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李清照
我读人物:
我眼中的李清照
路璐
伴着晨曦,越过千年,李清照,我走进了你,从未见过你的照片,但在我心里你的美胜过西施貂蝉,独一无二,你的美是我永远的追求。
李清照出生在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家庭,她的父亲李格是苏轼的学生,官任礼部员外郎,擅长写文章。她的母亲也出生在书香世家,很有文学修养。受到父母的影响,李清照从小就工诗善词。这么一个有家庭背景有才学的女子年轻时自然是无忧无虑,十八岁那年她嫁进了当时位高权重的赵家,与丈夫赵明诚志趣相投,婚后两人相互砥砺,共同创作,感情深厚。在丈夫在外做官期间,她作为闺妇的寂寞与惆怅在《醉花阴》中表现出来。李清照人生中后期生活艰辛,父亲被流放,丈夫去世,再婚遭遇婚变,金兵南侵,逃命途中与丈夫创作的书籍文物先后被金兵烧毁,贼人盗走。这种经历无疑是悲痛的,但恰恰也促成了李清照成为词坛天后,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然后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回看李清照一生,她曾无忧无虑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时常去溪亭玩耍,沉醉美景忘记回家的路,乘舟误进入莲池深处,小舟拨开莲花时惊起了一群鸥鹭。这样随心随性的生活确实让人向往,李清照早期作品大多是就是这样的,悠闲随性的,无忧无虑的,赞美大自然美景的。
她曾青涩过,“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她坐完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这时还有一点“薄汗轻衣透”。看到有人来了,害羞的立刻往家的方向跑去,但是到了家门口,却又忍不住回头看看来人,低嗅着青梅,词间流露出少女时期的李清照待字闺中时的羞涩可爱。
她曾新婚幸福过,与丈夫赵明诚在一起的日子,她无疑是温暖幸福快乐的。她与丈夫趣味相投,互相鼓励,一同创作。在其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聚,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中二人的夫妻感情便可见一斑了。有不少学者认为这位卷帘人便是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了,而借“海棠依旧”“绿肥红瘦”的自然美景来说明丈夫认为妻子的面容依旧美丽,从而写出了二人婚后的深厚感情。
她曾孤独惆怅过,在丈夫外地做官期间,她从一个婚姻宠儿变成了一个闺中怨妇,对丈夫的日思夜想在中期词作中表现的很明显。“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首词中李清照用黄花比人的瘦,说明自己的的独居之苦,相思之苦。
她曾遭遇婚变过,在丈夫赵明诚逝世之后,李清照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孤独无依,身心交瘁,不久就嫁给了张汝舟,张汝舟表面上彬彬有礼,实际上也只是想得到李清照与丈夫多年创作的心血结晶。在识破他的真面目后,她宁愿坐牢也不愿与这个伪君子再相处下去。她给友人的信中写到“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她就是这样一个不随便凑合的人,宁受皮肉之苦也不受精神的奴役。
她曾反讽当权者过,以一首《夏日绝句》中项羽的宁死不屈来嘲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把自己颠沛流离的生活和对统治者的极度不满表达的酣畅淋漓,从中也可以看出李清照的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
她曾独处异乡过,国家破亡之后,她被迫远离家乡辗转流落异地。在此期间,我仿佛看到了她的艰辛,无奈与孤独,“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抒发的是飘零之痛和家国之恨。“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寄托的是自己思恋故国故乡故人之怀。这种“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觉恐怕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有所体会吧。
她最终是孤独绝望的,身为一个女子,她关心着文学创作,国家命运,却被世人看作怪人。她学富五车,词动京城,到头来终究还是无人懂她的才华和内心。她绝望的走在落叶黄花中,低吟一首浓缩其一生酸楚与落寞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种愁比“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中的愁来的更加绝望,恐怕世间除了李清照自己再无人能懂这愁!
读完李清照的词,我仿佛穿越到李清照身边,陪她一起经历年少时的快乐,青春时的羞涩和对生活的憧憬,但更多的是经历人世间的种种磨难痛苦。她的词感染力很大,读她的词让我仿佛也在经历着她的人生,让我感慨她的坚强,也让我不得不佩服这位不向命运屈服的女词后。她的后半生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那大概就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到现在我才真正体会到诗词的美妙之处,它能不受时空的限制,将各个时代的人物呈现在读者面前。读一本诗词,其实我觉得与小说一样,会为主人公的遭遇或同情或唏嘘。
与诗词有约,我不曾悔过!