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云卷云舒作品
江山文学笔端流云社团
母亲,今年80岁了。她出生于一个富庶的农村家庭,小时候过着衣食无忧、人人羡慕的日子。自从做了我们的母亲之后,她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讨生活、养孩子、盖房子这条路上奔跑了半辈子。她用乐观坚强、压不垮、打不败的精神直面生活对她的一次次考验,她用智慧、勤劳、大爱带领全家度过了一个个艰难的日子。她用无法磨平岁月刻痕的双手,书写着作为母亲的散文诗,熨帖着我们的心灵,教会我们勇敢地面对生活。 “一九七四年七月:缺钱少粮的,东屋的屋框子立起来都快一年了,一直杵在那儿,天天看着心焦。终于麦收了,晚饭后去找队长,想跟生产队借300斤麦子和300块钱。队长说有困难,让找大队,拿了一把(10个)鸡蛋去找大队书记,考虑到我家的实际困难,最终经过大队委集体商议,决定生产队借200斤麦子100块钱,大队借100斤麦子100块钱,分三年全部扣完。无论如何,钱和粮食借到手就好办了,全家人勒紧裤腰带也要先把房子盖起来。” 这是我在母亲的账本上看到的。是母亲当家后盖的第一栋房子,那时候弟弟刚刚出生,家里两男三女共有5个孩子,全家8口人挤在只有两铺炕的那三间土胚屋里,睡觉都摆不开,哪里还有孩子们学习的地方呢!读过两年师范的母亲,虽然阴差阳错地回乡当了农民,却从未放弃过梦想,让孩子去实现她的梦想是她唯一的梦想了。当年母亲读书期间正赶上大跃进,姥爷把家里的锅碗瓢盆都捐出去大炼钢铁了,却最终饿死在了公社的大锅灶旁。还没有拿到毕业证的母亲,便匆匆回乡扛起了家。结婚后,父亲一直在部队当兵,母亲更是里里外外一个人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上有姥姥下有五个孩子,生活的重担她一肩挑着。 盖东屋那会儿,母亲在村小学当民办教师,每月可以挣到5个公分,父亲在部队每月有36块钱的津贴,老少8口人的开支,盖屋需要的钱和粮食一次实在凑不齐,只好分两次,前后盖了两年。第一年雇人打石头、买砖、打土坯,铺好了地基,土坯墙垒到了窗台,该上窗户的时候家里没钱也没粮食了,只好等到来年再借。借到了粮食和钱的母亲,连夜走街串巷去请大工和小工,街坊们都很给面子,第二天到了十几个青壮年,还有几个有经验的老人家给照望着,光做饭的女人就来了四个。缺材料就去买,缺工具就去借,工地上、集市上、灶台上,家里家外,全凭母亲一人做主,这样的日子进进出出几十天,终于到了上梁的时候了。择好吉日吉时,村里平日有些来往的人家都来了,在一阵阵鞭炮齐鸣声中,壮汉们喊着号子抬起了主梁,上面贴着红纸写有“上梁大吉”。母亲让所有见证她喜悦的大人孩子都留下来吃饭,于是,天井里架起了12人的大锅,热气腾腾地蒸着白白胖胖的大饽饽,屋里的灶台上不时飘出来阵阵肉香,嘴馋的孩子们根本挪不动步子!望着大红大红的瓦屋顶(墙还是土坯的),母亲一遍一遍地擦着眼泪。 “一九八二年八月:大儿子高考落榜回家务农了。有人给介绍南街一个大门户的姑娘。这家人祖祖辈辈都很正派,家里兄弟姐妹众多,对我们这样小门小户的人家能有帮衬。姑娘很能干很泼辣,是把过日子的好手。人家要600块钱定亲钱,结婚前还要盖6间新瓦房。孩子他爹转业安置费有500,明天我再去庙头三舅家借点儿,顺便跟三舅和表哥们商议商议盖房子的事情,先给孩子把亲事定下来,让他踏踏实实地过日子要紧。唉,刚刚还完这栋房子欠的债!……”
这是母亲的日记,写在一本64K的牛皮纸封面的工作日志上。透过文字我看到了母亲的艰难和无奈,她伛偻的身板、早生的华发还有眼睛里的红血丝跃然眼前,鼻涕眼泪濡湿了泛黄的纸张。那时候我虽然年纪还小,可每天临睡前肚子饿得咕咕叫,这种记忆特别深刻。还债那几年,弟弟小还没有口粮,全家6口人每年总共可以分到600斤麦子,还要拿出100斤还给公家,哥哥每月要给学校灶上交粮食不能拖欠,剩下的全家人吃饭,还要照应全村的红白喜事和亲戚间的礼尚往来,不都从这500斤粮食里出吗?为了养活我们,母亲辞去了仅挣5个公分的民办教师,扛起锄头和?头,无论冬夏,天天出工,卷起裤腿跟男人一样去坡里干农活。得亏后来实行合作医疗,村里成立卫生室,母亲作为唯一一个识字的妇女被选去当了赤脚医生。再后来被公社医院推荐去读了卫校,结业后可以回公社医院当正式医生,可以转正可以转户口。命运多舛,还差三个月结业的时候,年幼的弟弟在家发高烧引起了脑膜炎,母亲不得不中断学业回家,带着弟弟去城里大医院看病治疗。可终因治疗不及时,弟弟落下了终身残疾。 这也成了母亲心里永远的痛。
从那以后,母亲重又回到村里,继续当她的赤脚医生,白天她背着药箱穿梭在三个自然村的田间地头,夜晚收工过后,她又披星戴月地出诊。那几年,我就没见过母亲在家里吃过一顿囫囵饭,往往刚刚端起饭碗,门口就响起喊声:“老姑老姑,快点,俺家谁谁手指头割断了,赶紧赶紧!”(母亲婚后一直住在娘家,她家人丁不旺因此辈分很高)或者喊着“老姑老姑,俺家谁谁又肚子疼,快去给俺看看吧!”那时候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母亲的走街串巷出诊、给新生儿接生基本都是在晚上进行的。如果谁家半夜三更有狗叫,紧跟着就会听到我家大黄的叫声,准是那家有人生病了或者那家的媳妇要生产了。时至今日,每当我一个人行走夜路的时候,眼前总会浮现母亲在寒夜里深一脚浅一脚、踽踽独行的样子 母亲医者仁心,总是有求必应,从不看人下菜碟,越是家里条件差的人生病了,她越是上心,她经常挂在嘴边说“上无片瓦下无插锥之地的,咱不给他免费的药,他上哪儿看病去?”也因此,母亲在村里的民意很高,赢得了大人孩子的尊重。 “一九八六年12月:这批工作服公司催的急,昨晚下班拿了21条裤子,跑完了19条,第20条还没有上好腰,实在太困了。一条裤子3毛钱,这样算下来,一晚上就可以挣5块7毛钱了。明天去菜店割点儿五花肉,给孩子们炖粉条吃。”母亲在记事本里这样写道。 这一年,父亲的单位给我们办了农转非,我们举家从农村搬到了城市。城里不比农村,只要一睁开眼,事事处处都需要钱。粮食和菜没有了来源,吃块咸菜也要花钱买,就连烧的煤球也不能用柴草代替。再加上母亲是以家属的身份出来的,父亲的单位不接收不安置,可是8张嘴等着吃饭呢,仅靠父亲那几十块钱的工资,怎么能够?母亲一趟趟地跑居委会,去恳求领导给她安排个临时工,哪怕扫马路她都愿意去干。居委会了解到我们家的确有实际困难,再加上母亲识字断文、能写会算,是个有见识的女人,因此安排她去百货店上班,可母亲不去百货店也不去酱菜店,就一心要求去服装厂上班。母亲当然明白,百货店和酱菜店工作轻松,但是工资少而且是死工资;而服装店就不同了,除了给单位加工工作服,还能承接外面的私活儿,最重要的是,工资还是按计件的,干得多就多得,大不了就是累点,“农村人嘛,什么苦没吃过!”就是这样,年近五十的母亲创了两个记录:每天晚上下班后,母亲一手拿一块馒头,一手拿一个大大的用针线装订的本子和一把长长的拐尺,急匆匆地奔向菜市场东头一家王姓的服装夜校,在这里,她的年纪最大,头发最白,学得最慢;另一个,就是在上述记事本里写的一晚上加工19条工作服裤子,这是她60多岁的师傅至死都不相信的、根本不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的记录。那几年,每天夜里我都睡了好几觉了,睁开眼,母亲还是在昏黄的灯光下,哒哒哒地蹬着缝纫机在做活儿,有时候会让我产生一种黑白颠倒的错觉。 母亲对我们的爱,不仅体现在她辛辛苦苦为我们挣生活费这件事情上,她对我们的穿着也很在意很用心。经常买点布店处理的花布头什么的,给我们做裙子,做上衣,每一件都是她亲自设计、亲自裁剪、亲自缝制的,像现在仍在流行的风琴褶、娃娃领、还有蕾丝边什么的,我们小时候都穿过,每次穿上这样的新衣都会让小伙伴们羡慕。为了怕因为裁剪不合适而浪费布,母亲每次都先画出样子来,然后按比例用报纸剪出小样来看看,没有问题了才下剪刀裁布,这样很费工夫。前几天,我还问她:“我们小时候穿的衣服都那么漂亮,你是从哪儿学来的样子?”母亲说:“哪有什么样式书,都是从电影里看到了,觉得好看就回家比划着做给你们穿。”所以,即使家里很穷的那些年,我们姐弟几个依然穿得很好、很体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因为贫穷而失去的尊严和自信。她用一针一线缝补着我们的生活,时间的针脚也见证着她半生的艰辛和不易。 母亲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妇女,虽然受过良好的教育却始终没有得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她尝尽了世间百味,生活却并没有给她一个很好的报答;她在社会的最底层干了40多年革命工作,却最终没有拿到一分钱的退休金。如今已经80岁的她,因为年轻时的体力透支,每天都在经受病痛的折磨,冠心病、高血压、白内障、腰腿痛,用她自己的话说,除了头发丝,浑身上下没有没毛病的地方。 曾经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用一双手养活了5个儿女并培养出了两名大学生;用羸弱的肩膀挑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担;用身高不到一米五体重不到90斤的身板撑起了一个大家庭。“家是合作社,家是互助组!”母亲一直这样教导我和我的孩子们。我爱我的母亲,我为有这样的母亲倍感骄傲。她是我终生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精神财宝!愿她安康长寿! 母亲,她是家里的顶梁柱,是孩子们的主心骨,是铁骨铮铮的女汉子;命运虽然一直在考验她,可她用不畏难、不低头通过了一次次的考试,在人生的一个个拐点上用毅力、用坚强、用带泪的笑容谱写着生命的散文诗。
【编者按】用笔记录生活琐碎,用文字抚平心底,这个女人她不会写诗,却如此诗意,有一天我读懂了它和她。数据、账本、心情、儿子、姑娘、成家……这是母亲写的“散文诗”,或许这是无形存在的一种力量。不需要刻意去打磨句子,不用去寻找合适的词语,自然而然地记录,因为这些就真真实实发生,没有很华丽的辞藻,却如此感动,它承载着母亲的心酸、心事哪怕是不甘也包含其中,其实那里面是整个家是母亲的爱,这是母亲这一生,也可以说是那一代人历史,用毅力、用坚强、用带泪的笑容谱写着生命的散文诗。我们一天天长大,她们却渐渐老去,不用去想,此刻母亲的样子就在我脑海里,想必你此刻也是这样。整篇文章语言流畅,真实动情,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老一辈的母亲们,母爱是一场轮回的辜负,如今作者也是一位母亲,满满的爱,在母亲节即将到来之际洒出来,愿天下所有母亲幸福安康,母亲节快乐!好文章,一切刚刚好,倾情推荐共赏。【编辑:初晨】
优秀作者
看云卷云舒
看云卷云舒 女,原名葛淑云。1971年生于山东平度,现就职于山东电建三公司,是一名工程师。自小喜欢读书,爱好文学,闲暇时喜欢写写文码码字,自称“生活的记录者”,追求用最朴素的语言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江山首部幽默职场
喜剧《鸡毛蒜皮》,开播八集719万播次,此剧正在热播中,手机扫右侧二维码观即可观看精彩剧情!开心与你同在!
《鸡毛蒜皮》
江山文学网目前拥有作者八万人,作品70万余篇,是创作群体最为广泛的文学原创网站。开设栏目有:长篇频道、短篇频道、江山征文、江山萌芽。短篇频道:情感小说、传奇小说、江山散文、杂文随笔、诗词古韵、江山诗歌、作品赏析、微型小说、影视戏曲、微电影剧本。长篇频道:人生百态、军事历史、青春校园、经典言情、悬疑武幻、剧本连载。
其中江山“萌芽”是全国中小学生习作园地,专门选拔优秀编辑一对一,手把手对孩子作品的不足与亮点给予细心修改和充分肯定,以最快的速度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
笔端流云社团:笔端流云,因热爱文学而相聚一起。用笔端墨意,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待来年记取。
制作:依是幽兰
江山微信推广团队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