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文学从家乡始发——
“望奎往事”之“009”
(“望奎”旧称“双龙城”)
我有四个孩子,大的是女儿,接下来是三个儿子。女儿只有一个,所以就显得宝贝、珍贵一些。儿子们有时会挑理,说他们三个加一起都没有女儿建华在我心上的分量。
女儿从小就聪明伶俐。她三四岁的时候,老伴带着她去部队上看我,小住了一段时间。有一天,团里的联欢会结束后,我有事没有一起回去。老伴抱着女儿,转了好几圈儿也找不到方向,她迷路了。建华说:“妈妈你放我下来,我知道路。我和李姑娘就在那边大石头上玩儿过,你跟我走。”这娘俩很快很顺利地就找着家了。
建华漂亮又会来事儿,战友们都很喜欢她,一见到她,谁都会过来抱一抱。有一次,战友小陆来我家串门。他背对着女儿,让她猜“叔叔兜儿里是什么”。这瞒不住女儿,她笑嘻嘻地跑到小陆跟前说“苹果”。小陆从兜里摸出了两个红苹果。女儿说:“不对,还有两个,四个兜儿里是四个。”小陆一时不好意思,脸都红了,他说:“等你下次来,叔叔就提干了,就四个兜儿了。”那时候我们穿的是“65式”军装,战士穿的只是胸前有两个兜儿,军官穿的在上衣下摆多了两个,身份上的区别一眼就看得出来。“四个兜儿”是我们不少人的梦想。
我入伍之前就是老师,退伍之后仍然当老师。我每天必须上班,老伴儿又有很多农活要干。大儿子出生时,女儿才五岁。老伴把大儿子放到摇篮里,女儿能哄弟弟睡觉,弟弟醒了,她就哄他玩儿,从没让他摔到过。等到我二儿子三儿子出生,她也是这样管的。有她在家,我们很放心。
建华上学后,也总不闲着,很知道帮忙照顾家。那时老伴孵蛋摸小鹅,年年母的小鹅卖没了,还要剩几十只公的,卖不出去就得自己养着,养到秋天杀了卖白条鹅。家里穷,没东西喂它们,只能去割野草挖野菜,女儿和老伴都是主力。小鹅越来越大,越来越喂不起了,就得赶出去放。鹅在到草地里很快就吃饱了,要赶到水里喝水游水玩儿够了,再赶到草地上吃草,一上午这样反复几次。吃过午饭,下午照样。女儿一有空就把她妈替换回来。鹅一直要放到深秋,小鹅都长成了大鹅,个个又胖又大,很让人喜欢。天冷时就全杀了。收拾鹅、去细毛是很辛苦的,女儿自然又是主力,比老伴都有耐心,我家的鹅因为收拾得干净格外抢手。那时每只白条鹅可以卖二三十元,几十只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有很多年,我每月的工资都只有三四十元。
平时再节省,六口之家也得花不少钱。挣现钱的“非农业户”不交齐口粮款,生产队就不给口粮,家里的粮食自然也就不够吃。因为钱不凑手,我家连续几年都不能及时领回口粮,领回来的也是杂质很多的“土谷子”“土苞米”。女儿一直把这事儿记在心上,正巧初二那年她的同学也是她最好的朋友不上学了,女儿就趁机和我说,她也不想念书了,理由是她的学习不太好,吃力跟不上,自己个子又大,站那儿比有的老师还高。我劝了多次,她也坚持不去,没办法,我只得让老伴儿做工作。老伴几次做思想工作也说不通,最后也只能由着女儿了。我们松口的第二天,女儿就去生产队里干活了。
虽然那时农村一路读书的人不多,张家沟屯比女儿大的女生很少有读高中的,更没有读大学的,但我明白,女儿不上学主要还是想帮助俩大人养家。多了一个人挣工分,我家再也不用犯愁领不回口粮了,家里的负担真是减轻了很多,女儿可谓劳苦功高。
大儿子成家后不久就在绥化给我们买了楼,离他家很近,我们住了十几年。后来大儿子调到哈尔滨工作,我们怕自己不适应大城市的生活,离女儿又远就没跟着去。如今重回望奎也有四年了,我们老两口儿之所以选择这里,就是因为女儿家住得很近,大家常能见到。这几年,我家吃的菜大部分都是女儿送来的,基本上不用买,女儿家年年养肉鸡,每年都给送六七只,足够用了。我们吃的鸡蛋,女儿供着,先送的没吃完,后一批又送来了。来我们这儿也从不空手,总要大包小裹带些吃的用的,我劝了几次她还照旧。知道我和老伴喜欢打扑克,有时他们两口子来,放下东西就陪我们打扑克,之后饭也不吃就回去——就是专门陪我们打扑克来的。
女儿宁可自己多受苦多受累,也要拼全力供自己的两个孩子上学。她的一儿一女也都争气。我的外孙女儿在北京工作,因为努力赢得了同事的尊敬。我的外孙子正在读大学,懂事、能干,不用大人操心。女儿自己花钱很俭省,轻易不给自己添一件新衣服,好的东西也基本上不吃,但是为我们买啥,给弟弟给儿女花钱却半点儿也不会含糊。
建华啥事儿都求个好要个强,地要比一般人种得好,日子也要比一般人过得好,那就得更动脑筋更勤劳。她心灵手巧,好多活儿,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当年她在裁剪班上也是优秀学员,一家人都穿过不少她做的衣服,她给我做的布鞋现在柜子里还有。再比如文学写作,一动手就比我厉害多了,她也是我们“林记出品”作者里能够比较早、比较多地在报刊发作品的一位。
女儿年龄也不小了,身体也不大好,仍坚持一年一年地种地。赚点儿钱,是真的不容易。当初,有不少老师子女接班的事情,邻村就有七八家。我那时年龄不大,又得供几个儿子读书,加上对教师这个职业有感情,还想多干几年。这么一愣神儿的功夫,那阵风就刮过去了。那件事,真要去做也未必能够做成,但是,为了女儿不再靠土地吃饭,去尝试一下总是应该的。现在想这个又有什么用呢?当然,建华自己是不会在意这些的。
||林修文简介
家庭原创文学公众号“林记出品”主笔。77岁。退休小学教师,闲时练笔。曾在《贵州日报》《黑龙江日报》《黑龙江晨报》《黑龙江林业报》《绥化日报》《绥化晚报》《岁月》《宝安文学》《绥化文艺界》《呼兰河文学》《黑土文艺》等报刊发表过作品。
“林记出品”
——全国首家“家庭文学写作工坊”
林超然家族文学馆
神存富贵心陶然,
诗文歌诵舞蹁跹。
疏食饮水传世久,
寻常人家有清欢。
此为一间被100余家媒体关注、发表、报道的家庭文学小铺儿。
2020年5月,“孙守云、林修文家庭”获得“2020年黑龙江省最美家庭”荣誉称号。
2020年6月6日,香港《文汇报》“文化视野”专栏整版刊文:《“林记”祖孙三代满门作家,黑土传奇文墨飘香》。
2020年8月6日,黑龙江电视台专题报道——“林记出品”:祖孙三代写文章,优良家风美名扬。
2020年10月8日,黑龙江电视台专题报道——“林记出品”:传承家风写故事,云上对话更团圆。
自2018年1月22日起,这个国内独树一帜的“家庭文学写作工坊”忆家事,说人生,谈写作,论文艺,以“林家写,写林家”的别致方式,构建了一个文墨飘香、情深意浓的文学大家庭。
公众号几乎所有的新创作品都被国内报刊发表。目前主笔为18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人,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4人,中国评论家协会会员2人,黑龙江省评论家协会会员3人)。
“林记出品”订阅者涉及全国400多个城市、世界30多个国家。祖孙三代共同经营的“林记出品”慢慢从一个闭环系统变成了敞开的空间,公众号最初的定位“一家人坚持精神聚餐,只为亲情抚慰、岁月安宁”,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如今,“林记出品”更希望借助自己的尝试,来提振寻常百姓写作的信心。
如您有兴趣,欢迎识别二维码,关注“林记出品”!烦请您同时推介给今生愿与文学结一场尘缘的家人、好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