入了文学史;个人小传被作为词条收入《中国少数民族大词典·拉祜族卷》《中国作家词典》,并被国家民委主办的《民族团结》杂志作为“中国少数民族英才”进行介绍。后来,因为命运的使然,作为“特殊人才”引进,从遥远的边疆调入广州工作;尽管经历非常简单,却不乏传奇色彩,曾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应邀出国访问;连续三年(2015年、2016年、2017年)获广东省音乐家协会颁发的“广东省优秀音乐家奖”。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广州市摄影家协会会员。
娜朵主要著作:(1)报告文学集《民族·热土》(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2)中短篇小说集《绿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此书填补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没有拉祜族作家文学的空白并被载入了文学史,收录的短篇小说《蕨蕨草》荣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政府最高奖“骏马奖”(新人新作奖);(3)民间文学集《拉祜族民间文学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4)中篇小说集《疯兰》(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5)纪实文学集《边地民族花》(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6)纪实文学集《绿满拉祜山》(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7)中国第一部拉祜族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母枪》(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此书作为中国当代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经典作品推出;(8)长篇小说《麻石街的女人》(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9)个人演唱专辑《拉祜情声——心灵的歌谣》(广东音像出版社2009年版);(10)长篇小说《骑楼里的女人》(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11)原创民族音乐专辑《妈妈背上的歌——拉祜山歌谣》民族语版,由娜朵作词、作曲、用五种语言(拉祜语、傣语、佤语、哈尼语、云南方言)演唱。(广东音像出版社2014年版);(12)原创民族音乐专辑《麻栗花——遥远的歌谣》普通话版,由娜朵作词、作曲、演唱。(广东音像出版社2014年版);(13)原创民族音乐专辑《拉祜山的传说——古老的歌谣》器乐演奏版,由娜朵作曲、配诗,著名国乐演奏家谭炎健教授倾情演绎。(广东音像出版社2014年版);(14)散文集《秋过乌蒙山——娜朵手记》(云南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15)长篇童话《边地丛林密码》(云南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16)娜朵艺术作品集(上卷·水墨作品《朵朵画语》·云南民族出版社2017年版)(17)娜朵艺术作品集(下卷·手机摄影作品《角落的倩影》·云南民族出版社2017年版)(18)原创民族音乐专辑(情歌专辑器乐版)《边寨恋歌——悠悠的歌谣》(广东音像出版社2017年版)。
微信是朵玫瑰花,多谢关注多谢转发。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朵朵随笔”
推荐【朵朵随笔】的热门文章
【朵朵随笔】故乡的小河(唯美朗诵 · 边地风情欣赏)【朵朵随笔】故乡是永远的牵挂(娜朵原创民族音乐作品欣赏)重要信息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