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静读一本书:《生活十讲》

查看图书解读稿全文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点击“每日读书”菜单
水木君说:
晚上好,亲爱的朋友。今天要给大家解读的书是《生活十讲》。
《生活十讲》
作者:蒋勋
这似乎是一个全民焦虑的时代。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没有安全感的世界,一切事物和节奏都变化快。
“同事加薪了自己没有,别人恋爱了自己还是单身狗,别人毕业三年在大城市买房扎根了,自己还租房继续漂着”;
年轻人发现和同龄人的差距越来越大,内心越来越焦灼;
中年人背负孩子成长教育的问题,又面临父母的健康压力;
全社会都在担心每天盛到盘子里的食物,是不是有安全方面的问题;
……
一项权威数据表明,65%的人处在焦虑的状态之中。一定程度上,“全民焦虑症”已经成为当下的社会病。
“一个真正懂得关照内心的人,才能获得长久的安宁。”那么,要如何才能穿透层层浮躁,找到内心的那份安宁呢?
上世纪90年代,台湾有一个著名的电台节目,叫做《文化广场》,持续播出了十年,曾经获得过台湾的金钟奖。这台节目由蒋勋老师主持,直白通彻地分析讲述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它就像一股清流,启迪并安慰了一代人的心灵。后来由两位学者根据节目录音资料,整理而成一本文集,也就是我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生活十讲》。
《生活十讲》一书选取了生活的十个侧面现象,聊感受和解决之道。这十个侧面,分别是新价值、新官学、新伦理、新信仰、新物化、创造力、文学力、爱与情、情与欲和新食代。
它解读了“现代病”的一些病症,每一讲都能戳中人心里的一部分,提供给我们一种新的思考,一种新的视角。
尽管书中讲述的是90年代的台湾,但对于我们有很多借鉴意义。“过去的这些事件、现象,通过这本书‘沉淀出一种清明’,启发我们在现今的世界里进行思考。”
在这个信仰与价值观不断受到冲击的社会中,“如何保持自我的定位,并展现出独特的生命价值?”是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话题。
蒋勋老师,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都不陌生。林青霞曾评价说:“他的声音是我的半颗安眠药,能给予内心安定的力量。”
是的,蒋勋老师的文字有一种天然的淡定与平和。在浮躁的社会里,能让我们静下心来找回自己,找到安心做自己的力量。
1.
教育现象的反思
2019年4月21日,涉嫌弑母的北大学子吴谢宇被抓获,这起案件重新引发了一波社会各界关于高学历犯罪的讨论。近年来,“高学历犯罪”案件层出不穷,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伤害别人,无视生命,让很多网友感叹教育的失败 。
蒋勋认为在这样的悲剧面前,全社会指责的矛头不应该只是指向某个个体,这是整个社会教育的架构出现了问题。那些传统的“好学生”,从小就处在升学考试和与人竞争的巨大压力中。
在长期以考试为导向的制度中,关于道德、人格、情感方面的教育得不到重视。犯罪的学生对于罪的本质完全不了解,也缺乏对生命的基本的尊重。
学校不应该是训练考试机器的场所,我们应该从小就提供给孩子最好的音乐,最好的文字,最好的电影,让他们沉浸在里面,得到自然的熏陶。
教育,不应该只是在教书,更多的该是教人。而我们作为孩子的家长,是不是可以在每天的繁忙中停下来片刻,摸摸孩子的肩膀,抱抱孩子,听听孩子的心声?
谈到蒋勋老师的成长经历,很多人羡慕蒋勋老师知识渊博,演讲的时候可以旁征博引各类唐诗宋词。先生却说:“不要羡慕我。”他小时候背唐诗宋词没少被爸爸惩罚,当时也很恨爸爸。
长大后回想起来,却觉得这种惩罚是必要的。太多太多东西在当下总是不那么愉快的,但是如果没有在记性最好的年纪,被“逼”着记一些东西,长大之后就没有现在文学的库存量。
电视剧《家有儿女》里面有一段母子对话,令人印象深刻。刘星和小雨怪妈妈刘梅小时候没给自己报兴趣班。刘梅委屈地说:“小时候给你报这班那班,想让你学,你自己不学啊!”
哪知道刘星回嘴:“我不愿意学,你就不让我学啦?那时候我还小,我还不懂事,难道你也不懂事吗”“您就应该从小培养我、教育我,从小您就逼着我学呀……”妈妈刘梅瞬间哑口无言。
美国作家安娜·昆德兰曾经说:“有些路很远,走下去会很累,可是,不走,又会后悔。”
如果一听孩子说不想学,就不让孩子学了,这样的父母是很不负责任的。在孩子选择放弃之前,优秀的父母都懂得适当逼孩子一把。
有句话叫做“你不逼孩子72变,以后谁帮他挡81难?”不逼孩子一把,他可能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2.
三种生活哲学
有学生向先生提出这样的质疑:“考上大学有什么用,歌手接一个广告就有数百万元入口袋。”蒋勋回答:“这种唯利是图,单一化的价值观是最让人痛心的。”
“有钱的人一定快乐吗?在精神上他们很有可能是匮乏的。一味跟别人比,只能促进这个社会走向越来越物化。”
一个成熟的社会,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定位,人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方式让自己变得自信。
有自信的人,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是一种充满而富足的感觉,他可能看到别人有自己没有的东西,会觉得羡慕敬佩,进而欢喜赞叹,但他回过头来还是很安分的做自己,这就是宗教中的“圆满自足”,充分地活在快乐的满足中。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说说蒋勋“圆满自足”的生活哲学。
一、“难”绝对是生命中幸福的开始,“容易”绝不是该庆幸的事。
这是一个富裕的时代,商业的繁荣提供了物质上的满足,我们很容易得到想要的东西。一双鞋子、一件衣服,甚至一个人,拿钱就可以买到了。
小时候,我们会为了一本同班同学忘掉的笔记本,翻山越岭,绕很远的路送去他家。我们想要吃一样好吃的都要等好长时间,我们出一趟远门也要提前好久准备……
而我们现在要什么有什么,对孩子也是有求必应,这让孩子从小就没有艰难取得一样东西的经验。其实艰难是一种教育,没有艰难感就没有珍惜。在物品极大丰富的社会里,多一点盼望,多一点珍惜,我们会更多的感知到幸福。“难”绝对是生命中幸福的开始,而“容易”绝不是该庆幸的事。
二、“够了”哲学。
先生居住的附近有一家卖冰激凌的小店,几十年来门前总是大排长龙。老板说他不会考虑多开几家分店,他觉得“够了”。
这种“够了”是一种很难的哲学:我就是做这件事情,很开心,每一个吃到我冰激凌的人也都很快乐,所以,“够了”。在巴黎也是,二十年前你在一个地方喝咖啡,也许二十年后,你还能在那里喝到。店主老了,你也老了,你的心境变了,但是店没有变,沉淀出一股似水年华的醇香味。
商业化的世界中,无数品牌在飞速发展,迅速扩张。但是在巴黎没有“疯狂”开张的连锁品牌,只有从角落里散漫开来的各种香味,是咖啡店和面包房自己调出来的味道。
因为西方的工业革命比我们早,科技发展比我们快,他们已经过了那个比较、欲求的阶段,反而回来很安分地做自己。这一点在当下是引人深思的。
三、“船过水无痕”。
对于过去,蒋勋坦言“是没有太多的眷恋的”。他一直奉行的是“船过水无痕”的生活哲学——对于过去发生的,不想再听也不想再看。
对人世间的一切,我用“静观”的姿态观察。不是不关心,只是不会因为外面的喜怒哀乐而影响心情“对以前遇到会愤怒的事,现在只是好奇。以前好下结论的事,现在不愿意判断。”让自己保持在一种谦卑的状态中,不介入这个因果中。只用眼睛去看,而不是嘴巴去说。
《论语》说“五十而知天命”,先生始终保持“心境的从容”——变成一面安静的镜子,映照而不着痕迹。简单生活、学会珍惜、看淡人生。在“物化”中保持初心,圆满自足。
3.
关于爱情
人类最大的课题之一,就是“爱”。古往今来,所有的宗教哲学,文学艺术,90%的主题都在谈论爱。“爱”是我们每个人要用一生去修行的功课。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分离”是我们心目中最理想的爱情模样。但是,在现实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相信爱情,不相信婚姻。前段时间,马伊琍和文章离婚了,从此“一别两宽”。
曾经的他们,是很多人羡慕的婚姻典范。婚姻里,两人经历过相爱,也经历过背叛,一句:“恋爱虽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
他们愿意再给婚姻一次机会。而最终还是选择离婚,也许这样的结局对于两个人而言,是最好的结果。不止是他们,还有很多经常上热搜的明星,原本是人人标榜的神仙情侣典范,但在后来都因为各自的原因而选择离开对方。
婚姻是一条漫长的路途。幸福的婚姻需要两个人的共同磨合和不懈努力。先生说“千万不要让婚姻成为爱情的句点”。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是不会失去的,包括爱情。但是,我们对待爱,可以用一种暂时保管的心情。那么当你最终失去它的那一天,你会少一点愤怒,少一点嫉妒,少一点怨气。
真正的爱是智慧,而不是限制。电影《我想和你好好的》中,倪妮扮演的女主喵喵,在遇到男主亮亮后,开始对他的一举一动进行监控:手机查岗成了家常便饭;一找不到人就开始满世界打电话;她甚至在家里装上了摄像头。
这样把爱人当做狗,恨不得在对方脖子上加项圈加绳子,时时刻刻拉在手上,怕他跑掉,不是爱。真正的爱,是把爱人当鸽子,给他海阔天空的自由,每天放它出去飞,等他回来。
请记住,爱情的本体是我们自己,我们永远都不应该放弃自己。我们自身有巨大的吸引力。放手给对方爱和自由,你的爱,你的才华,你的宽容都是让对方离不开你的原因,甚至你故意让他跑出去,他都不想跑。
恋爱中的人都喜欢听的一句话是“在这个世界上我只爱你一个人”。仔细想想,其实这是多么可怕的一句话,会让人喘不过气来。蒋勋建议我们“每个人生命中爱的支点要多一些。”
在物理学中,如果物体只有一个支点的话,是不稳定的。生命的支点可以是父母,兄弟姐妹,朋友,爱人,甚至是擦肩而过的路人。这些支点或轻或重。爱应该是可以平摊的,如果把所有的力量都压在一个支点上,你自己会受不了,对方也会受不了。
爱的本质是一种智慧,随年龄一起滋长,爱会因为智慧越来越饱满。
4.
关于文学
蒋勋说:“文学是我的救赎。”在图像逐渐取代文字,文字被其他媒体挤压的世界中,文字是现代人的精神归属。我们在文字中读懂自己,读懂他人。
巴尔扎克笔下的高老头,成为文学史上“父爱”的代名词。为了让两个女儿挤进上流社会,从小给她们良好的教育,给她们准备丰厚的嫁妆,不惜自己节衣缩食,挤在破败的公寓里。他以为只要女儿嫁了体面人家,自己便可以一步登天。谁知后来被女婿赶出家门,直到临死前女儿们都没来看他一眼,下场悲惨。
如果我们了解了高老头这个人物形象“固执”和“吝啬”的原因,就会觉得对他的行为多了一层理解。一旦理解,你就会转变你的态度。你不只是讨厌他恨他,而是想要观察他,想要了解他的背景。这并不意味着在现实生活中,你一定要去接纳这个类型的人,但是文学给了你一个转换视角的机会,看待事情会更宽容。
尼采说:“人生是一座桥梁,重要的不是目的和结局,而是过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文学。文学和哲学不一样,哲学关心的是结局,是答案,是目的。而文学中的人生,过程比答案还要迷人。
就像红楼梦里那样“假作真时真亦假”。文学的终极关怀,就是人生的真相与假象反复的呈现。文学反映的是生活的面貌,会让你看到世界正在发生着什么,引发我们去思考。
美国作家托马斯·福斯特说:“阅读伟大文学作品的意义,不仅仅是我们在最大程度上领会了它们,我们也在最大程度上领会了自己。”
文学的现实意义,就在于我们通过文学的形式和阅读的思考,得以跳脱出自己周围,跳脱出自己原生的一些价值判断和经验参考。文学曾经照亮一代人的人生,也应该成为现代人生命中的盐,不可或缺。
5.
人终将要面对自己的内心
读《生活十讲》,就好像和一个睿智平和的老人在聊天。他就坐在咖啡桌的对面,平心静气的跟你聊文化、说制度,谈谈爱与情,和其他……
在言谈中,你开始思考自己现在所处的状态,不管是爱情还是生活还是其他,是不是如自己所愿,有没有在消费自己,自己过得是不是自在自足。
白岩松曾说过:“时代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今天变得更难,却也更急迫。我们都需要答案。”
在蒋勋老师文字的启发下,你开始寻找答案,找寻自我和属于你的生活,并重拾信仰。“安住当下,守好内心”,是我们每个人需要修炼一生的功课。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