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文视角】挑战自己的安乐窝

工作中难以逾越的坎儿
别看做幼儿园老师这么多年,还是害怕当众讲话。想想小时候的课堂模式,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坐着听。那时候的校园活动也不是很多,很少有在众人面前讲话的机会,所以成为老师后,当众发言成为了我难以逾越的坎儿。
初当老师的那段时间,经常被要求当着众人发表自己的见解。我常常会有站起来就不知道讲什么的尴尬,特别不适应。甚至有一个时期,只要是站在众人面前就开始心里慌乱,根本都不知道要说些什么。有时候明明感觉已经组织好了语言,到了嘴边又忘得一干二净。每每此刻,我就会自我否定,常有打退堂鼓的想法。
想打退堂鼓是人生常态,但我们不能总打退堂鼓。幸运的是我意识到,路是自己选的,既然无法逃避,就硬着头皮去面对,总比在众人面前出糗要好。
人总要在某个时间点,逼自己一把,我们才有破茧而出的机会。
于是,每逢幼儿园里举办活动或课程展示,我都会报名参加。认真做好前期准备,精心设计每个环节,对着镜子一遍遍地练习。即便这样,偶尔还是会有忘记台词的情况出现。
学习就是不断重复的过程,孩子如此,成人亦是。我试着理解自己,接受学习的规律,并自我鼓励继续坚持。经历了几次讲课后,感觉自己变得轻松多了,脑子从开始的一片混乱到越来越清晰,渐渐能够将准备的东西顺利地讲出来。
每一次经历挑战后,都会肯定自己:你又进步了一点点。也真切体验到了成长的快乐。
什么是安乐区
安乐区是什么?
是人所熟悉的环境、
已经掌控的局面、
可以驾轻就熟的事情。
是人可以看似安乐地享受、
自在地生活的某个领域。
一旦跳出这个安乐区,
大多数人都会感到恐慌。
因而,从心里很难抗拒这种舒适的感觉。
这是人性,根植于心。
但是,安乐区真的能一直安乐、永远舒适吗?
安乐区看似安逸,
却是一个狭窄的区域,
有着固定的边界和一成不变的日常。
甚至,一成不变也是我们的一厢情愿。
我们不变,别人不会不变,时代不会不变。
这是规则,我们无法逃避。
安乐区就像一个套子,会套住我们的思维,使我们失去探究的欲望、挑战的动力,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停留在特定的状态中。看似安全,却很有可能在稳妥中不断下陷。
如何走出安乐区
1
走出安乐区需要强大的信念和勇气。当我们对所做的事情有很强的目标感和使命感,就有能力承受持久的紧张和压力。
做教师因为爱这份事业,会享受与孩子在一起的快乐,追求职业上的成长,因而会不断地挑战自己,激励自己,战胜自己。一旦突破了自己的安乐区就会越来越自信、越来越专业。
2
走出安乐区需要用批判性思维看待自己,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适当地自我否定,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对安乐和舒适的留恋,其实只是一种自我安慰,是难以持续的。只有正视自己在各方面的不足,直面自身所处的环境,才能保持不断进步和自我提升的动力,突破局限,拓展视野,做更好的自己。
3
走出安乐区还需要真心听取别人的建议和意见,在不断的沟通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良药苦口利于病”,也许初听建议时会觉得难以接受,但细细品味会有很多的收获和启迪。抱着感恩的心,我渐渐地学会了把解决碰到的问题视为工作的一部分,把同事间的交流视为学习的过程,相信在日积月累的工作和学习中,一定能够快速成长、自我完善。
走出安乐区,实现自我
走出安乐区,是因为人的终极追求就是自我实现。
做教师这么多年,我清楚地记得一次次离开的那些安乐区。每次挑战都会鞭策自己,从而发挥更大的能量。有时候我经常想:是不是想做好老师,就要接受这种“自虐”的过程、享受“自虐”后的成长呢?因为我发现每次“自虐”后都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快乐与幸福。我想这种幸福感一定源于自己的进步、成长与收获,也来自于身边人的鼓励、支持和赞美。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过我们:每一个人的终极追求都是自我的实现。我们躺在安乐窝里不走出来,就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拥有多大的潜能,无法证明自己的存在与价值。
愿教师们都能够走出自己的安乐区,成为发光的小星球,在浩瀚的宇宙中照亮前行的路。
愿,你我,同行!

END
继文视角
继文随笔
继文夜话
煮一壶铁观音,茶音高而持久,滋味醇正浓厚,香气如空谷幽兰,一泡浓郁,二三便如佳境,四五六深入灵魂,七泡余香回神,犹如独特视角,亦如老友畅谈,豁然开朗于醍醐间,岁月时光里教育初心常伴。
朱继文工作室
鹤鸣生活谁乐继,琴心童画趣成文
我有一杯好茶,你有时间吗?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