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月5日,在“于光远研究”微信小群里,何祚庥院士与研究员郁鸿胜博导就有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进行了一场非常有意义的对话:
何祚庥:光远同志的贡献之一。历史唯物主义之物,就是生产力。历史唯物论,也就是历史唯生产力论。
我是理论物理学家,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支持者和研究者。以我的理解,邓小平的确在改革开放时期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伟大贡献是他重新给出了有关社会生产力的一个更好的更适应时代的定义,这就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一直认为生产力是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传统理论认为,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所构成,正是这三者决定了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现在却多了另一个极为重要的而且是第一重要的新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的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全部科学体系,都是建筑在生产力的理念,有了重大的飞跃,也可以说是理论或理念的质变的基础上,而提了出来的。但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对邓小平理论实现的飞跃或质变却认识不足!当然,我讲的质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的部分质变,但这一部分质变必将引起社会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的配置、生产关系的调整,乃至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里的相应的部分质变。这就是邓小平坚持要彻底的推进改革开放的基本理由。不幸的是,中国的领导层,有相当一些人,对邓小平理论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估计不足啊!
为了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上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相一致。因而在”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一书中,将《资本论》一书提出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公式,w=c+v+m,进一步发展为计算使用价值Ws=N*Wj(这里的Wj即《资本论》里所定义的价值w)的新的基本公式。而N就成为包括科技进步在内的来自脑力劳动所贡献的效率因子。而当脑力劳动在社会生活中尚不占主要地位也就是N=1时,上述新的基本公式,就还原为马克思在《资本论》里的原来的公式,亦即w=c+v+m。由于这一基本公式添加新的因素N。因而就较马克思的《资本论》可进一步多回答一些新出现的理论问题。当然。这一新的改进仍在研究和发展之中。
郁鸿胜:尊敬的何老,看了您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述,很受启发。尤其是将其认识到是邓小平改革开放的基石,我完全赞同。早在上世纪60年代,于光远、尚清同志提出了关于建立生产力经济学的建议。认为在社会生产方式统一体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中,研究人与人的生产关系的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内容。研究人与自然的是生产力经济学研究的内容。苏联亚鲁申科是研究生产力经济学的第一人。后来这个学科被斯大林否定了。我国研究的专家,基本上都集中在生产力的二要素、三要素和多要素爭论。没有将生产力经济学与科学技术生产力这些现实的理论基础结合起来。今天何老将重视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理论研究,这对于我们晚辈来说是一个惊喜。我们可以在何老的关心下,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尊敬的何老,将《资本论》w=c+v+m,进一步发展为计算使用价值Ws=N*Wj(这是能够被理解的。我的建议,将N理解为索洛涵数科学技术进步率,搞经济计量模型的,一看就理解了。
何祚庥:去年出版了一本书,何祚庥论马克思主义經济学(补充版),对上述建议有较详论述。此书在首都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当当网有售。至于二要素三耍素之争,这是误入岐途。但真正重大的争议,是生产力还是阶级斗争是历史动力之争。在上述一书里有较详讨论。如这一研究圈有朋友们在北京工作,可送一本补充版。否则。只好请到当当网买一本了。此外。此书也还有其它文稿谈到于光远研究的某些问题。
郁鸿胜:感谢何老的厚爱,您的书我去买吧。我在八十年代参加了生产力要素之争讨论,历史动力之争只听说,没有参与。我定读一下你的书,?上这一课。
何祚庥(xiū),1927年8月24日出生于上海,粒子物理、理论物理学家,马列理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何祚庥早期从事粒子理论、原子弹和氢弹理论的研究,是氢弹理论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参与者之一。1951~1956年间,曾在于光远同志领导下工作。达5年半之久。
郁鸿胜,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上海理事会秘书长,研究员。研究领域:生产力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系统工程、宏观经济与政策分析、国民经济计划与指标体系、国家与地区中长期规划编制、城市化发展战略等方面研究。所领衔执笔的研究课题获国家级一等奖、二等奖多项。代表作品有《长江三角洲城市综合竞争力报告》等。
当我问到何老对当前的新冠肺炎病毒有何高见时,何老谦逊地说:“对疫情没有研究。有一点意见是,完全可用中子输运方程来描写冠状病毒的传播。而且也会有临界面积等概念。”
上述资深的物理学家、经济学家的对话,给我的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遵循科学规律、加强科技研发和提高科技生产力等,对当前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病毒,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联合多学科专业科技,尽早研发出治疗疫苗,尽快遏制新冠肺炎病毒在全球蔓延的势头,仍是重中之重!
截止2020年4月6日18:00,新冠肺炎确诊:中国83029,海外1195261。为了吸取这次疫情的深刻教训,全球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应大力减少军备竞赛,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应对威胁人类生存重大病毒的科技研发,坚持走全球和平可持续发展道路。
2020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